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 深
閱評之頁
耕讀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中國詩詞大會》走紅的啟示
文/長 深
“滿屏競傳飛花令,一眾爭說武亦姝”。不是歌手選秀,也不是明星綜藝,繼春節(jié)到元宵節(jié)“意外”走紅的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又一次走進觀眾的期待視野,再次燃起“李杜詩篇萬口傳”的熱潮,人們的朋友圈被詩詞曲賦刷屏,無數(shù)男女老少被詩詞達人圈粉。(新華網2月28日)
以詩會友,一較高下,膾炙人口,引人入勝,《詩詞大會》讓丁酉之春“詩意盎然”,給觀眾提供了一份美不勝收的文化大餐。節(jié)目內外,一股讀詩、品詩、賽詩熱悄然興起,給人留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感受。典雅文化與大眾娛樂的碰撞,不僅讓觀眾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詩和遠方,更引發(fā)了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集體回望。古詩詞熱仿佛一股暖流,浸潤我們共同的文化因子;仿佛一面鏡子,折射出人們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旺盛需求;仿佛一聲號角,召喚華夏子孫更好地傳承經典、繼往開來。
中國素有“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傳統(tǒng)。《中國詩詞大會》使得普通農婦、高中學妹都成了“網紅”,說是“意外”,實屬必然。在人類歷史上很少有哪個民族像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傳承如此流長,如此深厚。一盞花燈、一輪明月、一剪寒梅、一片竹林都蘊含著無窮的文化韻味。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中國古典詩詞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高貴的文字,詩言愛、詩言義、詩言志,詩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國老百姓對于詩詞的喜愛從來就沒有斷絕過。詩心不老,詩意流淌,給人們留下諸多思考和啟示。
啟示一,陽春白雪照樣“和者蓋眾”。一直以來,詩詞都被當成“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一時間出現(xiàn)過“讀詩的沒有作詩的多”的蕭條,詩人們也曾發(fā)出“寫詩不是找讀者,而是找知音”的感嘆而苦苦廝守。其實不然,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人的啟蒙教育多從學詩開始,從幼兒園“畢業(yè)”后的小孩,哪個不會背誦十首八首唐詩?那些發(fā)自詩人內心而又緊貼生活的詩詞,接地氣,受眾面廣。一說“光盤行動”,“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張口就來;一提黑暗舊社會,便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注腳; 一說新機遇、新境界,便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撐腰;一提身處逆境仍樂觀打拼,便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鼓勁;一提堅定意志追求執(zhí)著,便有“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松”壯膽。在我們家鄉(xiāng)至今仍流行著愛竹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盡管時空相隔,但古詩文中蘊含的情感是貼近當下的。這些耳熟能詳?shù)脑娫~,歷經時代的演繹和歲月的磨礪,更加熠熠生輝,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中傳唱,成為歷練人生的精神動力。據央視數(shù)據顯示,《中國詩詞大會》剛一開播,應者云云,全國共有5萬多名愛好者報名參加。放眼海外,中國古詩詞文化同樣在不斷升溫,不少國家爭相派留學生到中國專門學習古詩詞的同時,在澳大利亞、新加坡、美國、埃及等國家的大學里,還專門開設了中國古詩詞專業(yè)。一項統(tǒng)計顯示,《中國詩詞大會》全部10期海內外觀眾累計達11.63億人次。詩詞不再是詩人的詩詞,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詩詞,詩詞正在從神壇走向大眾。這檔節(jié)目的走紅,正在扭轉人們對古詩詞“曲高和寡”的固有看法,滿足了國人深入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心理需求,增強了現(xiàn)代人的文化參與感、認同感、獲得感,展示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廣闊前景。
啟示二,古老而流行因為歷久彌新。缺少“詩和遠方”的時代,人們特別容易被“詩和遠方”打動,就如一推開窗子見到的只是霧霾的人們,特別期盼藍天白云一樣。傳統(tǒng)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古詩詞之所以能歷久彌新,在于它的內涵,在于它的品位,在于它的文化。千百年來,那些膾炙人口的古典詩詞,不僅凝聚了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志趣、神韻、氣度、博大、精深,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人生,更包含了中華民族精神因子?!肮P落驚風雨”的李白,沉郁而頓挫的杜甫,達觀樂天的蘇軾,狂放不羈的辛棄疾,“難得糊涂”的鄭板橋,無數(shù)文化先賢不僅奉獻了詩詞的美感,更賦予我們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他們用詩詞傳達的人生態(tài)度,熏陶了多少有識之士、陶冶了多少高尚情操,讓多少性情中人從中獲益?中國人信奉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修齊治平、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等,都可以在不同的詩句中找到對應。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到“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人生的大起大落與社會的動蕩變遷都在平仄的韻律中歸于平靜。從“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雄壯士的家國情懷可歌可泣。從“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到“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充滿哲理的大智慧仍在激勵著新一代。讀史使人厚重,讀詩使人靈秀。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能散發(fā)恒久魅力,正在于它能滋養(yǎng)心靈,拓展精神世界,給人啟迪和力量。
啟示三,讀詩不光為了比賽,比賽卻可促動讀詩。伴隨精彩的表現(xiàn),一位位詩詞達人進入大眾視野,一個個與古詩詞結緣的故事令人動容,更讓我們感受到傳承千年文化的魅力。這就是媒體的功勞,這就是比賽的力量。央視馱著古典走,走出了門道,走出了時尚。小眾節(jié)目做出了大眾效果,彰顯了經典詩詞應有的魅力。文化的傳承需要現(xiàn)代媒體的搭載。這些年來,不少地方(比如南通),通過每年的讀書節(jié),持續(xù)舉辦了中華古詩詞大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大賽、中華語言文字大賽等大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讓讀詩、寫詩、賽詩活動走進校園、走進社區(qū)、走進娛樂場所。一場場豐富多彩的群眾大賽,重溫經典,再拾歲月韶華,喚起文化的集體記憶,掀起誦讀古詩詞的熱潮。讀詩不只是為了比賽,更不是成名的敲門磚,不只是父母顯擺孩子的談資,不只是飯桌上和鍵盤上的炫耀,作為高考點也不只是為了升學。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融入生活是必然之路,不僅要貫穿國民教育始終,也應融入文藝創(chuàng)作之中,更應成為人們的文化自覺?!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像需要陽光空氣和水一樣,需要衣食住行一樣,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孔子說得好,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一定意義上說,詩興則國興,詩興則人興。一個把讀書讀詩當成面包一樣需要的民族,才充滿希望;一個書香四溢的城市才成品位。“詩和遠方”,有詩才有遠方。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愈往前行,愈要從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汲取精華,只有飲水思源,從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中借鑒智慧,才能走得自信與扎實。
又見“詩和遠方”,不僅在央視的綜藝頻道,更在“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