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申國華(河南鄭州)
讓群眾先發(fā)言
文_申國華(河南鄭州)
一樣的考核評價,測評方式不同,效果可能大相徑庭;一樣的座談會,發(fā)言順序不同,效果也往往不一樣。把發(fā)言權、話語權、評價權交給干部群眾,讓群眾敞開心扉,說實話、道實情,認真聽取群眾意見建議,既有助于集中群眾智慧作出正確決策,又彰顯出群眾至上的服務理念和工作作風。
如2016年以來,青海省在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目標責任(績效)考核中,注重多維度、全方位綜合評價工作業(yè)績,在全面考量工作實績的基礎上,把發(fā)言權、話語權、評價權交給干部群眾,使測評方式由單一測評向多元測評轉變,測評范圍由所在單位或部門內部測評,向市州和省直部門之間互評擴展,初步構建了“360度”社會公眾評價體系。
而一些地方召開座談會考核評價領導干部,往往都是領導先發(fā)言,按職務高低依次排序,最后才輪到普通群眾。受領導思路的影響,有的群眾本想著重談的問題也就輕描淡寫了;有的本想提出一些意見建議,也就只好沉默不語了;有的本想敞開心扉談一談自己的想法,不得已,也只能“少說為佳”,整個座談會只聽見領導侃侃而談,卻很少能夠聽到群眾的心理話,一些富有含金量的真知灼見更是鳳毛麟角。
召開座談會考核評價領導干部,領導可以發(fā)言,也應該發(fā)言。但,“何時發(fā)言、發(fā)什么言、如何發(fā)言”,對與會人員的影響卻截然不同?!叭齻€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讓群眾先發(fā)言,并適時引導群眾多說心里話,往往能更好地調動群眾積極性,集中群眾智慧。而只是自己“唱獨角戲”,或者搶先“定調”,讓群眾隨著自己的思路走,按自己劃定的“框框”說,容易讓群眾增加思想顧慮,致使群眾不想說、不愿說、不敢說。這樣的會議看似“高度一致”,沒有任何不同意見,但這樣的會議卻往往意義不大,反而還容易引起群眾反感。
少數領導之所以先“定調”,多為功利思想作祟。一是害怕群眾“捅婁子”。言多必失。一些地方為防止群眾“不識時務”不小心說漏了嘴,給自己工作造成被動,于是開會之初便先給會議定調。二是害怕群眾“倒苦水”。由于主觀原因,政策執(zhí)行落實不到位,群眾切身利益受影響。一些群眾本想向領導反映個人困難,苦于沒有機會,座談會剛好借機把困難來個“竹筒里倒豆子”。為防止群眾當面“告狀”,讓自己下不了臺,一些領導先給會議定一下調。三是害怕群眾“發(fā)牢騷”。一些職工下崗,再就業(yè)無門,社會公共福利不多,難免發(fā)幾句牢騷;一些部門要求不嚴、干部作風不良,面對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有的群眾愛發(fā)幾句牢騷……為防止群眾借機發(fā)泄不滿,給自己臉上“抹黑”,先給會議定一下調。
“人不平則鳴,水不平則流”。破除會議“定調”,聽取群眾意見,不能只聽贊揚的話,而且還要聽群眾的牢騷話、風涼話和怪話。這些話聽起來可能有點兒刺耳,但往往這些刺耳的話中蘊含著真正有價值的意見。當年,毛澤東在延安正是從群眾的民怨罵聲中深刻反思,并舉一反三,才有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面對風沙、水澇、鹽堿等“三害”,焦裕祿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和技術人員建議,才摸索出了“開展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堿、封閉沙丘試驗,總結治理經驗,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的好路子……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弊屓罕娤劝l(fā)言,既是一種工作方法,也是一種工作作風,更反映了為民服務的執(zhí)政理念。讓群眾先發(fā)言,聽取群眾意見建議,少一些“規(guī)定話題”,多一些“自選話題”,鼓勵群眾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話題,暢所欲言,把心里話說出來,把實情道出來,多聽一聽群眾的罵聲、呼聲和埋怨聲,這樣的工作方法才更有價值、才更有意義。
(作者系河南省紀委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