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緒義(湖南長沙)
傳統(tǒng)廉潔文化中的自覺、自信與自律
文_劉緒義(湖南長沙)
編者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德性文化,它有著嚴密的高度體系化的倫理價值,主要表現(xiàn)為道德論、政治論和人生論的賢人作風,無論是先秦諸子百家之學,還是此后的兩漢經(jīng)學,無論是宋明理學,還是乾嘉漢學,其都無一例外地散發(fā)出高度倫理化的中華人文精神。也正在這一人文精神的熏陶之下,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奉孔子為精神殿堂,以儒家經(jīng)學為經(jīng)本,用積極入世的態(tài)度,實現(xiàn)了儒家修齊治平的生命歷程,也因之鑄就了一代又一代為生民所歌頌的清官廉吏。
衡量一個民族文化是否優(yōu)秀,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看這個民族是否有一股強大的自潔勢能。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優(yōu)秀,綿延數(shù)千年,至今依然成為全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因為這種文化的自潔素養(yǎng)與廉潔自覺、自信和自律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其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現(xiàn)代社會好好傳承。
中華文化的廉潔意識從何而來?其答案就在于去污自潔、免于腐敗的廉潔自覺。這既是我們民族廉潔素養(yǎng)的歷史存在,也是民族自覺的文化根基。早在戰(zhàn)國時期,這種廉潔自覺就顯露出來?!吨芏Y·天官·小宰》說:“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边@是古人評判官員的六大標準,即廉潔善能、廉潔高效、廉潔謹慎、廉潔公正,廉潔守法,廉潔明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六計”也就是“六廉”,即以善能、高效、謹慎、公正、守法、明辨為“廉”,此之謂“既斷以六事,又以廉為本”。這不僅對后世的吏治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而且也可以說開啟了民間的清官情結。
其一,說到民間的清官情結,現(xiàn)代人或許不屑,或以為清官靠不住,只是民眾的心靈寄托,而只有制度才最可靠,然卻不知,再好的制度都離不開人,沒有好官,制度又如何延續(xù)?其二,清官情結正是一種廉潔自覺,因為這種清官情結本身就包含了守法意識在內(nèi)。做一名清官不僅是許多士大夫官員的志愿或自詡,也是民眾普遍的社會心理訴求。這直接影響著社會的政治生態(tài),也影響民眾對于政府的信任。
歷史上,確實不乏奸臣當?shù)赖臅r期,“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然而,這些臟官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相反,歷史上也有一大批敢于為民請命、剛正不阿、不惜丟官罷職的良臣直吏,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清官廉吏,卻永遠活在民眾的口碑之中。清官們“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秉德無私參天地兮”而名垂史冊,照耀著中華文化的燦爛星空。這就是一種廉潔自覺。它不僅體現(xiàn)在官場,而且深深扎根于民間。多少書香人家甚至底層百姓的家訓族規(guī),都書寫著一個“廉”字,告誡子孫不可與貪字沾染,后代犯貪贓罪者可開除族籍,不許入祠堂,不是賢子孫。這不僅是一種無形的道德壓力,也是一股強大的廉潔自覺意識。
在儒家傳統(tǒng)中,還有一個詞將廉潔自覺化為一種功夫,這就是“慎獨”。《大學》是這樣解釋“慎獨”的:“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通俗理解便是,一個人獨處之際,要有一種高度的道德自覺,做個意念誠實之人,不管是群居之中,還是獨處之時,都不會自欺。即便是獨處時,也會想象有“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會人前人后兩個樣?!吧鳘殹边@門功夫,切中了社會普遍的從眾心理,就是在沒有直接強制的要求或壓力下,個人依從于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人人皆醉,不能唯我獨醒;多人腐敗,不能唯我獨廉;你貪我也貪,不貪白不貪。這種從眾心理正是官員腐敗的直接動因,是一種可怕的社會心理泥潭?!吧鳘殹倍终冒压賳T從這種社會心理泥潭中拔了出來。
宋代一位長期擔任基層官員的理學家周敦頤,更是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愛蓮精神大力張揚出來,將中華文化“去污自潔”的免疫自覺刻在了我們民族的脊梁上。更難能可貴的是,如周敦頤者,既不是達官顯貴,又不是功臣名將,但是卻能在死后不久,被朝廷配享孔廟,享受世代祭祀,極大地張揚了民族文化中的廉潔自覺精神。
如果說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信心的話,那么,廉潔自信則是文化自信的基石和土壤。正如腐敗土壤中絕對培養(yǎng)不出文化自信一樣,只有廉潔才能使一個民族的文化具有光彩、給人信心。
廉潔自信是對廉潔這一社會價值觀的自信和力行,來自去污自潔、免于腐敗的廉潔自覺,夯實了廉潔文化的深厚根基,轉而化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
莊子說:以天下為籠,則雀無所逃。一個人若胸懷天下,那還有什么可怕的呢?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下情懷培養(yǎng)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擔當之志。屈原說:“定心廣志,何所畏懼?”胡安國說:“有志于為學者,當以圣人為則;有志于從政者,當以宰相自期。降此,不足道也。”王夫之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唯志而已矣!”其將人和禽獸的差別歸諸“志”,從而開啟“六經(jīng)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別樣人生。魏源說:“功名待寄凌云閣,憂樂常存報國心?!痹鴩f:“大丈夫當以澄清天下為己任?!弊笞谔恼f:“身無半畝,心憂天下?!?/p>
當然,這并不是說說而已,上述人物無不將畢生精力付諸他們的天下之志,為歷史樹起了一片廉潔碑林。一個人志在天下,自然就不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誘惑;志在天下,方有擔當意識;志在天下,方才無畏無懼;志在天下,方有偉大人格。可以說,天下情結,是歷史上志士仁人成功的命門;天下情懷,是中國廉官文化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這是何等的廉潔自信!志是信念,是信仰,是力量。志在天下,就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敢于舍棄個人私利,不懼腐敗勢力,以一種家國情懷擔當起嫉貪如仇的赤子報國精神。
以湖南為例,從晚清到民國,再到今天,涌現(xiàn)出無數(shù)以求道為人生最大奮斗目標的清廉人物,為中國區(qū)域文化版圖中最具特色的省份之一。從“做官以不要錢為本”的曾國藩,到“居官廉靜寬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際艱危,維持大局,毅然擔當,從不推諉,有古名臣風”的劉坤一,上百個湘籍督撫、統(tǒng)兵大員貫穿晚清最后幾十年,形成了一道湖湘味濃厚的廉官人才群體風景。
從廉潔自覺到廉潔自信,正是廉潔文化傳統(tǒng)對民族文化心理的強力支撐,“民不畏我嚴,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生明,廉生威”,深刻認識廉潔的人生價值,對廉潔保持高度自信,以廉安身,以廉立命的處世風格,不僅增添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更讓后來人看到廉潔的榜樣力量,確立起廉潔自信,從而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的腐敗分子。
憂患意識本是中華文化的寶貴傳統(tǒng),其發(fā)展到宋朝時則凝結成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文價值。北宋文人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呈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處世態(tài)度:一是“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二是“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一種是“以物喜”“以己悲”,是以個人得失為中心的;一種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以天下憂樂為前提的。這也是兩種不同的憂樂觀。
而先憂后樂,就是要求從政為官者的悲喜不受客觀環(huán)境和人事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饑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政治的時候,就為領導而憂慮,惟恐領導有險失。進退,是個人的事;寵辱,是一時的事。要以憂為主,以樂為次;以憂為先,以樂為后。憂起著引導和主導的作用,時刻牢記“樂不忘憂”這一根本原則,否則就會陷入“樂極生悲”。
后人對先憂后樂精神有著高度認同,蘇東坡稱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雖圣人復起,不易斯言。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歟?!彼未鸂钤跏髮懺姺Q:“先憂后樂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軻。”明成化年間岳州知府李鏡,面對岳州水災災民唱道:“先憂范相遺文在,載讀寧無愧此身!”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登岳陽樓寫下“希文憂樂意,懷抱繼前賢”。曾國藩則寫了一副有名的“八字聯(lián)”作為座右銘:“取人為善與人為善;憂以終身樂以終身?!?/p>
中國法學先驅、國學大師陳爾錫登岳陽樓則寫下“眼前憂樂還吾輩,天下安危視此樓”;毛澤東兩登此樓,他對蔡和森說:“這先憂后樂的思想,較之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提法,境界更高了?!眲⑸倨嬖凇墩摴伯a(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一書中,將“先憂后樂”列為共產(chǎn)黨人的修養(yǎng)準則;胡耀邦則將“先憂后樂”列為中華民族三大傳統(tǒng)美德之一。
正是先憂后樂這一文化美德,使得清儉自持、艱苦樸素的廉潔自律品質(zhì)成為歷史的主流。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他們深深懂得廉潔對于執(zhí)行力、戰(zhàn)斗力的重要性。只有立定不要錢、不怕死的志向,才能組織起一支真正有執(zhí)行力、戰(zhàn)斗力的隊伍。歷史上從來不乏拒絕富貴奢華的經(jīng)典例子,而中華文化正是從自律走向自強,盡管其中有過曲折,有過教訓,但這一歷史規(guī)律從來沒有中斷過。
(作者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