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納涼避暑的?
盛夏已至,炎炎烈日炙烤著大地和人們的身心。好在如今科技發(fā)達,我們有電扇、空調、電冰箱、冰激凌、藿香正氣水陪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酷暑,那么古時候的人們是怎么熬過漫長夏日的呢?
“搖風”就是古時候的扇子,它還有一個更雅致的別號叫“涼友”,正所謂“凈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古時的扇子大多用竹子編成,也有一些文人墨客喜歡用紙折扇,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增雅趣。
漢代曾出現(xiàn)過一種“七輪扇”的納涼器具,《西京雜記》記載:“長安巧匠丁緩做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顫。”它的吹風原理想必是利用葉輪的旋轉形成風源,即在巨輪上安上七個葉片,一人搖動手柄,七個葉輪飛速旋轉,空氣被攪動起來產(chǎn)生涼風,得到“滿堂寒戰(zhàn)”的效果,不過搖動手柄的那位仁兄可就有點慘了,肯定是汗流浹背。
古時候的皇宮和達官貴人通常都會建造涼屋或涼棚度暑?!皼鑫荨蓖ǔ0ǎ捎妙愃扑嚨姆绞酵苿由容啌u轉,將涼氣送入屋中,或者建造“人工瀑布”,在屋中造一個水池,然后用水車把池水運到屋頂,水流再從屋頂沖入水池中,循環(huán)往復來達到降溫的效果。此外還可以搭涼棚,在宮殿頂上或院子里搭個棚子來遮蔽陽光。工匠們用圓木作為支架,搭好后在上邊鋪上葦席,并用繩子捆扎好。
普通老百姓們的避暑方式就是親近山水,享受“天然涼棚”的舒暢和樂趣,夏天山中氣溫較低,天熱時人們常常會到山中避暑,正所謂“大樹底下好乘涼”嘛。
如今我們過夏天時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冷飲,其實古人也有自己的冷飲。大約在商周時期,富貴人家就開始在冬天收集冰塊,然后挖一個深地窖,把冰貯藏起來,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用。
湖北曾出土一件戰(zhàn)國時期的“銅冰鑒”,據(jù)說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箱體內采用鉛或錫,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放入冰塊可以使溫度下降,用來冰鎮(zhèn)食物,箱底的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箱蓋上設有透氣孔,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唐代時出現(xiàn)了專業(yè)的“冰商”,他們冬天藏冰,夏天拿出來賣。不過冰塊儲藏的成本很高,價格不菲,平民百姓們大多是把西瓜、葡萄等水果放到清涼的井水中浸泡降溫,還會煮些酸梅湯、綠豆湯來解暑。
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情有獨鐘,這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調制而成。據(jù)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忽必烈賞賜,嘗到了“冰酪”。后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制作方法帶回歐洲,改良后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南宋婉約派女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有云:“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崩锩嫣岬降挠裾砭褪且环N青白釉瓷枕。這種瓷枕的枕面施有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在上面非常涼快。此外,竹枕也特別受歡迎,竹子具有天然的清涼品性,在悶熱的房間里,躺在竹枕上,頭腦都覺得清醒不少,使人渾身舒暢。
古代男女都用團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鳳墓的壁畫上都繪有用團扇的男人,但是等到折扇傳入并流行以后,男人在正式場合都使用折扇,團扇就變成女性的專用物了。
折扇是11世紀從日本經(jīng)高麗傳入我國的。北宋鄧椿在一部關于中國畫史的著作中提到,當時北方有一種高麗扇,用鴉青紙做成,可以折疊,上面還繪有圖畫。這里所說的高麗扇,實際上是從日本傳過去的日本扇。
折扇在日本被稱作蝙蝠扇,傳入中國后很快就被中國人接受,并根據(jù)其形狀稱之為折疊扇、聚頭扇或撒扇。江蘇武進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件黑漆奩,上面畫著一個手持折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檔扇骨,白色的扇面上還繪有花鳥。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說,當時都城臨安已設有專門賣扇子的“周家折疊扇鋪”,說明宋代已經(jīng)能夠自制自銷折扇了。不過宋元間使用折扇的人還不多,所以,明代陳霆在《雨山墨談》中說:“元初東南使有持聚頭扇者,人皆譏笑之,我朝永樂初始有持者?!?/p>
清代是折扇大發(fā)展的時期,它不僅是一種用以生風取涼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種藝術品,一種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種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男性使用折扇,而且還有專供女性使用的秋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紙扇、香木扇和各種工藝扇。折扇還流傳到歐洲,成為西方貴婦們喜愛的把玩之物。
早在南北朝時,民間就有自制“湯餅”避暑的習俗。至宋代,秋季養(yǎng)生避暑食品更加品種繁多,諸如瓜、李、荷葉、綠豆湯、鱔羹、銀苗菜、新蓮等,而其中以西瓜最受歡迎,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中就有“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描述。明清以來,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吃蓮子湯。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yǎng)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能養(yǎng)神益脾。據(jù)《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鼻宄本┑貐^(qū)還有人選擇蘇葉、藿葉、甘草等中草藥避暑,也是一大特點。而蘇州人過三伏天則喜歡喝涼茶、涼湯,吃涼粉等清熱爽口的食物。
古人懂得“涼由心生”的道理,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種超然脫俗的避暑氛圍,以達到“心靜自然涼”的境界。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蓖蹙S為了消暑,抱著古琴走進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彈樂而忘返,給后人留下了百讀不厭的《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薄耙篃嵋廊荒隉嵬_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這首楊萬里的《夏夜追涼》更是寫出了怡然自樂的夏日避暑納涼之景,讀來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