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城
善于比較
文/言 城
哲學家告訴我們,事物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不論人們是否意識到,人的一生其實都在比較之中,比不是問題,問題是怎樣去比。
生活中有比地位,比服飾,比顏值,比寵物,比綠卡的,但多數(shù)人的比,通常集中在比房子,看誰的房子面積大,小區(qū)好,裝潢精;比車子,看車子是不是進口的,是不是名牌的,是不是豪華的;比票子,看銀行存款的數(shù)字,看投資項目的額度,看家中收藏古董的價值。
我始終覺得,在物質(zhì)上比來比去,這種比法未免有些“初級階段”,原始狀態(tài)。當今載人飛船上天,火車高鐵遍地,手機電腦普及,人類在跳躍式前進,我們也該順應社會進步潮流,撇開物質(zhì)比一些層次更高、更有意義的內(nèi)容。
我們應該比知識。我們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市場的競爭,本質(zhì)上是知識的競爭、文化的競爭、智慧的競爭。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應該爭先恐后比知識。這個知識不應簡單地理解為文憑、學位、職稱,而是一個人的真才實學。1917 年的北大,有一群教授,陳獨秀 39歲,劉半農(nóng)、劉文典 27 歲,梁漱溟 25 歲,最年輕的徐悲鴻只有 23歲。他們不但年輕,且個個有真才實學,指點江山,笑傲江湖,真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想一想,我們今天不少人雖然持有厚厚一疊文憑,自以為很有知識,自我感覺非常好,但是與這些“年輕有為”的先賢比,還有多少驕傲的資本呢?一個人若沒有知識真的是可悲可笑的。外國有位法官在審問小偷時問:“你偷東西時,你難道一點兒沒有替自己的妻子和女兒想想嗎?”小偷回答;“天地良心,我想過的。但是,那個商店里只有男人的衣服呀!”典型的愚不可及,愚頑不化。即使有點知識,但只是一知半解,或者濫竽充數(shù),也會每每落下笑柄,尷尬不已的。
我們應該比奉獻。人究竟為了什么活著?不少人對這個問題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討論了很多年還是沒有弄明白,一頭霧水。雷鋒說,“活著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張海迪說,“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他們把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已經(jīng)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來到世上不僅僅是為了別墅轎車,山珍海味,穿金戴銀,游山玩水,更重要的是勞動,是創(chuàng)造,是奉獻。這樣的人生才是陽光的人生,精彩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
我們應該比健康。人來到世上是一個奇跡,人生沒有返程車票,生命的每一天都值得珍惜。健康是生命平臺,體現(xiàn)生命質(zhì)量。長壽不健康,也是一種痛苦。我在公交上見到一位老人,只聽他同伴說,請哪位給這位老人讓個座,他已經(jīng)90多歲。年輕人迅速起身給他讓座。我細看了一下,老人眉目清秀,面色紅潤,皺紋很少,看上去頂多70來歲。老人執(zhí)意要站著,別人一再勸說,他才坐下。他不過意地說,年紀大了也不能倚老賣老。他是乘公交與同學一起去上老年大學的。老人不但長壽而且健康令人羨慕。東南亞一些華裔老板最近流行比腰圍細,比膽固醇低,比皮膚黑(曬日光?。?,我覺得這種比還是有點意思的,雖然比較超前比較時尚。
比物質(zhì)是沒有止境的,也是沒有出路的。世界上好東西太多了,一個人一味地比物質(zhì),會始終感到自己是“弱勢群體”,很失落、很痛苦,很無奈。比什么不能僅僅看成是個人好惡,無關(guān)緊要,要看到這不僅關(guān)系到公民個人的幸福,更關(guān)系到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fā)展,關(guān)系到實現(xiàn)中國夢,關(guān)系到子孫后代幸福。
所以對這個問題不能悉聽尊便,聽之任之。作為有關(guān)領(lǐng)導有關(guān)部門,很有必要高屋建瓴,以人為本,當好向?qū)А?/p>
要大力發(fā)展我國的經(jīng)濟。進一步增強國力,使國家GDP和人均GDP都有大踏步增長。人們過于比物質(zhì),說明物質(zhì)需求還不夠滿足。“衣食足,知榮辱”,不無道理。人們的物質(zhì)需求獲得相對滿足,自然會有更高的追求。
要重視提高公民的綜合素質(zhì)。還是要提倡“兩手抓,兩手硬”,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強化精神文明建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觸及靈魂,使人們感悟生命價值所在,物質(zhì)財富與精神財富同時富有才是完美人生,在某種意義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要樹立新時代的榜樣。焦裕祿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今天,我們依然需要新時代榜樣,使新的一輩,在新的時代,知道人應該怎樣活著,人應該怎樣去做,讓充滿正能量的偶像引領(lǐng)中華兒女前進,譜寫“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