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映宇
8萬噸筒倉,變身藝術季主展場。坐落在浦東新區(qū)黃浦江濱江的民生碼頭8萬噸筒倉,曾是亞洲最大的糧倉,由于歷史原因,多年廢棄不用,沉寂多時。如今,由著名建筑師柳亦春親自操刀改造,以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場的身份,于10月15日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建筑是文化的“容器”,是心靈感悟和精神體驗的重要空間。8萬噸筒倉這一座令人震撼的工業(yè)建筑,就成了容納2017空間藝術季規(guī)模龐大的展示內容的容器,它容納的,是四大主題展和十二個特展共約200個展項。
黃浦江畔,民生碼頭隨著工業(yè)時代的繁華褪去,逐漸淡出上海市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城市空間藝術秀場。
柳亦春操刀改造
這里共有13000平方米的室內展廳,加上北面沿江的257庫部分室內空間,室內展示空間可達16000平方米。從10月開始的三個月,200多個國內外參展作品在此集中展示,令觀眾一飽眼福。
市民在民生碼頭既可以感受筒倉建筑本身的工業(yè)文化帶來的震撼,又可以觀看極具前瞻性、多樣性、體驗性、公眾性的展覽,同時還可以一覽黃浦江亮麗的風景。
民生碼頭,曾經是上海港散糧、散糖裝卸的專業(yè)碼頭。坐落其中的8萬噸筒倉更曾經是亞洲最大的糧倉,“遠東第一流”的倉儲建筑,是民生碼頭中最具震撼力的工業(yè)遺產。隨著黃浦江岸線產業(yè)轉型、工業(yè)外遷而退出了歷史舞臺,8萬噸筒倉也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褪去它原有的倉儲功能。
隨著浦江兩岸貫通而煥發(fā)新生,8萬噸筒倉也以此為契機,完成第一期的改造工程,在2017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開幕后免費對公眾開放,使公眾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它,感受別樣的工業(yè)力量和藝術氛圍。
建筑師柳亦春對記者說:“8萬噸筒倉是在‘改造性再利用原則下的一次積極嘗試?!栋屠瓚椪隆分姓f道,‘改造性再利用關鍵在于為某一建筑遺產找到恰當的用途,這些用途使該場所的重要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再現,對重要結構的改變降低到最低限度并且使這種改變可以得到復原?!?/p>
對待工業(yè)遺產的修繕和保護,更應在延續(xù)和保護其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基礎上,使其在新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中獲得新的價值和意義。筒倉改造,最大的難度在于如何利用好巨大而封閉的筒,既保持原有外觀又能體現建筑已被賦予新的內容。這個平衡點對于建筑師而言,是特別有挑戰(zhàn)性的話題。
還有,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為持續(xù)三個月的臨時性展覽,作為本次空間藝術季的主展場,筒倉建筑的底層和頂層是主要的展覽空間。由于筒倉建筑高達48米,如何將底層和最頂層的空間整合為同時使用的展覽空間,必須組織好順暢的展覽流線,同時還要處理好必要的消防疏散和配套服務等設施——也是擺在柳亦春面前的棘手問題。
近年來,工業(yè)遺跡的改造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連千年古鎮(zhèn)景德鎮(zhèn),也將50年代建的瓷器廠“國營宇宙瓷廠”改造成了藝術的集聚地“陶溪川文創(chuàng)街區(qū)”。10月18日開幕的“播逸——陶溪川當代藝術現場”是“悟感之路”系列藝術活動的第一幕。這場名為“浮梁一夢,玄音與牡丹亭”氛圍音樂現場的活動,結合昆曲的傳統(tǒng)聲音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一方面豐富了整個景德鎮(zhèn)區(qū)域的藝術文化生活深度,一方面又通過活動的鏈接,串聯和激發(fā)了文創(chuàng)產業(yè)鮮活的生命力,向傳統(tǒng)致敬的同時,找到延續(xù)發(fā)展文化藝術事業(yè)之路。
柳亦春的設計同樣是在向傳統(tǒng)致敬的同時,找尋新的可能性——走進8萬噸筒倉的展館就讓人眼前一亮,設計既保留了工業(yè)時代的遺跡,又有極強的現代感,可謂一舉兩得的典范。為滿足人流量大的交通需求,筒倉內設4部疏散樓梯,筒倉與輔樓縫隙中增設中庭與自動扶梯,除此之外,外掛一組自動扶梯,能將三層的人流直接引至頂層展廳,使人們在參展的同時,也能欣賞到北側黃浦江以及整個民生碼頭的壯麗景觀。它以輕盈簡約的形式,低姿態(tài)地融入筒倉建筑,既滿足交通等建筑功能需求,又成為市民觀景的最佳去處,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建筑重新利用所注入的新能量。
糧倉化身精神盛宴
2017城市空間藝術季主策展人團隊也是陣容強大。
由米蘭理工大學教授、有著“垂直森林之父”之稱的斯坦法諾·博埃里、同濟大學規(guī)劃城規(guī)學院副院長李翔寧、獨立策展人方振寧領銜,16人的策展團隊,專業(yè)背景更加多元。他們邀請的參展藝術家涵蓋美國、英國、德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qū)的200多個機構和個人,運用“引進來”的方式,聚集全球的規(guī)劃師、建筑師、藝術家、策展人,將國際智慧城市發(fā)展經驗和重要的公共藝術作品引入上海,同時通過論壇等交流,探討上海城市空間發(fā)展相關議題。
策展團隊把筒倉作為基本單元進行“拓撲變化”,研究空間的可變性,以多樣化的使用方式和空間組織模式,來探討和表達混合多樣的公共空間形態(tài)。展覽作品中既有具有國際視野的展項如“與水共生:世界優(yōu)秀水岸空間案例展”“瀨戶內國際藝術節(jié)”“全球建筑實踐羅盤”等,同時又有緊密結合上海發(fā)展的展項,如“上海城事”“兩岸貫通”“文化點亮城市”的內容,展現了滬上文藝發(fā)展的新實力。
民生碼頭作為濱水空間的一部分,是黃浦江兩岸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重要的節(jié)點,這里即將成為浦東文化藝術的新地標,將以真實的改造案例去連接和重整原先斷裂的城市空間,構筑開放的濱水平臺,真正提升黃浦江兩岸開放空間的潛在價值,并以此激發(fā)更多有著相似“連接”性的未來公共空間。
在當代,公共空間的發(fā)展基于新媒體、網絡數字技術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呈現出新的面貌,這種新型和傳統(tǒng)形態(tài)融合交織的公共空間將是未來發(fā)展的方向。
創(chuàng)新,以城市之名
進入民生路3號,首先可以看到的是展品《數字金屬》,通過三座構筑物——數字金屬構建——集中呈現數字化設計與建造所帶來的變革;另一側則是雕塑家吳為山創(chuàng)作的《中國文人寫意雕塑園》,他以挖掘和精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人生命題,指尖下淬煉了近五百件中國文化名人系列雕塑,被季羨林等大師譽為“時代造像”,被國際評論界認為是“中國時代新精神的代表”。名為《風律》的作品,則是利用回收的金屬材料創(chuàng)作的大地藝術作品,作品綿延錯落地矗立在廣闊的原野。而6個名為《無題,長椅裝置》的作品散布在室外空間里,是藝術家配合城市空間藝術季公共藝術的特性而特別設計的,作品通過實際使用性縮小藝術與觀眾的距離,是公共空間、藝術與觀眾的連接點。
257庫入口《內省腔》的靈感來源于母親的子宮,意指人們期待回到最初溫暖、靜謐、安詳的狀態(tài)。越過藝術季論壇現場,再往后是一系列穿越古今中外的智慧和藝術之門的“木構與智構”“漫步環(huán)翠堂園景”“馬列維奇視覺年表”“萬象”“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qū)-共享遺產保護之路”等特展區(qū)。
筒倉一樓及其周邊外部空間,策展人斯坦法諾·博埃里演繹的《林中之境(Radrua)》,是一個由350根高10米的圓柱圍成的裝置,錯落有致,形成由外向內的內潛,代表著城市生活從忙碌至閑適的慢過程、慢動作。
同在一樓的還有密斯·凡·德·羅基金會參展的展項,展示了2017年歐盟當代建筑密斯·凡·德羅獎的部分成果,以及為德國館重建30周年紀念所推出的競賽“Fear of Columns”的競賽成果,后者展示了當下對于1929年在巴塞羅那德國館前建造的8根愛奧尼克柱的重新理解,是一次時間維度的新舊連接;勞倫斯·維納的《混亂中迷失(Lost in a shuffle)》,“Lost in a shuffle”是英文中的一句俚語,無論是其字面還是隱喻含義,均可以用于形容當人在某個情境下不堪重負,或是故意將自己置于會迷失的情形下。圓周運動既是一個平面上的動作,也是一個文字內容的圖像化表達,用以贊美迷失的表現下循環(huán)往復的本質;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每三年舉辦的一個當代藝術節(jié),北川富朗一直擔任總監(jiān),本次他帶來作品《瀨戶內國際藝術節(jié)》,公眾足不出“滬”,即可大飽眼福。聯合策展人郭曉彥帶給大家的作品群《連接:空間的移動》,匯集了10余位當代國內外重量級的藝術家的作品,供你享受一場藝術饕餮。
而在筒倉六樓,參展人蘇丹、張薦、王寧展出了當代藝術建筑的作品——《倉聲·品》。展品由1000個太陽能自發(fā)聲的音箱和一千個不同的器皿,以及特殊的空間組合而成一個具有感染力的聲場。場所的特質和食用道具的組合打消了音樂的模糊性,它們相互引導構建新的寓意。只要有光,聲音的敘事就開始了,過去的糧倉也就轉化成為一個精神食糧的發(fā)生器。
筒倉七樓,是以上海都市范本為主題的一系列展覽,包括上海城事、文化點亮城市、兩岸貫通的主題展項。同一層樓還陳列著新村研究、上??臻g研究與城市微空間復興計劃等七個子板塊。
支文軍、戴春、馮路策展的“上海城事”聚焦于上海的城市更新。在他們看來,城市更新是一種“連接”,它是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的橋梁。那些隨著上海城市發(fā)展的喧囂而逐漸沉默的區(qū)域,常常被人們忽略,而支文軍們卻用當下的眼光關照場所歷史中的生發(fā)與消亡,從而觀察過去,并進一步反思在城市更新中不斷涌現的建筑學與城市問題。
現代都市鋼筋水泥的叢林,總是給人冷冰冰的感覺,現代城市需要溫度。
以“文化點亮城市”為主題的展覽探討的是浦東三大市級文化設施(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與四個區(qū)級文化設施(浦東美術館、浦東少年宮、群藝館、浦東規(guī)劃和公共藝術中心)的建設意圖。新的文化建筑在為市民創(chuàng)造更集中而受眾更廣泛的城市生活共享平臺的同時,向世界展示了上海不僅是不斷飛躍的經濟之城,也是獨具魅力的文化之都。
“新村”是指20世紀2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建造的以“村”或“新村”命名的城市住宅?!靶麓逖芯俊痹噲D通過對上海日常城市空間的再研究而進一步思考、發(fā)現和認識我們在當代所面臨的建筑學和城市問題。這里研究的重點不是建筑風格或風貌,而是建筑作為一種空間生產機制是如何介入城市之中發(fā)生作用,又如何被大都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力量所影響的問題。
除主展覽之外,公眾還可以在家門口看展——這就是散落城市社區(qū)、公園、公共空間的案例展和聯合展。長寧區(qū)“新涇·新境——長寧區(qū)北新涇街道實踐案例展”、靜安區(qū)“‘雙重曝光·舊廠新生靜安新業(yè)坊實踐案例展”、徐匯區(qū)“融‘匯貫通——徐匯區(qū)T20大廈實踐案例展”和“雙向輻射——城市更新在西岸徐匯區(qū)實踐案例展”等8個實踐案例展以及“青年傾向”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公共視覺優(yōu)秀作品雙年展、陸家嘴濱江金融城公共景觀裝置展6個聯合展。
近年來,城市公共空間藝術方興未艾,漸漸成為藝術類的熱門話題,在為期3個月的時光中,讓我們一起共享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為我們打造的這場文化盛宴,盡情享受工業(yè)文化與藝術碰撞帶來的極佳的觀展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