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貞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對于古詩詞的講解也停留在知識點上,單一地要求學生背誦,而忽略了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并不能體會到古詩詞的真正意義,導致學生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出現恐懼心理,不能靜下心來認真學習。低年級的古詩詞講解中,教師過分注重背誦和生字教學,將理解詩詞的優(yōu)美意境拋到一邊,學生往往學會了生字和背誦,但是對詩詞的含義理解表現為蜻蜓點水。
正當我教學古詩詞茫然困惑之際,我翻閱《小學語文名師古詩詞課堂實錄》,發(fā)現里面收錄著許多名師的古詩詞教學實錄、教學心得等。拜讀后,仿佛有“勝讀十年書”的豁然開朗之感。參考本書中介紹的課堂案例,結合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古詩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名師們精湛的古詩詞教學藝術著實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1.創(chuàng)設詩境,在朗讀對話中感知。
古詩詞言簡意豐,卻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隔甚遠。教師在教學時特別需要創(chuàng)設與古詩詞相和諧的情境,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如臨其境深入感受。
2.整合資源,把握基點。
把握同一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材中,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卻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學時可改變傳統“逐環(huán)教學”的模式,整合資源,凝聚主題,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整合同一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領學生對比體會,加深理解。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不僅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還可加深學生對古詩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3.咬文嚼字,在研詞磨句中升華。
詩歌是最精煉的語言藝術,故而,學習古詩也切勿浮光掠影。而須沉下來,覓詩眼,品佳句,感受詩歌的意趣和含蓄。比如《泊船瓜洲》中,品讀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時,我首先引導孩子試著將“綠”字用其他字替換,孩子們紛紛發(fā)言,“如”“到”“來”“拂”等。接著讓孩子們朗讀替換后的詩句,提問:“和原句比較一下,用哪個字更好?”孩子們來了興趣,都說原句更好,但說不清楚原因。我乘機深入引導:“春風吹來了,長江兩岸的樹木會怎么樣呢?”有孩子說:“樹木的枝條會飄動起來。”有的說:“春風吹著吹著樹木就發(fā)芽了,長出新的綠綠的枝條。”有的孩子恍然大悟,驚喜地叫起來:“我知道了,‘綠字不但寫出了春風的動態(tài)美,還寫出了長江兩岸美麗的色彩!”孩子們一下子領悟到了詩句中“綠”字的精妙之處。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4.合理聯想,深入理解。
古詩詞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為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而達到了生動的意向,營造出作者當時的氛圍,讓讀者進入遐想之中。在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對于古詩詞意境的重現,加深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理解。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學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時,這是一首著名的描寫春天景色的詩歌,作者從側面描寫了春天的景色。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開”,給學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間,為什么敲不開門呢?教師可以讓學生設想一下,詩人敲不開門的原因是什么呢?學生開始積極探索這個原因,是外出了呢?還是在院子里干活沒聽到敲門聲呢?這樣一來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一枝紅杏出墻來”一句,為什么只看到一枝紅杏?院子里還有什么景色?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長茂盛的蔬菜,開滿鮮花的果樹,還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間還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這是“一枝紅杏出墻來”引發(fā)的思考,由點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滿園春色。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一方面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交流的過程中,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5.聯系生活,模仿創(chuàng)造。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詩歌的特點,以景與情的觸發(fā)點為語言轉換樞紐,充分利用已有的語文知識和生活實踐經驗,引導學生進行模仿創(chuàng)造,讓學生通過轉換語言完成對古詩詞的體驗、感悟、積累和運用,激發(fā)情感,提高活用語言的能力。
古詩詞精妙的語句,高遠的意境,深刻的內涵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古詩詞教學實踐,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古詩詞的無窮魅力。今后,我將一如既往重視古詩詞教學,在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的同時,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不斷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情感共鳴,讓古詩詞這一民族文化的瑰寶金光閃爍,勵人意志,催人奮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