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子彬++周溥佳++水旭瓊++郁懋楠++陳昌漢
摘 要:本文利用寧??h國家一般氣象站及21個區(qū)域氣象站2007—2016年近10a的年均降水資料,結合各測站經緯度、海拔、坡度、坡向等地理要素,使用SPSS對年均降水做多元回歸分析,建立降水空間回歸模型;在多元回歸的基礎上,使用ArcGIS以寧海縣20m×20m DEM數(shù)據(jù)為基礎,對降水空間分布做細網格推算,結果表明推算模型與寧海縣域降水空間分布吻合度高,寧??h年均降水總體西多東少,西部山區(qū)、茶山山脈為年均降水高值區(qū),三門灣沿岸及長街年均降水相對較少。
關鍵詞:GIS;降水分布;多元回歸;細網格推算
中圖分類號:S1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203
寧海縣地處浙江省東部沿海,象山港和三門灣之間,天臺山、四明山山脈交匯之處。縣域陸地總面積中,海拔500~1000m低山谷占10.1%,50~100m丘陵占61.5%,50m以下臺地、平地占28.4%,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依山傍海的區(qū)位以及復雜的地形因素成就了寧海寧波市雨極的稱號,寧??h年均降水量位列寧波地區(qū)第1位,縣域內溪流縱橫,水資源豐富。以往針對寧??h降水分布的研究不少,但局限于歷史上測站較少及資料單一,特別是寧海縣地形復雜,海陸差異大,歷史上單一國家站的降水對寧??h降水分布代表性差,因此以往研究未能全面概述寧??h降水空間分布特征。本文作者利用GIS技術對寧??h國家一般站及縣域內21個區(qū)域氣象站2007—2016年近10a的最新年均降水資料進行細網格推算分析,總結寧??h域降水空間分布特征,以期對縣內水資源開發(fā)利用、防災減災提供參考依據(jù)。
1 資料來源和處理
本研究采用了寧??h域21個區(qū)域氣象站2007—2016年近10a的年均降水資料,為了避免年際變化對研究的影響,寧海國家一般站降水資料也取自2007—2016年;通過各測站日降水資料統(tǒng)計,得到各測站近10a年均降水量。
地理信息資料為國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浙江省基礎地理背景數(shù)據(jù),利用ArcGIS對浙江省地理背景數(shù)據(jù)進行格式轉換、拼接、裁剪及對柵格數(shù)據(jù)進行重采樣,提取20m×20m分辨率的寧??h數(shù)字高程模型DEM及經緯度、海拔高度數(shù)據(jù)。利用DEM高程數(shù)據(jù),計算坡度、坡向,公式如下:
(1)
公式(1)中θ為坡度,β為坡向,fx為南北方向高程變化率;fy為東西向高程變化率。
2 降水空間分布模型的建立
寧海縣依山傍海,海拔空間差異明顯,地形復雜,降水空間分布差異大,根據(jù)區(qū)域站近10a的觀測資料分析,年均降水量最大的留五扇站達2105.06mm,而年均降水最小的大殼島站僅1269.73mm,這與測站區(qū)位、地形因素密不可分;留五扇位于西部山區(qū),且東側為喇叭口地形,有利于水汽抬升凝結,而大殼島位于三門灣中,周圍是海洋和灘涂,夏季對流云團自西向東移動,往往到沿海地區(qū)便減弱消散,導致大殼島降水遠遠少于西部山區(qū)測站。由此可見年均降水受經緯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因素影響明顯。本文所選取的22個氣象站地形各異,各層海拔高度均有代表站點,空間分布均勻,對寧海縣降水分布有較好的代表性。為客觀地反應寧海寧??h范圍的降水分布情況,需要建立1個降水空間分布模型,以往的研究[1][2]證明所有氣候要素的空間分布都可表示為:
y=y×+yg=f(δ,λ,h,θ,β)+yg (2)
式中y為氣候要素(如降水、氣溫、積溫);δ、λ、h、θ、β分別代表經度、緯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理因子,yg為擬合氣候要素方程的殘差部分,f為擬合函數(shù)。本文中由于坡向數(shù)據(jù)為0~360°數(shù)據(jù),不能直接作為量化因子進入回歸計算,故做如下處理:高婷等人2014年基于NCEP風向數(shù)據(jù)中國夏季降水估算的研究[3]說明,坡向對降水的增量在于坡向與盛行風向的夾角,盛行風向與坡向相反時,坡向對降水的增量最明顯,根據(jù)寧??h歷年風向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春夏主要降水季節(jié),寧??h盛行風向為東南風。故將風向平均分為8個方向,分別為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根據(jù)盛行風向與坡向夾角對降水增量關系,將東南量化為2,東、南為1,東北、西南為0,西、北為-1,西北為-2;并且將坡度低于2°的空間點坡向量化為0。
將經過量化處理的坡向數(shù)據(jù)與其他地理因素作為自變量,各站降水量作為因變量,使用SPSS進行多元回歸計算,得到以下方程:
y=-616.753×δ+222.466×λ+0.204×h+8.226×θ+10.599×β+70036.167 (3)
式(3)中y為年均降水量;δ、λ、h、θ、β分別為經度、緯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量化;該模型復相關系數(shù)為0.9,F(xiàn)檢驗值13.675,模型通過了0.01的信度檢驗。模型中各項因子的系數(shù)表達了寧??h降水分布的特征,經度系數(shù)為-616.753,表明了寧??h降水西多東少;緯度系數(shù)為222.466,表明縣域內降水北多南少;海拔高度與坡度的系數(shù)分別為0.204、8.226,表明了降水隨海拔高度、坡度增大而增大;經過量化后的坡向系數(shù)為10.599,證明東南坡對年均降水有增加效果,西北坡有減少效果,也證明了本文的坡向量化方法較為合理。
3 應用ArcGIS對降水進行細網格推算
根據(jù)上述得到的回歸模型式(3),結合寧??h20m×20m 網格點上的δ、λ、h、θ、β(量化處理)等地理信息數(shù)據(jù),推算出每個網格點上的降水值。將22個氣象站點的δ、λ、h、θ、β地理信息數(shù)據(jù)代入回歸模型,得到每個站點的推算值,與實際值做差值,得到y(tǒng)g殘差,利用ArcGIS對殘差yg做反距離加權插值分析,內插到20m×20m網格上,獲得殘差yg柵格圖,將此殘差柵格圖與細網格推算降水圖疊加,得到訂正后的降水細網格推算分布圖(圖1)。
為對比細網格推算與反距離加權插值降水分布特征差異,利用ArcGIS將22個站點降水資料通過反距離加權插值得到圖2(未經過細網格推算,僅做等值線插值分析)。
圖1 細網格推算降水分布圖
圖2 反距離加權插值降水分布圖
對比圖1與圖2,細網格推算圖與反距離加權插值圖在寧??h整體雨量分布上表現(xiàn)一致,西部山區(qū)與東部茶山一帶為降水高值區(qū),三門灣沿岸及長街一帶為降水低值區(qū)。細網格推算較好地反應了地形對降水分布的影響,模擬的結果細致精確,每20m格距上都有一個模擬數(shù)據(jù)呈現(xiàn),避免了由于站點布設少而造成等值線圖出現(xiàn)大小圓圈等現(xiàn)象。推算模型中涵蓋了經緯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精確有效地反映出寧??h復雜地形差異下降水分布的特征,精細化程度高,可靠性強,這是簡單的等值線插值法無法比擬的。
4 結論
針對寧海縣依山傍海的區(qū)位以及復雜的地形因素,降水空間分布差異大,已有的氣象站點無法全面細致地反應寧??h降水空間分布等情況,本文使用SPSS及ArcGIS引入經緯度、海拔、坡度、坡向等地理因素,對降水建立多元回歸模型以及細網格推算研究,得到如下結論:寧海縣域內,年均降水大致呈現(xiàn)西多東少態(tài)勢,且海拔、坡度越大,年均降水量越大,東南坡對降水有增加效應,西北坡有減少效應;經過訂正后的降水細網格推算分布圖與反距離加權插值圖在寧??h整體雨量分布上表現(xiàn)一致。經過對比分析,細網格推算模型模擬結果細致精確,可靠性強,其優(yōu)勢是簡單的等值線插值法無法比擬的;本文將年均降水分布與地理信息結合,推算非觀測點數(shù)據(jù),方法可行,且精確可靠。精細化網格推算法也可以應用于其他農業(yè)資源氣候因子,為今后進一步深化研究工作提供了參考和科學依據(jù)。
參考文獻
[1]程遠.氣候變化背景下基于GIS的黑龍江省農業(yè)氣候資源分析[D].長春:東北農業(yè)大學,2012.
[2]楊榮光.基于GIS技術的泰安市農業(yè)氣候資源精細化區(qū)劃研究[D].濟南: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
[3]高婷,曾燕,何永健,邱新法.基于NCEP風向數(shù)據(jù)的中國夏季降水估算研究[J].氣象科學,2014(5):473-482.
作者簡介:申子彬(1992-),男,湖南邵東,本科,助理工程師,綜合氣象業(yè)務崗,研究方向:天氣預報與農業(yè)氣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