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郵電大學 張毅華
原生家庭視角下創(chuàng)傷事件的回溯與評析
文/南京郵電大學 張毅華
原生家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影響著人的一生,在這個隱形的巨大“能量場”中,我們每一個個體是如何被塑造成型,又是如何反塑造而做最真實的自己?筆者試圖從原生家庭的視角探究其對大學生性格塑造、人格養(yǎng)成、情緒管理、人際互動等方面產生的影響,從而找尋一條通往高校教育管理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可實踐路徑。
原生家庭;創(chuàng)傷事件;原生情結;原生模板
目前我國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正走向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從制度性的研究轉向了更為人性化的研究,從宏觀層面的研究轉向了微觀層面的研究,從研究管理主體轉向了研究客體,因而大學生的心理對行為的影響成了不可或缺的研究內容,這使得原生家庭視角與大學生教育管理研究相結合成了一種可能。原生家庭既是自我投射下的標簽與記憶,也是模板與模式習得和傳承的源頭,原生家庭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既可以傳遞新生命與美好,也可以復制舊病毒與垃圾。原生家庭是影響我們最早、持續(xù)力也最久的環(huán)境和系統(tǒng)。原生家庭里習慣性重復的時候,實際上是受模板的影響。
(一)“原生家庭”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薩提亞提出來的,指的是個體從小生活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其在“薩提亞模式”的構建中提出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她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和習慣都與原生家庭有著割舍不掉的關系,一個人情感的最初體驗源自于家庭,而家庭的獨特體驗成了其對社會關系的最初認知,進一步影響到成年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有鑒于此,薩提亞模式的繼承者之一鮑恩進一步發(fā)展了該理論,他認為家庭成員在思想、情感與行為上都與家庭系統(tǒng)存在關聯(lián),幼年時代與原生家庭未解決的沖突不會因為距離上的分開而消失,空間上的距離僅僅是一種“情緒截斷”,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脫離。自主性和獨立性差的人往往與家庭之間不能實現(xiàn)“自我分化”,從而很容易導致這類人社會功能不良。
(二)在問卷調查中,筆者選取處于不同年級、專業(yè)、性別的共約3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工具選用基于訪談研究自編的原生家庭卷入問卷,以及關系評估量表,以學生獨立作答的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個人模板之所以形成是由于個體在社會化的原生家庭中所參與、觀察、經歷的原生事件,被以符合自我需要的方式解讀之后并打上標簽,放入情感記憶里最后形成原生情節(jié)。這是人在原生家庭里形成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模式。幾乎每一個人尤其是中國人對原生家庭的依戀都很深,但“原生情結”不能也不可能成為人一生永遠的避風港。人最終還是要從原生家庭中走出來開辟屬于自己的新天地。每一個來自五湖四海的大學生們各自從自己生長的家庭里匯聚到大學校園都帶著不同規(guī)則,有自我反省和覺察能力的人會對這些模式進行積極修改取舍,轉化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適應大學生活的規(guī)則。
1.13年前云南大學的馬某為什么最后把宿舍里嘲笑他的人都錘殺了,他的自卑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原生家庭的傷害:一個沉默缺乏溝通的父親,一個自怨自艾只會向隅而泣的母親,年幼無知的弟弟妹妹,經濟方面沉重的壓力等等,可以說宿舍同學對他的無視和隔離僅僅是壓垮馬某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二十幾年來長久的負面情緒在學校宿舍里找到了一個爆破口,他也曾努力過,考上了讓人稱道的名牌大學,但是校園的書香養(yǎng)分沒能滋養(yǎng)他干涸的心靈,反而因一些小事讓他的心理情緒更惡化了,導致了最后發(fā)生了那樣的悲劇,至今想來還是讓人唏噓。
2.好的家長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不僅能給予孩子積極恰當?shù)幕貞矣谐渥愕哪托脑试S孩子發(fā)展出社會化的部分,比如在兒童期的排泄訓練中,有的母親非常有耐心地等待孩子,直到他自己不需要紙尿布,而有些父母則急于訓練孩子的自主排便能力。榮格將大多數(shù)的心理問題歸結為某一原型沒有得到良好發(fā)展而受到阻礙,由此精神系統(tǒng)做出自我調整而表現(xiàn)為神經癥或別的問題。案例中表明,孩童在被過早訓練排便能力的時候是體會不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的。在我們的問卷調查中,約有至少60%的大學生認為其在幼年時代受到過來自家庭的不尊重對待。而這些原生事件又很可能會無意識地被學習、被內化為自己的人格模板,在潛意識的引導下被外化沿襲。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主要體會到的是父母之間冷漠、疏遠、相互指責、互不信任的家庭氛圍,孩子就容易變得刻薄、冷漠、退避、自私、懷疑和缺乏愛。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容易被情感所駕馭,行為缺乏理智的判斷,更多基于自動化的情緒反應,極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在感情和人際交往方面與他人黏附和糾纏,面對壓力情境時更容易表現(xiàn)出焦慮、偏執(zhí)和恐懼。
(一)善于表達愛,也善于表達恨,都是良好溝通的開始。情緒的反復壓抑所造成的能量內向供應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產生。也只有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被導正以后,一切才會就位,經濟、健康等等問題都會被解決。而大腦就像是一個訊息傳遞站,它傳遞思想感覺到思想層。一個家庭和諧的人可以影響身邊更多的人。事實證明,大部分德智雙全的大學生在接受訪談時都非常樂意提起自己的家庭,以及他們其樂融融的親子關系,他們在談論這些話題時情緒活躍,滔滔不絕。仿佛想要和你分享他們成長過程中和家人在一起的所有快樂時光。
(二)從來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有更好的自己。如果我們還有原生家庭模式的自動化反應,就說明我們還有痛點存在,原生事件未還原,還有標簽沒有清除,還有我們認為合理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是現(xiàn)在遇到的人與事映射了我們的類似過往,觸動了我們的心理痛點。我們若是不進行及時清理,就會不斷投射,不斷向外抓取去填充心理黑洞區(qū)。因此,原生家庭視角的分析不是用來批判和怨恨原生家庭。決定我們人生方向的,是自己。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狀態(tài),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因此我們可以盡力為后代創(chuàng)造一個無毒無害的原生家庭,但是無需將上一輩的問題來作為我們拒絕成長的借口。正確的做法是與原生事件和解,并不斷完善自我認知,惠澤后代,這才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的開始。
(三)心理內在小孩的成長需要和情緒年齡的成長同步。二十多歲的年齡卻還是只有十來歲的情緒就不行,我們對情緒的認知要時刻保持內省,因為所有情緒的背后都有一段情感記憶。自我實現(xiàn)者,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個自由自在的兒童創(chuàng)造,它是再發(fā)的,是一種擺脫了陳規(guī)陋習的自由,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天真構成的。個人特別憤怒或過度受傷的情緒過激反應,通常都是和小時候原生家庭的原生情結有關。每當自己對某些事件或情境產生超乎尋常的情緒反應時,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別強烈又一再出現(xiàn)的情緒很可能就是你的心理痛點。這種反應的背后一定有原生事件因素存在。接受當下,拋掉自以為是的投射和標簽,進行原生模板梳理,就能重新調整自我的認知方向。
[1]陳會昌.社會性與人格[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2]劉暢,伍新春,陳玲玲等.幼兒父母的原生家庭對其協(xié)同教養(yǎng)的影響:人際間變量及性別一致性的調節(jié)作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6):74-80.
[3]袁曉嬌,方曉義,鄧林園等.原生家庭支持與干涉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5,23(2):242-245.
[4]張秀琴.家庭心理學思想的理論研究[J].博士論文.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5]劉攀登.大學生親子關系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6.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基于原生家庭視角的大學生教育管理研究”(2017SJB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