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沉
曹植七歲那年中秋節(jié),曹操帶著妻兒們在后花園飲酒賞月,曹操見皓月當(dāng)空,就一時興起問孩子們說:“你們說月亮與外國比,誰近誰遠?”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當(dāng)然是月亮遠了。曹操點了點頭又問一直未作聲的曹植:“你說呢?”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有名的家庭,父親曹操不僅是軍事家和詩人,他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學(xué)上也很有造詣。父子三人并稱“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學(xué)成就為最高。
曹操是公元二世紀(jì)三國時代魏國的創(chuàng)立者,他戎馬一生,同時也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曹操死后,由大兒子曹丕繼位。曹丕是一位文學(xué)批評家,他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xué)批評史上劃時代的著作。曹植則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才華很出眾,特別在文學(xué)方面,是那個時代最杰出的詩人。
曹植七歲那年中秋節(jié),曹操帶著妻兒們在后花園飲酒賞月,曹操見皓月當(dāng)空,就一時興起問孩子們說:“你們說月亮與外國比,誰近誰遠?”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說當(dāng)然是月亮遠了。曹操點了點頭又問一直未作聲的曹植:“你說呢?”只見曹植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月亮近,外國遠。”大家都呆住了,曹植解釋道:“因為月亮看得見,外國看不見?!贝蠹衣犃擞X得曹植的答案很新奇,曹操也很高興,連夸曹植是可造之才。
第二年中秋,有外國使節(jié)來訪,曹操也在后花園款待他們。在筵席上,酒過三巡之后,曹操為了顯示兒子的聰慧,就故意問那些外國使者們:“你們說月亮與外國比,誰近誰遠?”客人們有的說月亮近,有的說外國近,莫衷一是,理解方式也千奇百怪,正在大家爭論的時候,曹操又笑笑讓曹植來回答,曹植當(dāng)即起身說:“月亮遠,外國近。”
曹操一聽他的答案和去年不一樣了,就責(zé)備他說:“同一個月亮,你去年說它近,今年又說它遠,到底是怎么回事?”曹植笑笑說:“父親,去年外國與我們沒有來往,而且兩國間還有一些敵意,用眼睛更是看不到,而月亮卻能看到,所以說外國遠月亮近;但今年外國不但與我們有了來往,還有了共同的交流和追求,而且外國的使節(jié)就坐在我們身邊,這樣的友好距離是天下最近的距離,月亮雖然看得見,但可望不可即,又怎么會比外國與我們的距離近呢?”客人們聽后不禁吃驚萬分,一個八歲的孩子居然能有這么深刻的理解和巧妙的表達,曹操也情不自禁為曹植的精彩解說而連連點頭,得意萬分。
一年仲秋,曹操率曹植和五位寵將到狩獵場打獵。秋高氣爽,衰草如蓋,滿山紅遍,北方的狩獵場呈現(xiàn)出一派雄麗、悲壯的情調(diào)。曹操喜持長須,興致勃勃。一聲令下,隨行的士兵手持長矛,聒噪叫嚷,一只臥姿安閑、色彩斑斕的梅花鹿被他們從樹叢里趕出來,它似乎已經(jīng)感覺到災(zāi)難的降臨,驚悸地在空曠的獵場上狂跑。眾將軍張弩搭箭,縱馬追逐,“嗖嗖!”梅花鹿慘叫幾聲倒在血泊之中。曹操驅(qū)馬趕來,見除了一支箭直穿鹿喉外,其余四支箭全部落空。他決定重賞射中的將軍,并封其為“神射手”。
隨行人員從鹿喉上拔出箭桿,呈給了曹操。曹操仔細看了看箭桿上刻的姓名,微微點頭。他想:“眼下正是用人之時,吞吳蜀,包舉宇內(nèi),非但要有沖鋒陷陣、驍勇善戰(zhàn)的強將勇士,更需要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謀士賢臣。何不趁此機會考考曹植和眾將軍的智謀呢?”于是問道:“剛才,五箭并發(fā),卻只有一個將軍射中了鹿喉,你們猜猜看,他是誰?”
趙將軍說:“是孫將軍射中的?!卞X將軍說:“不應(yīng)該是孫將軍射中的。”孫將軍說:“是我射中的!”鄭將軍說:“總之孫將軍和我都沒有射中?!蓖鯇④娬f:“是孫將軍和鄭將軍中的一個人射中的?!?/p>
曹操聽了笑著說:“你們當(dāng)中只有三個人猜中了,其中有王將軍,諸位將軍,現(xiàn)在心中可有數(shù)?”眾將軍仍是抓耳撓腮,難解答案。剛才孫將軍還一口咬定自己射中的,經(jīng)曹操這般隱晦曲折的提示,也像喝了迷魂湯似的難以肯定了。
這時曹植鎮(zhèn)靜自若地說:“這個神射手,就是孫將軍?!辈懿俨挥蓵硲研Φ溃骸爸矁赫f得對!孫將軍,寡人特封你為神射手,賞金一千兩?!睂O將軍連忙叩首謝封:“謝丞相大人?!贝藭r,其他四位將軍仍然疑惑不解,一齊問道:“曹公子,不知有何根據(jù)?”
曹植答道:“諸位將軍注意沒有?既然我父講王將軍的說法是對的,而王將軍說的或是孫將軍或是鄭將軍。那么,先假設(shè)是鄭將軍射中的,五人說法中,趙將軍、錢將軍、鄭將軍、孫將軍都錯了,只有王將軍說對,那四錯一對,這不符合我父所說的條件,顯然這個假設(shè)是錯的,那肯定不是鄭將軍射中的。既然鄭將軍、孫將軍二人中有一人射中,鄭將軍已排除,當(dāng)然非孫將軍莫屬了?!?/p>
眾將軍聽完曹植一番分析,都佩服曹植才智過人。曹操又持著長髯,點頭微笑,從心里越發(fā)喜歡曹植了。
邢大軍據(jù)《思維與智慧》整理
如今,人們將代替別人寫文章稱為“捉刀”,這成語因東漢末年的名士崔琰而起。
崔琰出身于北方名門望族清河崔氏,在大臣中威望很高,就連曹操也敬畏他幾分。
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威名遠播,匈奴也派使者前來進貢。曹操自卑于“姿貌短小”,不足以揚我大國權(quán)臣的威風(fēng),就讓“型男”崔琰假裝成自己的身份,以震懾匈奴使者。
在接見匈奴使者時,崔琰大馬金刀地端坐在那接受拜賀,曹操卻抱著把鋼刀,站他背后扮保鏢瞧熱鬧。等會見完畢,曹操想看看這戲演得如何,就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咋樣?我家大王形象咋樣?”匈奴使者說:“曹操形象高大威猛。只不過,站他后面捉刀的那位,絕非善茬,氣場強大,那才是真猛人?。 ?。于是,“代人捉刀”的成語由此而來。
崔琰曾推薦楊訓(xùn)為官,說他雖然才華不怎么樣,但優(yōu)點在于“清貞守道”,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曹操當(dāng)上魏王后,楊訓(xùn)為表忠心,就上了一道謳歌曹操的表章,大寫贊美詩,極盡肉麻之能事。曹操是舒服了,但別人看了就雞皮疙瘩掉了一地,對楊訓(xùn)表示鄙夷,捎帶著也埋怨起了舉薦他的崔琰,吐槽其眼光不行,竟然推薦了個馬屁精。
這可算是無妄之災(zāi)了,崔琰受不了,就給楊訓(xùn)寫了封公開信,信中有這樣的字樣:“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dāng)有變時?!币馑际?,你的表章我看過了,贊美詩寫得也挺有意思!只不過啊,這時代呢,總會有變化的時候罷了!崔琰的本意只是譏諷那些八卦的人,同時也勸慰楊訓(xùn),不好的東西都會隨著時間漸漸消失的,不要太在意那些流言蜚語。
這封信很快擺上了曹操的案頭,曹操理解出了另外的意思:“崔琰這是對我嚴(yán)重不滿??!這個‘耳’字用得很有問題。就好比說,人們重男輕女,如果生了個女兒,有旁人問男娃女娃,都會答‘生女耳’,不過生了個丫頭片子罷了,可見這個‘耳’字不是什么好詞兒?!畷r代變了’之說,更是良心有問題。”崔琰因這封信,被判處髡刑,一頭美發(fā)被剃光光。曹操沒把他關(guān)進大牢,而是令其停職在家反省,順帶派了人全天候監(jiān)視,記錄他的一言一行。
不久,有人整理出一份監(jiān)視報告:崔琰雖然待在家里不出門,但依然人氣很旺,家里整天客人絡(luò)繹不絕,門庭若市。而且他待客時,動不動就捻胡子瞪眼,貌似心懷不滿。曹操本就對崔琰有心結(jié),這下更動了殺機,下令讓崔琰趕緊自殺。
易中天教授則這么評價:“崔琰之死,是當(dāng)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p>
邢大軍據(jù)《家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