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賢
一
金馬碧雞的傳說源遠流長,早在西漢時,遠在長安的漢武帝就聽方士說,云嶺之南有金馬與碧雞。金馬金光閃閃,日行千里,足不點地;碧雞毛羽青翠,光彩奪目,其聲悠長。金馬碧雞騰空飛躍,形影相隨,不離不棄。如此天象被認為是政治清明、朝廷興旺、庶民受福之吉象。
漢宣帝時,此吉象時隱時現(xiàn),當?shù)乩杳癜傩沼^之、贊之,直至朝野震驚。于是漢宣帝封王褒為諫議大夫前往云南持節(jié)求之,招金馬碧雞回朝復命。王褒途中病故,未能完成使命,只留下了途中寫就的《移金馬碧雞頌》?!俺止?jié)使王褒,遙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馬、縹碧之雞,處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鄉(xiāng)。歸來歸來,漢德無疆,廣乎唐虞,澤配三皇。黃龍見兮白虎仁,歸來歸來,可以為倫。歸兮翔兮,何事南荒?!?/p>
清代名士趙士麟在《碧雞詩》里這樣寫道:
彩云一片舞天雞,五色光中望欲迷。
化作青山千載碧,王褒空自渡巴西。
碧雞的撲朔迷離、變幻莫測,以及王褒求寶不得等史實和傳聞都概括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
此后,有關史書有了金馬碧雞的記載,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jīng)注》里也提到大姚禺同山有金馬碧雞“光彩倏忽,民多見之”。唐宋之后,傳說被放大,說金馬是佛教阿育王的“神驥”。唐代之后,昆明東西山已有金馬、碧雞的祠寺,人們把它當作神靈以供奉。更有歷代文人墨客對金馬碧雞長頌短嘆,吟之詠之。
當?shù)刈骷液蛯W者米切若張在前人撰述的基礎上認為,金馬碧雞的傳說最早起源于大姚,他在《金馬碧雞:蜻蛉文化的一種解讀》一文中列舉了大量史實:
《后漢書·郡國》指出:“越雟郡,武帝置。蜻蛉境禺同山,俗謂有金馬碧雞”。這就是說金馬碧雞的發(fā)祥地為禺同山?!度A陽國志》載:“蜻蛉縣,有鹽官。濮水出,禺同山有金馬碧雞,光影倏忽,民多見之,有山神。漢宣帝遣諫議大夫蜀郡王褒祭之,欲致雞、馬。褒道病卒,故不宣著。”
北魏時期,金馬碧雞的傳說日趨完善。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淹水》曰:“東南至蜻蛉縣……縣有禺同山,其山神,有金馬、碧雞,光景倏忽,民多見之。漢宣帝遣諫議大夫王褒祭之,欲置其雞、馬。褒道而卒,是不果焉?!?/p>
在文中他進一步闡述了金馬碧雞被文字陪嫁出蜻蛉地界至少于元代,民國羅養(yǎng)儒《紀我所知錄》開篇之始,就在《云南掌故·金碧神話之一》中引述元初滇人張道宗《紀古滇說集》金馬碧雞為阿育王的“神驥”的傳說。
金馬碧雞的嫁移并非一步到位,是一步一步的。
唐末樊綽《蠻書·山川江源第二》:“金馬碧雞”條目云:“金馬山,在拓東城螺峰山南二十里,高百余丈,與碧雞山東南西北相對。土俗傳云,昔有金馬,往往出現(xiàn),山上亦有神祠……碧雞山,在昆池兩岸上,與拓東城隔水相對。”
明朝倪輅輯撰,清代王崧校理、胡蔚增訂的《南詔野史》中,金馬碧雞進一步發(fā)揮了元初張道宗《紀古滇說集》中原始形象,作者寫道:南詔“蒙氏”開拓疆土達到滇池以后,封金馬碧雞二神靈為“景帝”(“至蒙氏封為神”),而且“武帝遣王褒求金碧神。褒至蜀,望祭而回,祭文曰:歸來!歸來!漢德無疆。褒回,道卒。祭文在漢羅山,碑泐程石門,鐫于歸寺。”
成書于明朝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的《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書·卷一·山川》開篇即是“金馬山”。這部由明朝正統(tǒng)年間任翰林院編修、侍講,后在景泰初期出任云南布政司右布政史,在滇任職六年又入朝為官的陳文,以史家的權威性,在滇修撰完成《云南圖經(jīng)志書》,并直送朝廷,把金馬碧雞進一步坐實在昆明,可以說是一部“金馬碧雞昆明說”影響最大的志書,而且道出了成都也有“碧雞”“金馬”二坊的史實。
最后作者發(fā)出了肺腑之言:金馬碧雞是O型文化血型,可以為任何文化輸血,但其他任何文化也改變不了它們的血型和基因。這,就是奔馳、翱翔于蜻蛉和滇池為中心的金馬碧雞靈魂!
二
神話,是人們通過幻想,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帶藝術意味的解釋或描述。從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到以故事的形式流傳,再到用文字記錄,古老的神話在演變中總是得到發(fā)展和豐富。但金馬碧雞僅僅是神話嗎?禺同山的金馬碧雞“光景倏忽,民多見之”,這說明金馬碧雞是存在的。
但這天象又如何不出現(xiàn)在漢德無疆、景地繁華的長安城,而出現(xiàn)在南荒之野呢?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海市蜃樓為大家所熟悉,普遍認為是因為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勻的空氣傳播時發(fā)生全反射而產(chǎn)生的。而在山區(qū)是否會有山市蜃樓或蜃景呢?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猜想。果然,人們在武當山就發(fā)現(xiàn)了山市蜃景。說武當山山間,人們會在清晨看見隨風飄動,時隱時現(xiàn)與金殿一模一樣的云中金殿??茖W家們認為,這種現(xiàn)象同海市蜃樓的大氣物理光學現(xiàn)象主要成因是相似的,條件成熟就會發(fā)生。
那么,我們就可以斷言,金馬碧雞在禺同山的出現(xiàn)完全是山市蜃景了。難怪“民多見之”但“光景倏忽”。
云南省水文水資源局紅河分局李從信先生在《大姚“金馬碧雞”源流考》一文中,就提出:2100多年前蜻蛉縣禺同山天空出現(xiàn)過的“金馬碧雞,光影倏忽,民多見之?!本褪俏覈窌涊d最早的“山市蜃景。”
他在文中認為:“百草嶺海拔2900米至3300米附近原始森林中黃色的馬及彩色長尾錦雞進入草甸,如果山間發(fā)生了逆溫層,加上其他氣象條件的配合,陽光照射著馬和錦雞,光線發(fā)生全反射,因而天空出現(xiàn)‘金馬碧雞,光影倏忽’景象。特別是2100多年前這里生態(tài)及大氣環(huán)境比現(xiàn)代優(yōu)越得多,上述‘山市蜃景’的出現(xiàn),也是真實的寫照。再說百草嶺東坡至紫丘山西坡之間直線距離多在30公里左右,過往于兩坡之間的人們,若出現(xiàn)上述‘山市蜃景’都可以看到,也就包括紫丘山古驛道上趙家店等處都能看到?!?/p>
百草嶺山勢險峻,河流眾多,山花爛漫,森林密布,水氣來源充足,這些足以構成“金馬碧雞”南現(xiàn)的各種有利條件。
撲朔迷離、變幻莫測的碧雞和金馬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呀!
有一種解釋,它據(jù)于神話產(chǎn)生的環(huán)境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來解釋,它似乎掀開了“金馬碧雞”神秘的面紗,但理性而又有一定的現(xiàn)實根基,也就讓“金馬碧雞”索然無味了。
“碧雞”其實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祥瑞之鳥鳳凰。它的原型應該是南中所常見的孔雀之類的珍禽。古代滇池和滇西地區(qū),氣候溫潤,植被茂密,適宜各種飛禽走獸繁衍生存。少數(shù)民族對山林間的各類飛禽走獸喜愛有加,有動物崇拜的習俗,于是憑借豐富的想象力,編織出了“碧雞”的美麗神話。《山海經(jīng)·南次山經(jīng)》說:“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鳳凰“其狀如雞”“五彩而文”等特征和“碧雞”確很相似。在晉寧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青銅器物上都刻有孔雀圖案,同時發(fā)現(xiàn)了孔雀杖頭、孔雀銜蛇青銅扣飾等等,甚至在石寨山發(fā)掘出的貯貝器蓋上,竟雕有一婦女以蛇喂孔雀的場景。
而關于“金馬”,有學者認為,馬是人們的財富,長期以來在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官渡區(qū)羊甫頭墓地一東漢墓葬中發(fā)掘出了一具長105厘米、寬32厘米、高107厘米青銅馬模型,這種青銅馬模型在滇池乃至滇中地區(qū)尚屬首次發(fā)現(xiàn)。清檀萃《滇海虞衡志》載:“馬產(chǎn)幾遍于滇,而志載某郡與某某郡出馬,何其褊也。”又言:“南中民俗,以牲畜為富,故馬獨多?!辟x予馬神奇的傳說,再自然不過。
當動物作為人們的圖騰,走上神壇的時候,神奇美妙的故事開始了。
三
又一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里徘徊:千里之外的長安城聽說金馬碧雞不足為怪,奇怪的是朝廷鄭重其事的派出使臣,邀“金馬碧雞”回朝復命。
使臣王褒,字子淵,資陽縣昆侖鄉(xiāng)墨池壩人,是當時藝術成就最為突出的賦家。他的賦《漢書·藝文志》著錄有16篇,但是流傳至今的只有存于《漢書》本傳的《圣主得賢臣頌》,存于《藝文類聚》的《甘泉宮頌》,存于《文選》的《洞簫賦》,以及存于《楚辭》的《九懷》等。他的名著《洞簫賦》曾為做太子時的漢元帝“令后宮貴人皆誦讀之”,《文心雕龍》稱道:“子淵洞簫,窮變于聲貌。”他的《僮約》不經(jīng)意間為中國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筆,是我國也是全世界最早的關于飲茶、買茶和種茶的記載。
這樣一個年僅40歲的才子,作為欽差大臣,執(zhí)行的是天下最奇異的使命。可惜王褒命薄,死于途中,沒能圓了漢宣帝的夢。但王褒若是不死于途中,他能真的完成使命,將“金馬碧雞”邀入朝廷復命嗎?若不能,又如何向高高在上的宣帝交代呢?
這樣,我們不得不追溯黃老之道的歷史。循天道,順自然,小國寡民,清靜養(yǎng)生是黃老之道的基本思想。而在老莊之前,民間還有方術在流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正是“神仙家”的信仰和方術盛行的時代。
方術是術數(shù)和方技的統(tǒng)稱,為道術前身。術數(shù)是研究“天道”的學問,包括天文、歷法、五行、占卜、相術等;方技則是研究生命的學問,包括醫(yī)藥、房中、煉丹等。方術之學,至少有兩種意思,一是指關于治道的方法。二是指用自然的變異現(xiàn)象和陰陽五行之說來推測、解釋人和國家的吉兇禍福、氣數(shù)命運的醫(yī)卜星相、遁甲、堪輿和神仙之術等的總稱。
神仙家作為諸子百家之一,在燕齊地區(qū)流傳并由某些方術之士創(chuàng)立。早在齊威王時代(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01年),齊國就有眾多方士“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于鬼神之事”。燕齊方士稱渤海上有“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山上有白色的禽獸,有黃金的宮闕,更有不死之藥。只是“三神山”遠望如云,臨近入水,或隨風而動,終莫能至。齊威王、宣王、燕昭王都派臣下海尋找,卻未尋得。
秦朝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聽信齊人徐福的話,相信“三神山”有仙人居之,派遣徐福率數(shù)千人男女同去海上尋不死藥。其后四年,始皇東游至碣石,又派遣盧生、韓眾、侯公等入海尋找仙人和不死藥。這些燕齊方士找不到不死藥,卻說始皇“貪于權勢至此,不可為求仙藥”。始皇大怒,抓不到早已躲起來的盧生,遷怒于京城儒生,認為他們也犯有“妖言以亂黔首”之罪,而拷問儒生,坑殺于咸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至瑯琊。徐福稱蓬萊仙藥不可得,是因為海里有大魚作祟,愿請善射者同去,見到大魚就以連弩射之。秦始皇下令入海者攜帶工具,準備連弩,捕射大魚。在芝罘(煙臺)見到大魚,射殺了一條,但終不見仙人及仙藥,始皇帝怏怏而歸,卻在河北沙丘病死了。
一個世紀過去了,漢武帝再步秦始皇后塵。登基后,齊人李少君,進獻“祠灶谷道卻老方”,稱“祠灶則致物,致物而丹砂可化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漢武帝親自祭祀灶神,并派遣方士煉丹砂及諸藥。李少君死后,又有齊人少翁以“鬼神方”來見武帝,據(jù)說他通過召灶神和王夫人(武帝愛妃)的鬼魂于夜里與武帝相見于帷帳中。武帝遂拜之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待之。
這位文成將軍,到后來其術漸衰而天神不來,便造偽錦書稱牛腹內(nèi)有奇,以此欺騙武帝,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數(shù)年后,長有美貌、說大話使人不疑的少翁的同學——欒大閃亮登場。他當場用磨過磁石的圍棋子在棋盤上下棋,使?jié)h武帝蒙騙,拜他為五利將軍,封樂通侯,佩帶四枚將軍印,賜列侯宅院,僮仆千人,并將衛(wèi)長公主許配于他,可謂享有各種榮華。但欒大方術終有盡時,求仙不靈,又被殺之。
公元前113年,山西出土了古鼎,被人們稱為寶物。又是齊人公孫卿來見漢武帝,勸說漢武帝登泰山封禪,并下令各郡國修整道路,修繕宮觀及名山祠所,以等待神仙降臨。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漢武帝東巡海上,給方術之士專車,求蓬萊仙人,登泰山封禪,大赦天下。眾多名山,漢武帝都去祭神、候望,大肆建宮觀祠壇。
從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到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他們對方術如此崇拜,對不死仙藥如此癡迷,已經(jīng)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如果說,秦始皇是死在求仙的路上,漢武大帝似乎比秦始皇稍好一些。晚年的漢武帝對成千上萬的方士感到了極度的厭倦,臨死前認為自己太愚蠢,為方士所騙,天下哪有仙人,盡是妖妄。
但是,秦漢時期神仙迷信活動的影響,豈會因為兩位帝王的離去而消逝呢?正是他們的深信不疑或疑而僥幸的心理和行為,為各種迷信活動涂抹上了更加神秘的光環(huán),從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樣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環(huán)境下,漢宣帝命王褒持節(jié)邀“金馬碧雞”回朝復命,似乎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了。
在“君權神授”的年代,朝廷和帝王們都在為自己的政權尋找或杜撰合理的依據(jù)與象征。
今本《竹書紀年》對周將代殷時的天象描述中有:“孟春六月,五緯聚房。后有鳳凰銜書,游文王之都”“殷帝無道,虐亂天下,星命已移,不得復久,靈祇遠離,百神吹去。五星聚房、昭理四海”。果然,公元前1059年5月28日,周文王改朝換代為周。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在位時,十五年之間彗星出現(xiàn)四次,存在時間長的達到80多天。后來,秦朝滅掉六國,統(tǒng)一天下。秦初,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意在為帝王提供龐大的統(tǒng)治理論,要害在于按天道行事。順天道,天下可大治,不按天道“月令”行事,就會出現(xiàn)“風雨不測”“民大疫”“水燎為敗”等災異。漢初,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盛言天人感應的實例,試圖利用天象、災異等來規(guī)范皇權。古時朝廷設有“司天監(jiān)”“太史令”“欽天監(jiān)”等,專門負責天象觀測,預測吉兇,正是方術盛行的最好明證。
在帝王和王侯將相們看來,“金馬碧雞”的吉象必然意味著政治清明、吏稱其職、民安其業(yè)、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更何況經(jīng)歷了“巫蠱之禍”,襁褓中曾下獄的漢宣帝劉詢,這樣一位開創(chuàng)了漢朝武力最強盛、經(jīng)濟最繁榮的時代的有名賢君,對于吉象的不期而遇,對于天下太平的渴求又豈是語言文字所能言明的呢?
四
云南有著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素有“動物王國”“植物王國”和“有色金屬王國”的美稱,這樣的稱謂已經(jīng)讓外人為之神往,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應該再加上一個王國——神話王國。事實上云南20多個少數(shù)民族,一直存續(xù)著自己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神話。云南大學李子賢教授多年來研究神話文化,提出一個觀點:在云南這個至今尚未崩潰的神話王國中,不僅可以從漢文獻或少數(shù)民族(藏、彝、傣、納西等)文獻中去了解文獻獻禮神話,還可以直接觀察、體驗活形態(tài)神話和口承神話。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源于大姚,嫁移昆明至成都的“金馬碧雞”神話,兩千多年來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其內(nèi)涵和外延在不斷擴大。特殊的文化符號,肩負著特殊的社會功能。無論是金馬山、金馬寺、金馬坊、碧雞坊等建筑,還是金碧鎮(zhèn)、金碧路、金碧園等地名,都是在延續(xù)著“金馬碧雞,吉兆流芳”的神話靈魂。
金碧鎮(zhèn)源于“金馬碧雞”的傳說而得名,為大姚縣城所在地。自古以來,這里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金碧境內(nèi)就有紫丘致雨、塔映瑤池、畫橋煙柳、蕭寺晚鐘、赤浦漁舟、壩橋新漲、雙溝飛瀑、妙峰晚翠“大姚八景”之說。近年來,大姚縣堅持不懈走山地、山水、田園、人文、民族、生態(tài)型城鎮(zhèn)發(fā)展新路子,對小南河、金馬碧雞坊等標志性建筑、標導性地段進行改造提升,一個集歷史文化之美、自然風光之美、民族風情之美的大姚縣城正在迅速崛起。
金碧路是昆明市中心區(qū)的一條東西向干道,在明清時期即已形成,中段有明代建造的金馬碧雞坊,與昆明南北中軸線三市街的南端丁字形交匯,是昆明南門外商業(yè)區(qū)的繁華街道之一。20世紀末金碧路由18米拓寬到52米,全長1300余米,成為昆明城區(qū)內(nèi)最寬的主干道之一。記者朱小旅對老昆明人采訪后,在《金碧路:老昆明的“第五大道”》一文中介紹:歷史上,這里云集了昆明第一個公園“南城外公園”(又稱金碧公園)、云南有史以來第一個戲園“云華茶園”、云南白藥創(chuàng)始人曲煥章的三層樓大藥房、云南知名月餅品牌“冠生園”、錫安圣堂以及不少外國領館、洋行、醫(yī)院。清末,金碧路被辟為對外商埠,一時間商賈云集,給周圍滿是蓬蒿雜草的郊外添上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是昆明歷史舊照的重要背景地,印證了昆明由土到洋、由閉塞到開放的一個個難忘時刻。老昆明人回憶說,當年,當虔誠的贊美詩從錫安圣堂飛出時,金碧路西端云華茶園里滇劇的絲弦、胡琴也吼得正歡;當穿著玻璃絲襪的“解放腳”登著高跟皮鞋把金碧路的青石板敲得篤篤響時,扎著花緞燈籠褲、繡著花的三寸金蓮也顫巍巍地在金碧路的洋房前輕移蓮步……南城外公園、云華茶園公園早在1930年效法上海大世界建成了一個擁有戲院、電影院、說書場、溜冰場以及其他游樂設施的綜合性游藝園。其全盛時期,共和春、萬字樓酒家等老牌餐飲名店相繼在園內(nèi)開業(yè),門庭若市,盛況空前。如今,金碧路作為城市的主動脈,每天人山人海,車水馬龍,依舊一片繁華氣象。
金馬碧雞坊是昆明城內(nèi)人文景觀和城市的標志,位于昆明城傳統(tǒng)中軸線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與正義路交叉口,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東為金馬坊,西為碧雞坊,二坊相隔約數(shù)十米,均為門樓式木構牌坊,飛檐翹角,與忠愛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馬、碧雞二坊建成后,屢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緒十年(1884年)云貴總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馬碧雞坊,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被拆除。舊時,“金碧交輝”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金馬碧雞坊作為昆明城市建筑的標志,它既具有歷史文物性,又具有藝術代表性,是我國古代邊疆人民把數(shù)學、光學、幾何學、天文學和建筑學融為一體的建筑代表,是歷史智慧的結晶。1998年,在金碧路改擴建過程中,昆明市政府重建金馬碧雞二坊,新建的金馬碧雞二坊氣勢更加雄偉,更加金碧輝煌……
金馬寺是云南名寺,初名“金馬山神祠”,創(chuàng)建于唐南詔時期。樊綽《蠻書》記載說,印度阿育王派三太子來滇,見金馬,乃立祠。至明正統(tǒng)六年(1441),重修神祠,改名為“靈應寺”,金馬寺塔即于此時建立。后神祠毀于清咸豐七年(1857),然塔尚留存于今,現(xiàn)存殿堂為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寺內(nèi)碑刻記錄了金馬、碧雞的傳說,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F(xiàn)存金馬寺,坐落金馬片區(qū),金馬寺東臨金馬山,西臨金馬寺小學,南臨金馬街道辦事處的辦公區(qū),北臨官渡區(qū)第二中學,建筑群落分為前后兩進,每進平列二殿,二進四殿成平行排列,廂房5間由左至右平行,從而與配殿組成左右并列的兩所四合院,占地面積約1360平方米,寺后右方是阿育王殿;左側是三太子殿,左側院內(nèi)建有神駒亭,阿育王殿后有磚塔一座,系13層密檐式建筑,即明代靈應塔。
碧雞山又名西山,位于昆明市西郊15公里,由華亭山、太華山、羅漢山等組成,因金馬碧雞故事得名,元代為“滇南八景”之首,明代居“云南四大名山”之冠?!暗彡柫啊敝斜蛔u為“碧雞秋色”;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即滇池西山夜月;而在當代又是“昆明十六景”之“睡美人山,龍門飛峙”。遠眺西山群峰,有如一尊龐大的睡佛,又似美女屈腿仰臥在滇池畔,青絲垂海,百般嫵媚。西山景區(qū)峰巒起伏、林木蒼翠、百鳥爭鳴,華亭寺、太華寺、三清閣、聶耳墓、玉蘭園掩映茂林修竹深處,龍門石窟嵌綴千仞峭壁之上,千畝小石林攢列,羅漢山飛云奇秀。豐富厚重的千年歷史文化,使西山獨具神秘的魅力,吸引著中外的游客。
當神話故事深深地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中,當故事演繹成一個地方的文化標志和象征的時候,它就散發(fā)出了新的光芒。這光芒,是大姚人的驕傲,更是云南人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