李 寧
?
交往教學理論指導下的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研究
李 寧
(蘇州科技大學體育部,江蘇 蘇州 215009)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科學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傳統(tǒng)高校體育教學理論和實踐已經表現(xiàn)出與當前人才培養(yǎng)要求不相一致的矛盾特征。交往教學理論作為對交往哲學等現(xiàn)代社會科學知識的主動回應,是在批判繼承原有教學論成果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教學主張。交往教學理論注重師生關系的調整,體現(xiàn)了新的教學實踐經驗,要求以教學語言為中介實現(xiàn)師生互動、共享與共創(chuàng)。文章以交往教學理論為基礎,重點研究了交往教學理論對于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以及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構建教學交往的策略。
交往教學理論;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意義;教學交往策略
隨著社會對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在這一改革過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有一個先進的理念做支撐。交往教學理論作為當前指導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理論,試圖通過師生關系的調整,加強師生間實質性對話,培養(yǎng)師生創(chuàng)新素質,建構新型師生關系,為體育教學創(chuàng)造和諧環(huán)境。基于此,本文借鑒交往教學理論的指導價值,提出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的轉變,以此切實提高體育教師自身素質,提高體育教學指導對學生的體育實踐應用價值,提升體育教學效果。
交住教學理論出現(xiàn)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交往教學理論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是力求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能力與獨立人格的一種教學理論,對當時及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都具有重要影響。自該理論提出以來,我國教育學者針對該理論進行了大量研究與實踐。最初,葉瀾教授認為教學是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而不是簡單地進行知識傳授或學生內在能力的發(fā)展,而應該是師生間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過程。教學活動中若不能實現(xiàn)師生對教學經驗及成果的共享,不存在師生交往,就不能說是教學活動。然而,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普遍采取的是灌輸式教學模式,即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教師教學內容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容易不自覺地對學生思維進行制約,將學生思維框定在某一框架領域中,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能被挖掘,導致教學效果不明顯。實踐表明,交往教學理論在高校體育教學的實際應用中,通過師生間有效的交流、溝通、理解與相互作用,確實可提高體育教學效果,如學生能夠在師生友好交往中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師生交流增多也更加容易化解二者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等,隨著交往教學理論的深入應用,可從主客觀兩個層面更加全面的實現(xiàn)理論向實踐的轉變,大大提升了高校體育教學成果。
據(jù)了解,目前高校體育教學多存在單邊化和靜態(tài)化趨勢,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面向全體學生的單邊交流。久而久之,這種趨勢便會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能以一個自由獨立主體的身份參與到教學交往中,削弱師生間互動與反饋,使體育教學變得機械化、與程式化,教學效果不佳。而交往教學理論作為注重師生關系調整的一個重要教學理論,對高校體育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本文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強化師生間實質性對話是解決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交往教學理論下的師生對話,內涵豐富,并非僅僅是師生間表面的、狹隘的言語交談,而更應成為一種教學情景,這種教學情景的對話體現(xiàn)了師生雙方真誠的交流與接納,通過雙方的相互傾聽,保持彼此之間一種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參與的關系。因此,在這種對話中師生可充分敞開各自的精神世界,在相互接納和相互作用中,讓學生得到更多精神領域的交流與溝通,讓學生能夠從心靈深處理解、接納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從而讓其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運動潛能,并在這一過程中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與人際交往能力。
交往教學理論要求師生在相互交流中機會、權利和道德平等,師生之間能夠在相互交流與對話中相互尊重,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因此,在交往教學理論指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師生之間可以在一種不存在任何內外壓力及等級差異的輕松氛圍中進行對話與交往,形成師生間民主、平等、合作的關系。而這種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更加方便了師生間反復討論式的對話,改變師生交往中單一固定的交往模式,讓師生都能夠自由地思考與創(chuàng)造,從而在這種自由地交流與交往空間中提高體育教學效率。
師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實際上就是對師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在交往教學理論指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中,師生雙方敞開心扉,接納彼此的思想,并以相互合作的方式實現(xiàn)相互理解或對問題的新認識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同時也形成、發(fā)展并創(chuàng)造了師生雙方的和諧關系。師生雙方在交往中理解,在理解中創(chuàng)造,彼此都為對方的體育運動理念與體育教學思路等提供新思路,轉變教師陳舊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及學生被動接受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慣性思維,從而達到培養(yǎng)師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目的,為體育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
交往教學理論強調由單純的教學理論研究向師生精神世界研究的轉換,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從片面的教學人際交往觀向作為內容與目的、形式與過程相統(tǒng)一的交往觀轉換。交往教學理論指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對于改變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落后的交往模式,實現(xiàn)師生間新型交往模式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為高校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氛圍,從教學目標與內容、教學方法與評價手段等多方面,真正實現(xiàn)高校體育教學的變革和時代轉換,切實提高高校體育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的體育人才。
素質教育要求下更加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高校體育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確保每位學生從體育教學中受益。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實際效果表明,體育教學確實能夠不同程度地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但是,因為受到競技體育和體質教育的束縛,當前各高校的體育教學內容依然是以競技運動項目為主,過于強調運動技能的重要性,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求,在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成效并不明顯。交往教學理論強調學生的認知需要和情感體驗,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教學交往構建要求體育教學目標和內容能夠堅持“以人為本”,關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通過體育訓練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對此,本文認為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不應僅僅定位在增強體質上,而應是為社會培養(yǎng)完善的高素質人才,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應在注重學生體質訓練的基礎上,強調體育教學對學生內在需求的關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強學生意志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滿足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要求。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轉變又直接決定著教學內容的轉變,突破傳統(tǒng)競技體育框架,減小技術難度,將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運動項目和體育知識引入到教學中,以滿足不同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獲得的身體、心理、智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需要。
交往教學理論將教學過程看成是一種多邊交往過程,要求高校體育教學方法選擇上注重教學交往因素,使教學方法更具藝術性、啟發(fā)性、互動性。在交往教學理論的影響下,高校體育教學過程應是學生自我思考、自我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僅組織學生進行訓練,并對學生的訓練情況進行指導,引導學生共同創(chuàng)造互學互助的學習氛圍,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教學活動。如分組教學方法,引入小組合作學習和小組交往學習方式,借助于小組間的教學比賽為師生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營造積極的體育教學交往氣氛。再如師生角色互換教學方法,讓學生站在教師的角度去安排體育運動項目、課堂時間分配等,感受教師的責任,同時讓教師去感受學生的感受,以便其更好的設計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運動項目,改進教學效果。無論是哪種教學方法下的教學交往設計,教師都要注意通過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并通過合理的方式對學生的訓練情況進行指導,真正達到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交往教學理論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實現(xiàn),離不開教學評價方面的教學交往設計。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評價方式存在著過于注重標準化與定量化、評價主體及評價標準單一等很多問題,這種評價方式與當前教學改革趨勢及時代發(fā)展需要相背離。交往教學理論下的高校體育教學評價應實現(xiàn)功能轉變,強調過程性評價和多主體評價,采用教師評價、師生互評、學生互評等方式,在關注教師評價的基礎上,也為學生留足自我評價的空間。本文認為在具體實踐中,可將教學評價分成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兩部分,教師可根據(jù)學生教學交往中的言行、態(tài)度、結果等展開評價,據(jù)此及時獲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效果反饋信息,對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的情感體驗進行多元評價,并指出學生訓練中的問題及彌補方法。而學生也能夠在相互評價與交流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優(yōu)劣勢,通過自我反省實現(xiàn)預期效果,從而激勵學生,提高其參與體育教學的積極性。此外,學生還可在這種評價交往中對教師提意見,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交往教學理論指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應通過師生間實質性對話,師生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新型師生關系的建構,為體育教學創(chuàng)造和諧環(huán)境。通過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目標和內容、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的教學交往策略構建,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地進行教學交往活動,充分挖掘其體育訓練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提高學生的人交際交往能力。
[1]余梅英.交往理論引導下的職業(yè)院校體育教學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6,(10):127-130.
[2]陳桀夫.高校體育教學中教學交往的缺失與建構[J].當代體育科技,2015(34):133-134.
[3]隋志宇,楊波.論高校體育教學有效互動交往的建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2):98-99.
[4]荊彩紅.交往教學理論:高校體育傳統(tǒng)教學理論的跨越[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5):94-96.
On College P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mmunicative Teaching Theory
LI Ning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9, Jiangsu, China)
李寧(1976-),陜西蒲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