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山
“池塘里水滿了雨也停了,田邊的稀泥里到處是泥鰍,天天我等著你,等著你捉泥鰍,大哥哥好不好,咱們?nèi)プ侥圉q……”這首流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民謠,對于生長在那個年代的鄉(xiāng)村孩童來說應該都耳熟能詳,比如像我,自從縣城調(diào)到鄉(xiāng)鎮(zhèn)工作以后,看到農(nóng)村的孩子在河里田里捉泥鰍的情景,總會在無意間回憶起我們那個年代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每每稻子黃時,大人們在田里忙活,孩子們白天在田里捉螞蚱、捉泥鰍,傍晚在谷堆旁邊躲貓貓,玩的累了就倒在谷堆上伴著河畔蛐蛐的鳴叫聲漸漸睡去。
我的家鄉(xiāng)地處滇中地區(qū),屬禮社江上游區(qū),雖說現(xiàn)在植被不太好,但在八九十年代還算是魚米之鄉(xiāng),那時我們村家家戶戶還有稻田,每年稻子成熟的季節(jié),村里的孩子便成群結(jié)對的在河邊的泥巴里捉泥鰍。
那時候,村前的河田里泥鰍還特別多,夏秋的中午,我們走在放學路上,只要細心朝田邊的小水塘望去,不難發(fā)現(xiàn)有幾條泥鰍不時浮出水面透氣。此刻,不約而同的,男女同學立刻放下書包,脫下鞋襪,挽起褲腿,用盡力氣把小水塘里的水攪渾,然后憋住呼吸等待被嗆得不行的泥鰍浮出水面,保準一逮一準,拿回家洗凈后放入湯鍋里,加一把腌菜,就成了全家人不常嘗到的美味。夏天來臨,泥巴里的泥鰍膘肥體壯,西北風一吹,瞅見稻田里,水溝邊,泥鰍到處鉆。
有時,男人們點著馬燈在田里打稻谷,玩捉迷藏的我們就聽到泥鰍在附近的泥里發(fā)出唧唧的叫聲,伴著的還有青蛙、蛐蛐和不知名的蟲子高一聲低一聲地叫,小伙伴們就三三兩兩靠在谷堆上,看著高高的云彩在密密麻麻的星星下面快速穿行,然后我們漸漸睡去。在淡淡的月光下面女人們在夜里栽菜、澆水。村里的菜地大都是連在一塊的,大嬸大媽們路過我家菜地總會和母親嘮嘮家常,有時一嘮就是大半夜,就這樣站著嘮,也不把身上重重的菜籃子放下來,嘮的都是家長里短,嘮到傷心處,總不免唉的一聲嘆息,而且拖得老長,當然更多的時候聊的都是開心事,也不免哈哈大笑,直等腳站麻了,才慢慢往家走去。記得我和我哥總愛從河里把泥鰍捉回來養(yǎng)在菜地邊的水塘里,等哪天想吃了就挽起褲腿將它們打撈上來。那年月,我們吃的泥鰍不知其數(shù),開膛破肚以后丟進辣辣的油鍋,待炒黃以后加上一瓢水,多的時候就用臉盆盛,那時候市場上也不見有人賣,大家想吃了都是自己到田溝里撈。
村里不乏捉泥鰍的行家,鄰居大哥哥就是其中一個,那時在我們心目中很是了不起,他總是能找到泥鰍比較多的地段,每天傍晚放?;貋?,幾乎都能看到他手里成串的泥鰍串在狗尾巴草上,而且已經(jīng)曬得半干(曬干的泥鰍油炸出來最香),從我家門前走過時大搖大擺,眼神里分明透露出內(nèi)心的洋洋自得,總引得我口水直流。
那時候村里還沒通電,家家戶戶都是點自制的煤油燈,二伯年輕時候是做木活的,制作的煤油燈又大又亮,最有特點的是他家的燈罩,是用汽水瓶做成的。我也學著他的樣子,找一個白色的汽水瓶,在瓶的中間繞上一圈棉線,然后沿著棉線滴上煤油,點燃棉線待燒盡后澆上冷水,瓶子立即一分兩半,而且整整齊齊,簡易的“小魚缸”就制作出來了。泥鰍捉回來后養(yǎng)在里面,擺放在床邊的窗臺上,無聊的時候就看著泥鰍發(fā)呆。泥鰍命大,可以在“小魚缸”里活好幾個月,而且也不用細心照顧,幾天不喂食也依然活蹦亂跳。
我們捉泥鰍一般都是午后放牛的時間,村里的小伙伴們早早便吃好早飯,相約一起去放牛,那個年代的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養(yǎng)牛、騾子和驢,耕地靠牛,騾子毛驢用來馱東西,牲口養(yǎng)得多的人家,家境一般不會太差。遇到耕地的時候,就會和親戚或者本家戶族借牛,當然最好是那家的主人剛好會犁地,牛也認生,聽見主人的吆喝聲一起就會很聽話。遇到建房搞建設的時候,就會借騾子毛驢,磚啦、瓦啦、石頭啦、土啦、木頭啦,所有這些建房材料都是騾子毛驢一馱一馱的從山上山下馱回來的。當用完歸還牲口時,借家會提前用蠶豆或者小麥,也就是我們說的“料”,把牲口喂的飽飽的,還要馱上滿滿的一籃子草料一并歸還給主人家,算是表達謝意。
所以牲口算是那個年代家里的固定資產(chǎn),也是主要勞力,每年秋天收種莊稼的季節(jié),總要把它們趕到村前水多草肥的河道里放牧,喂得胖胖的。這個時候也是我們捉泥鰍的季節(jié),吃過早飯,村里的小伙伴便三三兩兩,趕著自家的牲口聚到河川里。深秋的天空很高,幽藍幽藍的,潔白的云朵從山谷那邊悠悠飄過來,仿佛一大朵棉花在我們身上浮過,偶爾吹過一陣涼風,帶著青草的芳香和泥土的氣息,還夾雜著淡淡的牛糞馬糞的味道。河邊大柳樹上的知了在高一聲低一聲的鳴叫,我們把牲口趕到河的對岸,然后小伙伴們便卷起褲腿沿田邊尋找捉泥鰍的最佳位置。對岸的牲口時而低頭專心致志地吃草,時而靜靜地站著發(fā)呆,時而撒開蹄子胡亂小跑一段,加上潺潺的河水聲,混成一幅鄉(xiāng)間秋景圖,還要加上我們拿著小棍目不轉(zhuǎn)睛盯著水面的認真勁兒。
“呀,這里有這里有。”男孩女孩們便扔下棍子,提著褲腿跳到泥潭里稀里嘩啦地攪,直到水潭被攪得混濁不堪,水草全部被踩入淤泥里,然后男孩女孩們便屏住呼吸,全神貫注地注視著水面,將袖口挽起,時刻準備著被嗆的泥鰍浮出水面透氣。此刻,當你越是緊張,泥鰍越是姍姍來遲。忽然,混濁的水面上一陣冒泡,順著氣泡一抓,準能逮住一條大泥鰍,抓泥鰍很講究方法,泥鰍很滑,不能太用力,越用力越抓不住,一旦失手,它就會鉆入泥里,再也不出來了,只能用手輕輕握住方能將它制服。
如果是在小河溝里捉泥鰍,就要先把水溝上游的水斷掉,等溝里的水排干后,只剩下淤泥,男孩女孩們便一起動手從泥巴里掏挖泥鰍,這種捕捉法總會弄得一身泥,回家總免不了被母親訓斥,但我們依然樂此不疲。有時,我們在河邊當場搭一座小灶,用小石頭圍成一小圈,在上面放上一塊比較薄的石塊,把剛捉上來的泥鰍弄干凈,放在石塊上成一排,然后用干的牛糞做燃料,石塊燒燙后泥鰍也就快熟了,散上點鹽巴,每人一條,每個人都吃得很認真,直到把骨頭也舔得干干凈凈。
前不久,我到村里開展“掛包幫”“轉(zhuǎn)走訪”工作,偶然看到聯(lián)系戶家的小孩子在河里捉泥鰍,思緒也一下子回到我的童年時光,又一次回憶起那時無憂無慮的我們,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歷歷在目的,只是兒時的我們在河里捉泥鰍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