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來
摘 要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就應始終堅持鮮明的政治導向,著力解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緊緊抓住教師隊伍建設這一關鍵,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 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9.036
Abstract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rovided a basic direction for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achie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we should always adhere to the distinctive political orientation, efforts 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eize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句《大學》的開篇點題之語道出了大學的真諦與本質。大學的本質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赝叩冉逃陌l(fā)展史,但凡成功的教育無不是把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發(fā)展之基。當了11年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曾深刻地指出:“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fā)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睍r至今日,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局和戰(zhàn)略高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這一重要指示為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 堅持鮮明的政治導向是高校辦學育人的根與魂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直接擔負著為國家培養(yǎng)輸送建設人才的重任,歷來為國家所倚重,正可謂“育才造士,為國之本”。高校要成就有靈魂的教育,不僅要關注物質世界,更要構筑精神家園。法國著名小說家巴爾扎克曾說過:“藝術家不僅描寫罪惡與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義。藝術家必須同時是道德家和政治家。”藝術家尚且如此,作為引領社會思潮的重要力量、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的重要場所的高校,理應成為也必須成為學習、研究、宣傳黨的理論的重要陣地。把黨的理論全面地系統地深刻地灌注于學生的頭腦,使其具有鮮明的政治認同、政治立場和政治追隨始終是社會主義高校辦學治校的基本要求。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鄧小平同志指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我們的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當前,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斗爭尖銳而復雜,青年學子又是敵對勢力拉攏腐蝕的重點對象。對此,高校應予以高度重視、十分警惕。高校這塊意識形態(tài)的高地如果我們不去堅守或者堅守不牢,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就會乘虛而入,嚴重干擾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影響著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此,高校一切教學、科研等辦學活動都要貫徹政治引領要求,使“立徳樹人”真正落實到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德”,樹好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和接班的“人”。
2 著力解決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是重要突破口
馬克思指出:“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把解決問題作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審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反思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否不同程度地存在呢?一是高校黨委抓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責任落實是否到位,是不是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對于辦學育人的政治方向把握得好不好牢不牢;二是在學科建設中,哲學社會科學和思想政治理論學科建設水平如何,能不能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的現實需要,在建設標準要求上是否存在重優(yōu)勢學科輕通用學科的現象,馬克思主義在有的學科中是否“失語”、在有的教材中是否“失蹤”、在一些論壇上是否“失聲”。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否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三是教師隊伍建設上是否形成了一只由高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教師組成的高素質教育者隊伍,存不存在有的教師眼中只盯著課題與論文,卻忽視了立德與育人,只關注學術成果有沒有影響,卻忽視了應有的正確的政治立場的現象;四是在全方位育人上,有沒有做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是否有機統一,存在不存在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單打一的現象。這種現象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看來,是教育的不幸。他曾說過:“教育上還有個最不幸的事情,這事就是教育與訓育分家”。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否把繼承和創(chuàng)新有機融合,針對性、靈活性、創(chuàng)新性和實效性如何,是否能夠緊貼時代發(fā)展、緊貼教育內容、緊貼學生實際。諸如上述的問題,都是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并加以克服、避免的問題。endprint
3 建強過硬的教師隊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所在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說》曰:“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要做好先生,首先要當好學生”,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指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作為教師,一是要堅持不懈地用黨的理論武裝頭腦。我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每一位教師尤其是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師,一定要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源,是理解當代馬克思主義的基礎。在熟讀經典的基礎上,要深刻領會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尤其是要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學深悟透。在黨的理論學習上要牢固樹立跟隨意識,黨的理論每創(chuàng)新一步,學習就要跟進一步,做到真學、真信、真懂、真用。二是要把教書和育人統一起來。教書和育人原本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所說的那樣:“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比欢?,曾幾何時,高校教師尤其是專業(yè)課教師把大量的精力用到了教書上,忽視淡化了育人的職責,于是乎,高校如何做到教書育人成為了教育界廣為關注的重要課題。1987 年5月,中宣部和國家教委在批轉陜西省《關于高等學校開展教書育人活動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中,明確指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每個教師的崇高職責?!备咝=處煵粌H要傳授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更要傳播科學真理、人生哲理和人文倫理;不僅要幫助學生解學習之疑,更要幫助學生釋人生之惑。為此,廣大教師不能僅僅讓學生知道“知識改變命運”的命題,還要讓學生深諳“品德決定命運”的道理,使學生的“求知”與“聞道”交融在一起,賦予知識學習和科學探究更強的道德意義。三是要把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統一起來。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來促進社會更好更快地發(fā)展。教師做學問搞研究的目的也是指導推動人們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實踐活動。由此而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不是高校教師應有的追求,應像愛因斯坦那樣:“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fā)思想之先聲,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绷暱倳浀倪@一重要指示為包括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在內的廣大教師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高校教師只有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和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才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這一光榮稱謂。
4 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易經》中說道:“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馬克思指出:“人們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環(huán)境也改變著人?!蔽幕瘜θ说挠绊懯侨轿坏?、是隱性的、是持續(xù)性的。文化作為一種豐富的土壤,孕育著生活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正如弗朗茲·博厄斯在《原始藝術》一書中所言:“每一個個體都是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規(guī)則行動的?!?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處于形成的關鍵時期的大學生而言,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的影響力,尤其是校園文化的影響。一是要加大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有效載體,它不僅僅是學校師生員工從事教學活動的場所、日常生活的空間,它更是承載著學校辦學育人的價值理念、彰顯著學校的校訓、校風、凝煉著學校的精神內核。通過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實現讓每一棟樓房、每一面墻壁、每一條道路、每一塊石頭都會說話,學生通過對校園物質文化的感悟,啟迪內心的靈魂,陶冶道德情操。二是要不斷完善校園制度文化體系。高校各項工作得以正常有序的開展離不開各種制度機制的保障。良好的制度機制可以起到激勵約束的功能,有利于良好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有利于協調學校各部門之間以及師生員工的關系。制度之所以可稱之為一種文化,是因為制度本身具有的教育影響作用。高校師生員工在遵守行為規(guī)范、工作守則、管理條例等各種規(guī)章制度時,會把這些規(guī)章制度視為公眾對自身的社會角色期待,并主動依規(guī)章制度對自己的言行進行規(guī)約,同時,還會因為遵守了這些規(guī)章制度內心產生一種歸屬感和自豪感。三是著力突出校園精神文化這一內核。文化的滋養(yǎng)其核心是導向的引領和價值的傳承,而這種傳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某種精神的形式彰顯的,璀璨的中華文化孕育了杰出的中國精神。就具體某一高校而言,既有基于自身長期發(fā)展形成的獨特的精神文化,又有作為高校應具備的普遍意義上的共同的精神文化。一所高校要追求長遠的發(fā)展,一刻都不能離開精神文化這一靈魂,而這種精神文化也一定是集共同文化與特色文化為一體的,也是由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來支撐的。校園文化的建設應緊緊圍繞辦學育人的目標要求,堅持傳統與現代融合、共同與特色統一的理念,以物質文化為載體,以制度文化為保障,以精神文化為核心,突出校園文化的隱性育人功能,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解放軍報,2016-12-09(1).
[2] 沈國權.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3] 葉青.高校教書育人工作的歷史回顧與經驗總結[J].渭南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
[4] 何茜.文化育人的載體:校園儀式建設[J].思想理論教育,201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