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春明
“淡化”與“強化”
——對體育課堂育人功能的反思
文/楊春明
本文力圖針對傳統(tǒng)的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發(fā)展的素養(yǎng)出發(fā),討論如何通過體育課堂來轉變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認知,讓學生通過實踐行為體驗來轉變自己的體育思維方式的問題,把體育育人工作做到實處。
體育課堂;育人;素養(yǎng)
通過這些年的教學實踐與觀察交流,筆者深切地感受到一些體育教師成為一味追求動作技能規(guī)范的學習效果或追求教學組織形式“喧囂”的教書匠;在自然與不自然中“割裂”了體育教育的“育人”功效。學校體育教學不只講動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對品德修為、行為養(yǎng)成、體育精神等的教育,尤其在小學階段最為重要。如何能夠做到在體育課堂上使運動與修為兼顧,正是筆者決定從事小學體育教學的“初心”;期望強化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主體現(xiàn)實,開發(fā)基于學生日常生活的體育運動的育人價值,以實現(xiàn)體育課堂育人功能的提升。
日常教學中“直接給予”的體育教學思維還占主流;老師怎樣教學生就得怎樣學;還有更甚者認為學生學習的體育項目愈多收獲越多……其實不然,這些問題的本身就是忽略了學生的存在,干擾了學生體育的理解,影響了學生運動的需求。再縱觀學生時代的體育學習,學生們的體質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喜歡體育不喜歡體育課的學生在不斷增加;最終真正能夠掌握兩項以上運動技能的學生還只是占少數(shù)。
筆者在每學期的體育課堂教學,以一類運動技能為主,用“改善”的思維進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技能的遷移教學。如前滾翻教學后,進行直腿前滾翻、行進間前滾翻、魚躍前滾翻等方式,再練習后滾翻。這讓我們的學生體驗和掌握動作技術的遷移,帶來“驚喜”與“細致”的行為,讓這種“驚喜”帶著“改善”的思維,引領“細致”的行為深深埋入學生心里,播下“匠人”的素養(yǎng)種子——執(zhí)著、堅守、責任。
一些老師固有的競技觀會使體育教學不能發(fā)揮育人功能,學生往往看到的只是不足,很難發(fā)現(xiàn)向哪些方面繼續(xù)努力有希望。教師這種望生成才的教學過程,就好比讓潘長江學習姚明一樣的“中鋒”,對于學生來說肯定是一個不斷承受打擊、一個不斷頹廢嘆息的歷程。這個觀念對于普通學生完全是錯誤的,動作規(guī)范要講,但不是普遍的要求;學生練習到最適合自身條件的時候才是最好的。
筆者認同賈齊教授提倡的“高度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1],立足于“教其所不會,從會處下手教”的課堂教學設計原則;這是將“最近發(fā)展區(qū)”從方法論的角度將其予以具體化的表達方式。換句話說,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確定,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表現(xiàn)為對不同學生的“不會”和“會”之界處的發(fā)現(xiàn)。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依據(jù)學生的不同發(fā)展狀況、選擇不同的技術動作或者不同的運動條件以及不同的運動課題。關注差異也要有學習質量要求,以學習立定跳遠[2]為例,學會的基本標準“能夠雙腳同時起跳并同時落地,手臂擺動與蹬地動作配合基本一致”;當學生都“學會”標準后就再根據(jù)個體差異,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要求,運用多種跳躍方式,如跳斜面、跳過障礙、跳高墊、連續(xù)蛙跳等手段進一步完善立定跳遠技術,提高跳躍能力。目的讓學生明白體育運動就是在不斷地自我“突破”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讓“優(yōu)勢”充分引導學生的行為;并進行基于學生自我發(fā)展水平認識上的介入,引發(fā)生成性體育課堂育人資源的深度發(fā)展,培養(yǎng)拼搏的意識。
安全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前提,同時安全一直是懸在教師和學校管理者頭上的一把劍,怕出問題、怕?lián)熑问强梢岳斫獾摹5侵皇切问缴蠌娬{安全教學的重要,把安全教學當表演:搞預演,辦晚會等,雖形式精彩、表現(xiàn)熱鬧,但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完全看不到學生的真實成長。教師的強調和學生的表演,這是不符合學生日常生活狀態(tài)下的真實生活情景。同時,為了安全而放棄或者簡化體育課,降低動作難度,以犧牲大多數(shù)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這是與體育教育的本質追求相悖的。這種所謂的安全,從長遠看,最終傷害的絕不僅僅是一個人或幾個人,而是一代人乃至一個民族的基因;這才是最大的危險,最大的隱患[4]。體育教育與生命安全教育是互通的,它能夠引導學生樹立生命安全意識、學會保護生命的技能,確立正確的生命安全觀、提高保護生命的能力等目的[5]。
筆者認為體育課堂中安全問題的個體主因是由于學生“麻痹”意識或“無知”而發(fā)生。如筆者在《力量與自救訓練教學設計》[6]教學中,讓學生真切體驗危險的存在,發(fā)現(xiàn)處理困難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讓學生通過對不同情景及環(huán)境變化的親自實踐和體驗,能夠使學生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發(fā)展素養(yǎng)包括:具備靈敏的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在困難環(huán)境中的思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鍛煉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達到增強學生在面對突發(fā)性事件、災害性事故時的應急和應變能力。通過與別人的共同努力與相互合作,體驗受教育的過程中角色的親身實踐,逐步培養(yǎng)學生協(xié)調相互間人際關系的能力。安全教育不能表演代替思考和體驗,這樣導致的只能是表演化的活動和虛假的成長收獲。
現(xiàn)在的體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五花八門”,為吸引各方眼球,一堂課下來學生學會了“三趕”:趕場子、趕熱鬧、趕形式;收獲了“三無”:無聊、無汗、無運動量。與其他學科學習效果形成了“呼應效應”的教育狀態(tài)。體育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運動;不僅要運動,還要練習;是一個系統(tǒng)的教育過程。體育教育不能簡單的孤立為跳跳蹦蹦,更不是說教的教育,而是體驗下的“教養(yǎng)”——完善人格,讓學生思考如何做“人”。如嬰兒生下來如果沒有人教育,他們的行走方式會是個啥樣?
筆者認為體育教育是基于經(jīng)驗收獲的學習,不是做給別人參觀的,而是需要學生自己體驗;正如穿鞋一樣,外表再怎樣光鮮,都代替不了學生自己的真實感受。要淡化將學生體育學習作為孤立運動來教學,而是要強化體育活動作為學生成長的多重環(huán)境關系的多元聯(lián)系平臺,體育素養(yǎng)包括基于學生生活需要的運動實踐技能,基于學生成長需要的社會交往能力,基于學生生活沖突的問題解決能力和關注健康實踐能力等,課堂強化素養(yǎng)的培育。讓學生做好自己的一言一行,珍惜體驗過程,讓學生養(yǎng)成鍛煉的習慣;更要讓學生認識體育與幸福是一種關于自己未來的設計,不斷提升學生素養(yǎng)。
總之,課堂教學關注當下,也關注未來。學生不能只為未來活著,也不能只為當下而存在,體育課堂應當使學生的每一個生命時段都能感受到成功與幸福。這既是個體生命的豐盈,更是社會美好的體現(xiàn)。
[1]賈齊.關注個體差異是義務教育的法定要求[J].中國學校體育,2013(11).
[2]趙超君.促使學生獲得最優(yōu)發(fā)展應將“個體差異”融入體育教學過程始終[J].中國學校體育,2013(11).
[3]楊春明.魔方立定跳遠[J].體育教學,2014(3).
[4]李鴻江.錯過便是一生[J].體育教學,2016(5).
[5]王子樸,李曉天.我國學校體育實行生命安全教育的發(fā)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1).
[6]楊春明.力量與自救訓練教學設計[J].體育教學,2015(1).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課題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T-b/2015/024)
(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226009)
G633.96
A
1005-2410(2017)10-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