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東
摘 要:松樹生命力強、成活率高,在土地貧瘠的地區(qū)十分適合種植松樹。合理使用容器育苗技術,有助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這對植樹造林工作的開展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關鍵詞:松樹;容器育苗;造林技術
中圖分類號:S7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933157
1 松樹容器育苗技術分析
1.1 科學選擇苗圃
在選擇苗圃的時候,苗圃位置必須具有充足的光照與水源,且四周交通方便、土壤肥沃。在苗圃選擇中,要避開土壤稀松、成熟植物較多的地區(qū),進而降低病蟲害對育苗工作的影響,而且鹽堿地也不適合松樹育苗。
1.2 整地
對苗圃進行翻土整理,將土壤中的土塊、石頭、雜草等全部清理出去,根據(jù)土壤養(yǎng)分狀況合理施撒肥料。在翌年做床前夕,應該在半個月前進行苗圃翻地整理,要基于土壤保墑狀況合理灌溉,當灌溉結束后,便可把苗圃整理成凹形苗床,在苗床處理中,要基于實際需要合理控制大小,且要確保排水的順暢性。
1.3 營養(yǎng)土配置與裝袋
營養(yǎng)土可由沙子、圃地表土、泥炭土、火燒土、森林腐殖質等均可(40%)、菌根土(30%)、火土灰(28%)和過磷酸鈣(2%)組成。配制營養(yǎng)土時,必須保證細、凈、均衡。完成營養(yǎng)土配制,堆漚7d后將其裝袋,袋內必須裝滿營養(yǎng)土并沉實,然后把營養(yǎng)袋整齊地排放在一起,確保樹苗整齊發(fā)出,最后在苗圃四周用細土填埋。[1]
1.4 科學選種,正確播種
要選擇生命力強、子牙飽滿、抗病蟲害能力強的種子進行種植。在種植前夕,要將種子用適當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浸泡消毒30min,然后放入清水中進行浸泡;最后將種子取出,放入坑中,進行催芽處理,時間在2d左右,待種子發(fā)芽破殼后方可播種。遼西地區(qū)播種的時間一般選在4、5月中旬,播種方法是直播。播種時,每坑2~5粒種子即可,然后用土壤掩蓋,最后使用遮陽網(wǎng)遮蓋,避免日灼;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施撒農藥防治病蟲害。
1.5 苗期撫育與管理
施肥。施肥應和澆水一起進行。鑒于種子體積小的特點,所以要科學控制肥量,避免將種子燒死。出現(xiàn)真葉后,使用濃度是0.1%的尿素溶液噴灑,每月3次,不能在9月底和11月上旬施加肥料。合理澆水。澆水時要保證水溫與苗床內溫度相同,要基于環(huán)境溫度適時調整噴水的次數(shù),從而確保苗床處于濕潤狀態(tài)。拔草間苗,拔草的時間要合理控制,過早、過晚都不利于與幼苗的生長;若幼苗生長密集,可以保留壯苗,拔除弱苗,實現(xiàn)合理間苗。要控制好溫度與光照。播種結束后,要在2周內的某個陰天拿掉遮陽網(wǎng),若氣溫降低,則要及時覆蓋地膜進行保溫。要積極開展病蟲害防治與滅殺工作;幼苗移栽時,應選擇多菌靈稀釋液噴灑幼苗,殺菌消毒。
2 松樹容器育苗造林技術分析
2.1 合理選擇造林時間
應基于天氣變化狀況確定造林時間,一般最佳造林時間是雨季,因為此時水分充足,造林完成后就是高溫季節(jié),可以為樹苗的生長提供足夠的光照,達到苗木所需生長條件,這樣有助于提高苗木成活。
2.2 科學選地、合理整地
春秋2季都適合松樹造林。若選擇雨季造林,那么春季的時候就要開始平整土地;若選擇春季造林,則在去年就要開始整理。造林時要采取集中造林模式;對于造林場地而言,其四周必須水分充足、土壤相對肥沃,這樣才有助于苗木生長。
2.3 苗木的出圃
松樹播種后,成長為可以移栽的苗圃需要4個月左右,當苗木長到20cm高度左右、直徑0.25cm左右時,就可以出圃使用了。起苗時,要在4d前用水將苗圃澆透,幼苗出圃時應實施分級包裝,保護幼苗根部,并及時進行栽植,若不能及時栽植要馬上放入遮蔭的地方。具體步驟如下:用水將容器苗苗圃澆透,讓培養(yǎng)基吸收足夠的水分提高樹苗抗旱效果;運苗時要用剪刀將超出容器底部的根須剪除;在容器苗運輸、搬運的時候要輕拿輕放,不要破壞苗木根系。
2.4 合理栽植樹苗
栽植坑宜小,坑底要平,忌挖成“鍋底坑”,以保證容器底與坑底接合緊密。在坑底斜面上方大約1/3處挖坑,把容器苗放于坑內,四周填細土,踏實封嚴,栽植深度約1cm,過淺或位置靠坑外沿易導致死亡,過深或植于坑底易導致雨水沖淤。幼苗栽植時要小心謹慎,樹苗要筆直地放入坑穴中間,然后填入土壤、壓實,讓土壤和容器徹底融合。
2.5 撫育
造林完成后,在當年秋季的時候要及時清除雜草;在翌年的夏秋2季要分別進行鋤草撫育1次,等到幼苗全郁閉后則無需進行撫育;要做好幼林的病蟲害防治、防火、防人畜破壞工作。
3 結語
松樹容器育苗技術是當前社會林業(yè)造林中先進的科學技術之一,其不僅育苗效果好、成活率高,而且操作相對方便,搭配造林技術合理使用,有助于增加林木成活率、改善封山造林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丁立娜,段緒志.關于加強容器育苗工作的幾點建議[J].園藝與種苗,2013(4):4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