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英
摘 要:要實現(xiàn)課堂結構的優(yōu)化,教師要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師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把著眼點確定在學生自學方法的培養(yǎng)上。處理好精講與多練的關系。講就講在“點兒”上,練就練在“勁兒”上。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學重點放在課內得能力,課外再發(fā)展的智力開發(fā)上。同時歷史課堂還是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主陣地。
關鍵詞:優(yōu)化課堂結構 課堂教學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10(a)-0173-02
新課改實施以來,新課程對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教師要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除了要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更新史觀,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外,優(yōu)化課堂結構、實現(xiàn)教學的科學化,則是教學全過程中又一個重要而且必要的因素。
實現(xiàn)課堂結構的優(yōu)化,就是教學活動的主導組織者——教師在把握學科知識系統(tǒng)的基礎上,遵循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活動特點,在研究教材、學生、教學環(huán)境、教學媒體等諸多因素下,有效優(yōu)化課堂教學過程的方法和途徑。教師要合理安排課堂的雙邊活動,充分利用40min的課堂,創(chuàng)設師生融洽積極的氛圍,讓每一分每一秒,都產生了積極的智力效應。課堂結構優(yōu)化,能有效地克服盲目性、隨意性,把課堂教育納入科學化的軌道。
課堂結構是一個涵蓋極大的理論與實踐并融的概念,是一個多元因素的集合體。實現(xiàn)其優(yōu)化,使之“優(yōu)”到實處,“化”出效果來。這絕不是簡單的教學手段問題,而是教學改革的大課題之一??偨Y多年來的歷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要真正實現(xiàn)歷史課堂教學的結構優(yōu)化,必須擺正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 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充分發(fā)揮師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把著眼點確定在學生自學方法的培養(yǎng)上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對立統(tǒng)一,其出發(fā)點一個是傳授知識,一個是傳授學習的方法。以教學的大目標衡量,后者較前者更重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教育觀認為,“教是為了不教”。這幾個字,精當?shù)卣f明教師要教會學生掌握知識的技能,尤其是學會自學的方法,這種成功的教學才是教學的終極目的之所在。中學歷史課堂教學,課堂上教師的教,就是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教材為藍本,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引導學生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認清實質,逐步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掌握如何學習的要領,這樣才能受益終生,才有希望在未知的歷史空間生動活潑積極探索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那種只相信老師,不相信學生,教師獨霸課堂,學生消極被動,到頭來事倍功半,無論如何是不可取的。新課改幾年來中學課堂在這方面的探索有一定的成效。比較受教師認可的探究模式是其中的一種,該模式突出學生自己探究知識。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步驟去掌握知識。
還可以布置學生利用網(wǎng)絡等資源準備素材,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拓展課本知識。
2 處理好精講與多練的關系。講就講在“點兒”上,練就練在“勁兒”上
教學是充滿藝術性的勞動。課堂講練的設計是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教學的原則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即通過學生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得知識,目的在于應用,如果把學的知識束之高閣,不加鞏固和提高,課堂上教師講授完知識就萬事大吉,這是不對的。這樣做,實際上教師沒有完成教學任務?,F(xiàn)在書店里各種教輔書籍類型繁多,如果不加辨別就讓學生去做,往往浪費學生的時間,得不到好的效果。合格的教師,在講練的關系處理上,在講練的比例分配上都是合理的。一個歷史教師,在課堂上總是要講的,但我們強調的是精。教師選擇講授的知識要精當,抓住知識點,突破學生理解的重點、難點,講準、講透。在這語言要精練、簡明,最忌絮絮不休。這方面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如圖片,表格,微課等多種形式進行。
練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知識鞏固和強化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增強感性認知,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靈活運用。下面舉一個實例:在講必修一第三單元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的時候,筆者將英法美德四國的政體列了一個表格,從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它們國會的關系等方面進行詳細的比較,引導學生縱向比較,橫向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大表一覽,眉目清楚,收到了以點帶面,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學生反映說,這種課堂教學老師講的精,分析透,我們練的具體,攻破一點,帶動全面,這個方面的知識技能,我們基本掌握了。在習題分配上,要做到由淺入深,逐漸提高。將習題分為基礎知識考查、能力提升、高考真題三中類型,使學生逐步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在講與練的活動安排上,我們注意時間比例的科學分配。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講中練,練中講,課堂氣氛濃厚,熱情很高,師生協(xié)調的的很好。
3 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教學重點放在課內得能力,課外再發(fā)展的智力開發(fā)上
教學基點是傳授知識,轉化為能力,開發(fā)智能。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提出教學要同時完成兩項任務,“既在掌握知識和技巧方面達到高質量,又在學生的發(fā)展上取得重大進步。”社會始終是發(fā)展的,前進的,在這個過程中,不斷伴隨著知識的發(fā)展更新和進步。新課改以來,高考越來越注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考查,歷史核心素養(yǎng)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幾個方面。這就要求中學生應該具備對歷史事件與時間空間進行聯(lián)系并進行分析觀察的能力,對歷史事實的敘述提升為理性認識和情感取向,用唯物史觀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的本質,此外還要具備人文素養(yǎng)等等。因此歷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有針對性的有效訓練,因為難度較大,效果不會立竿見影,所以還要持之以恒,耐心地引導學生,不斷總結經驗,分析方法,鼓勵學生,使學生樹立信心,一點一點地取得進步。
此外,歷史課堂還要成為情感教育的主陣地。在講羅斯福新政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羅斯福身殘志堅、敢于擔當、勇于創(chuàng)新的美德。當然,歷史教育是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主陣地,在講必修三中國古代文化的時候,可以充分挖掘歷史素材,在講授儒家文化發(fā)展歷程的同時向學生進行傳統(tǒng)美德的教育。這種素材無處不在,我們要善于發(fā)掘,使歷史課堂錦上添花,使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總之,要適應社會飛速發(fā)展的要求,歷史教學也必須改革、更新。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結構的優(yōu)化上,教師就必須站在改革的高度來認識和實踐,其關鍵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教師要運用利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大膽探討,放手讓學生去討論、研究,不斷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分析認識能力,同時精心選擇習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這樣既實現(xiàn)了課堂結構的多樣化,又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fā)展,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終身具備一些基本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蔣立蘭.優(yōu)化教學設計,使歷史課堂鮮活而生動——論《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戰(zhàn)火》的備課[J].學周刊,2017(5):115-116.
[2] 石宏亮.關于優(yōu)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4(15):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