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我國準公共物品私人供給問題研究
◎張玲
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百姓對于準公共物品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就使得準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給問題日益明顯地出現。文章以此為寫作對象,介紹了準公共產品的定義和特點,分析了準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必要性,論述了準公共產品私人供給的條件與形式,分析其供給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就如何完善準公共產品私人供給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以便使得準公共產品私人供給可以更好地為百姓服務。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間,經濟快速發(fā)展需要更多公共設施提供幫助,而我國公共設施是以傳統(tǒng)政府主導為主要類型,普遍公共服務存在供給與需求失衡現象。與此同時,許多公共用品過度依賴政府進行投資,這就使得政府可能會出現過度負債現象,極易引發(fā)金融風險。在現在環(huán)境之下,我們有必要對現有公共品供給制度和供給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通過引入新公共用品私人供給制度以提高公共用品供給水平,減少公共品供給對政府過度依賴。
準公共品往往處于公共用品和私人用品之間,準公共品供給往往是由市場和政府兩種因素共同決定。準公共品又可以區(qū)分為俱樂部用品和擁擠性用品,俱樂部用品主要表現為具有一定排他性,對于成員內部有非競爭性。擁擠性物品主要具有非排他,但是達到一定程度很可能會出現競爭現象。
一般來說,準公共用品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非競爭性。非競爭性主要是指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并不會影響其他消費者消費體驗。例如,立法、司法、公安、工商、環(huán)保以及其他從事行政管理部門所提供公共服務。這類型公共服務不會因為一些人員享受而出現其他變化。這種產品消費不會因為消費者增加而減少另一個消費量,增加消費者也不會使該產品成本直線上升。因此,他在消費上不具有競爭性,屬于利益公益產品。
第二,非排他性。非排他性主要是指某些產品在進入消費領域之后,任何人都不能獨自占有該項產品。不僅不能單獨占有該項產品,如果一個人想進設法想將他人排斥在該產品服務之外也是不允許,至少在客觀上無法辦到。因為如果做出這種行為必須付出高昂費用,對于一個理性經濟人來說并不劃算,因此不可能阻止任何人享受這類產品。例如,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環(huán)保部門加大了對污染環(huán)境工業(yè)處置力度,使得生活在城市人們享受到了新鮮空氣和安靜環(huán)境。如果某人想要排斥某一地區(qū)人們享受新鮮空氣和安靜環(huán)境權利,付出代價不是一般高,在技術上也常常不可實現,因此具有非排他性。
第三,利益非分割性。對于準公共產品來說,其還具有利益非分割性。對于新增加消費者來說,其使用該項準公共產品邊際成本幾乎為零。對于已經使用該項產品消費者來說,他對該項準公共產品消費體驗并不會因為新增加消費者而帶來任何損失。例如,在公共馬路上指揮交通的交通警察,他們在進行交通指揮或者處置交通事故過程中給社會造成效益是不能分割的,因為受益者是社會大眾,每個人都會從交通警察指揮中受益,每個人都可以從路口安全通過,每個人都希望交通警察盡快將事故處理完畢恢復良好交通秩序,這是社會整體利益。
在現代社會之中,由于公共物品長期由政府提供,而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時又出現了各種各樣困難,這就使人們開始思考是否社會公共用品可以由私人進行提供。我國政府在進行準公共產品提供時就存在一定缺陷,這里主要缺陷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政府并沒有足夠金錢投入到準公共產品之中,這就使得準公共產品全面覆蓋存在一定困難。對于準公共產品來說,目前面臨主要問題是是否可以為準公共產品募集到足夠資金。我國現有社會財富收入主要來源于稅收和國企營業(yè)收入。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其每年所得各項收入需要上交國家財政,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進行準公共產品提供時并沒有足夠資金支撐,地方政府依靠自己所剩一些收入需要兼顧各種各樣國計民生,很難對所有準公共產品進行提供資金,即使是提供了資金的準公共產品也很難保證全覆蓋。例如在進行準公共產品提供時,由于政府資金非常有限,準公共產品所提供服務可能不盡完善,甚至可能會出現以次充好現象,這些都考驗政府是否可以對準公共產品有效提供。
第二,政府所提供準公共產品效率相對低下。在進行準公共產品提供過程中,政府可以憑借自身得天獨厚優(yōu)勢處于主導地位,例如制定法律法規(guī)、壟斷公共資源等等。對于政府來說,其作為地方治理機關有義務向社會提供準公共產品,這是政府不可推卸社會責任,但是政府本身也是一個理性經濟人,在進行行政行為時會考慮到社會效果和社會效益。對于政府來說,地方政府領導人常常會將經濟建設效果作為考核重要指標,這就使得政府所提供準公共產品,未必可以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使得準公共產品效率顯著低下。
第三,社會大眾對準公共產品和準公共服務需求過于旺盛。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人民群眾對于生活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人民群眾對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準公共產品服務需求要求也越來越高,以往準公共服務所提供服務標準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大眾需求。目前,我國依舊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整體上得到了一定發(fā)展,但是與我國人民群眾需求相比,社會生產力落后與人民需求增長依舊是主要矛盾。在這樣狀況之下,政府并沒有將準公共產品放開到私人領域,這就使得政府在進行準公共產品提供時力不從心,不能滿足人民群眾需求。
私人供給準公共產品條件
第一,私人所提供準公共產品不能是單純準公共產品,而是應當為準公共產品。單純公共產品就是薩穆爾所認定那種產品,準公共產品主要是在現實生活中被消費時消費數量相對有限。由于單純公共產品并沒有排他性和競爭性,這就導致了如果這部分公共產品由私人進行提供,別人可能會出現搭便車怪相。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單純公共產品范圍往往非常狹窄,但是準公共產品范圍相對較寬,例如教育、廣播、醫(yī)療、公路、體育、農林、醫(yī)院、電視等等事業(yè)單位,他們向社會所提供產品都是準公共產品。有一點必須明確指出,雖然投資者不可以進入單純準公共產品領域,但是私人投資者可以生產單純準公共產品,然后由政府向私人進行購買,從而間接地向社會提供準公共產品。
第二,私人直接向社會提供公共物品必須具有一定程度排他性。如果私人所提供產品沒有這種排他性質,雖然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會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著想。私人參加到準公共產品提供之中除了社會對于準公共產品需求旺盛之外,最重要原因在于可以通過這種具有排他性準公共產品獲取非常豐厚利潤。如果私人投資者在進行投資過程中,其不能把不付費免費乘車排除在外,因為其需要通過收費來彌補自己成本,這就使得私人資本不可能進入到準公共產品生產領域之中。因此,對于政府來說,政府應當主動將一些準公共產品提供給私人進行經營,由政府向其進行購買,向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服務。
第三,政府可以將一些準公共物品生產權交由私人進行,這就使得私人對于這些物品具有自己產權。通過這種方法,私人獲得了政府對自己產權保障,這就使得私人具有一個正面消費預期,可以有一個可以預見利潤。這就使得私人因為自己擁有了準公共產品產權更加激勵自己,向社會提供更好的準公共產品。
第一,私人直接提供。在這種模式之下,私人單獨提供準公共產品生產和供給。私人常??梢酝ㄟ^收費方式進行生產并向社會提供準公共產品,也可以由于個人慈善行為向社會提供準公共產品。在這兩種模式之中,前者是主要模式,也就是著名俱樂部模式。在俱樂部之中,私人能提供各種產品都可以由公眾進行消費,但是公眾必須向俱樂部繳納一定費用。后一種方式多于希望小學或者各種捐款或者捐贈形式出現。
第二,私人間接提供。這是一種私人和政府聯合進行提供準公共產品一種方法。在這一模式之中,準公共產品生產者和提供者可以由不同主體完成,私人可以承擔生產者責任,然后由政府向生產者購買該項準公共產品并最終投入到市場之中供消費者進行使用。在現實社會中,這樣例子非常多,例如私人教育、私人醫(yī)療。私人教育和私人醫(yī)療生產者主要是私人,而提供者則是政府。
第三,私人和社區(qū)進行合并。在這種模式之下,社區(qū)中社會成員可以集體出資購買私人準公共產品。這種方式具有一定地域特點,由于準公共產品外延范圍相對封閉,而使得受益主體不可能輕易退出。
第一,準公共產品價格可能不合理。由于社會準公共產品主要由私人進行提供,因為私人對該部分準公共產品具有自己產權,這很可能會導致私人不需要進行競爭就可以進行準公共產品服務,而私人往往可以根據自己利益或者個人喜好進行不合理定價。在這種情況之下,準公共產品是否進行了合理定價就不需要根據市場來決定,而應當由政府和私人之間進行協商。在我國,雖然所提供產品例如教育、醫(yī)療大多都是根據平均成本進行定價,但是社會大眾對于平均成本知曉度很低,政府在這其中評定也并不是一朝一夕事情。
第二,政府對私人管控并不完善。私人在進行準公共產品服務提供過程中,一切都是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為最終奮斗目標,這就使得私人有可以操縱準公共產品空間。由于政府部門將準公共產品產權全交托給私人,而人在追求利益同時就很可能會出現市場失靈現象。例如,在提供產品過程中會將一些質量不合格產品提供出來,從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這就是私人提供準公共產品一種負外部問題。在這種狀況之下,私人不僅對公共利益造成侵犯,他也可能使得公眾和社會對于準公共物品私人改革決心受到磨滅。但是由于當前政府行政效率并不高,監(jiān)管部門在監(jiān)管過程中很容易推卸監(jiān)管責任,而監(jiān)管部門內部措施又難以協調一致,這就很可能會使得各個部門在進行落實監(jiān)管過程中相互推諉,并沒有真正對私人所提供準公共產品進行有效監(jiān)督。與此同時,由于規(guī)制主體不明確,或者人員專業(yè)素質不強,這也很可能會導致政府部門對于私人所提供準公共服務監(jiān)管手段落后,無法找出其中弊端。
第三,法律法規(guī)制度并不完善。當前,私人進入我國準公共服務產品還處于萌芽階段,由于我國各項法律法規(guī)并不健全,很多準公共產品私人化在中途就夭折。這一過程既有法律法規(guī)沒有有效保護正當利益原因,也有政府部門對于私人部門之間競爭把握不準確原因。除此之外,由于我國準公共產品往往出現地方保護主義非常嚴重一種傾向,這就使得這些準公共產品私人轉換存在瓶頸。對于地方來說,地方在對準公共產品私人化過程之中很可能會觸及到法律規(guī)定,但是私人部門并不能很好地進行準公共產品的生產和提供,這就使得私人部門并不能向社會提供滿意的準公共產品。
第一,準公共產品價格合理化。在政府主導之下,可以讓私人部門向社會提供準公共產品。這種做法并不是為了讓私人部門獲取最大利益,而是讓私人部門在獲取合理利益基礎上最大化為社會公眾提供福利。在這個過程之中,私人部門不僅可以獲得非常豐厚利潤,同時也能是社會廣大群眾享受到準公共服務產品。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實施價格聽證制度,價格聽證制度可以將私人部門、社會公眾代表、政府部門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使用這種公平公開方式使價格公開化。在這一過程中,每個角色只需要扮演好自己角色內容,這就使得聽證會可以達到最佳效果,確保出臺一個讓三方都滿意價格。
第二,完善政府部門對私人部門管控。對于政府來說,要想對私人部門進行有效管控就必須保證政府部門獨立性,政府部門可以在內部設置專門管控機關,這一機關不得以政府決策部門進行交合,否則會出現被決策部門架空危險。
第三,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現代社會要求法制,市場經濟發(fā)展更要求法律進行保障。在準公共產品私人化過程中,如果缺少法律法規(guī)保障很可能會使得該項事業(yè)中途而廢。因此,我們必須加強立法,堅決打擊各種各樣地方保護主義。同時,準公共產品私人化并不意味著私人完全擺脫了政府控制,恰恰相反,政府部門應當作為責任直接承擔者發(fā)揮自身作用。政府部門要為私人提供良好法律環(huán)境、制度保障,同時對私人所提供準公共產品可能出現負外部性問題進行必要規(guī)制,從而使得準公共產品私人提供可以維護公眾利益。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