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妙蘭
唱好昆曲確實很難,伶人和曲友久唱曲壇仍不得要領者甚有之。唱好昆曲需將多方面的技術綜合運用,本期就唱曲的四大重要技法概括簡介,以領曲綱。
口法:管住口
其一是口型。
功用??谑枪缠Q腔體的氣息交換口,也是韻音準確的重要管控點,口型好壞直接影響著聲音與字音的質量。同時無論是演員還是曲友,做到嘴型好看,也是美觀的具體表現。
正確口型??谛椭饕敢宰齑綖橹鞯耐獠繕幼?,按照元音分可以有微啟唇、橢圓唇、中開口、閉口四種(沒有大開口)。即如江陽韻的“ang”、家麻韻的“a”等開口音,口型也是不宜很大,嘴張得很大并不能實現音高、音量、音力度、音質的到位。良好口型的產生,以閉嘴式微笑為基礎,再根據字音需要不同程度地進行開啟。唱曲時嘴唇上要有勁,閉嘴微笑時嘴角自然產生一點拉力,唇勁就做出來了。
口忌。口型最大的忌諱是嘴唇亂翻、口型歪扭、張嘴過大、上齒外露,這樣除了不美觀之外,氣息容易散掉,字音容易變異,而且因為嘴型的過度牽動使得面部表情夸張。并忌隨便閉口,有些如“a”“o”“ao”等音是直出無收的,不能閉口。一個字沒有唱完,中間有停頓、氣息交換等情況,也不能閉口,否則就是二次收韻了,如《驚夢》【山桃紅】的“閨”字,從三拍“工”音提至“五”音,二次歸韻者比比皆是。
其二是口勁。
唱曲講究吐字行腔要有力,根源在于口勁??趧乓桑荒苁棺緞?。除了上述的唇勁,特別重要的是牙勁,齒不能做勁。牙勁是兩側上下牙處于開啟狀態(tài),并且保持強于說話、咀嚼時的力度,要有繃緊的感覺。唇、牙之勁再結合好氣流之勁,唱曲所出曲字便鏗鏘有力了。
需要注意的是,柔情、纏綿、婉轉、恍惚、迷離等曲情,需控制音量和爆發(fā)度,此時吐字依然是有力的。若遇長腔,不得整腔全用力,需有輕重之分。
氣法:調好氣
其一是生氣。
氣不是身體內部產生的,其本質來源還是空氣,通過正常的呼吸進行交換。唱曲(唱戲)注重的是怎么使用好交換來的氣?!暗ぬ餁狻敝皻狻笔遣淮嬖诘模浔举|意義是“丹田力”,使用以肚臍眼為中心的腹部托住、頂住氣流,縮短氣息運動的路程,使有限的氣息不是用來填充腹腔、胸腔等體內空間,而是讓氣息為唱曲的振動與共鳴服務。原生氣息量的大小,比如常謂的肺活量與唱曲氣音長短有一定的關聯,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熟練地、頻繁而巧妙地“小劑量”換氣,是維持單曲數分鐘乃至十數分鐘長度從容有余的外在借助力量和方法。
其二是換氣。
換氣只有進出兩個方向,就是通常說的“呼”和“吸”,唱曲時要徐徐地“呼”、急急地“吸”。呼氣主要是在共振發(fā)聲與運腔過程中進行,絕不能一下子把氣泄掉,是在歌唱中逐漸損失的。吸氣可以在氣口“明著”進行,瞬間大量吸氣,也可以在腔中“暗中”進行,即是常言的“偷氣”。無論是哪一種吸氣,都需要在板眼節(jié)奏中進行,喘息不得當會造成脫板、慌腔的毛病,因為昆曲不像板腔體戲曲可以在過門中從容地、盡情地吸氣。
唱曲中的氣口位置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偷氣的位置則比較靈活,有深厚唱曲功力者對此能游刃有余。這里簡要再提出偷氣的種類,進入體內的方式有吸、吞、納、帶、吃等,呼出的方式有呼、噴、吐、送等。而這些技術又不是單一使用的,昆曲往往在字頭送出時是出氣,不停頓下運腔,又將出氣轉為進氣了。這些既是解決氣息交換的方法,又是形成唱腔韻味的根源。
其三是共鳴。
共鳴是多數唱曲者難以克服的問題,只有氣息正確地振動了,在準確的位置共鳴了,唱曲發(fā)出的聲音才是有穿透力的、飽滿的、明亮的,也可以根據需要是寬厚的、雄渾的等等(梨園行術語謂之“響堂”)。
共鳴的前提是有氣流,把氣流集中成旋柱狀或團狀(這只能意念體會),這樣形成的沖擊和振動是非常有效的。至于共鳴的位置,一般是在上顎處,就是口中“穹頂”位置。當然根據字音的區(qū)別,牙音可以偏向牙處、齒音偏向前齒、鼻音偏向鼻腔、喉音偏向淺喉處等等,也可以根據音域高低,低音徘徊在口腔內部,高音的共鳴位置偏向前額部,少許還需用到腦后音。
必須注意氣流共振的起始位置,不宜在喉部,這會導致后續(xù)共振發(fā)音的困難,持久性、有效性、動聽性都會降低。氣流運動中,力量不足造成散氣的話,就會出現聲音不純和有沙音、刺音、破音等問題。
字法:咬準字
唱曲好壞的一大衡量尺標是咬字,亦稱吐字。字不清則意不明,如果字聲不完整、字音很模糊,常被冠以“吃字”病論;字的聲、韻失誤即為錯字;字調失誤即為倒字。
咬字的一項內容是字音結構,單字是一音結構還是多音結構需有別,若是多音則“頭、腹、尾”既能有清晰的分別,又能夠自然圓潤地連貫一體,不得出現明顯的分界痕跡。咬字的兩項內容是尖團字、上口字要有辨別,全普話、尖團不辨、忽有忽無、對戲時一有一無,這些都屬唱曲字誤,當下另有比較突出的問題是“蘇音”太重。咬字的三項內容是不要混韻,即歸韻正確;有時受地方口音習慣影響,字音歸韻會走偏,如“鳩侯韻”收到“機微韻”、“蕭豪韻”收到“姑模韻”等,或者是“江陽韻”與“干寒韻”混淆不分等。咬字的四項內容是“噴口”,集中在變宮和變徵上,即拼音聲母的b、p、m 和d、t、n,并有輕噴和重噴之分。
腔法:運好腔
前人總結運好唱腔的八字真訣是“輕重疾徐、抑揚頓挫”,具體執(zhí)行起來因各人理解不同而有所區(qū)別,但總方向是確定的,這也是聽起來有“韻味”的關鍵因素。拍曲老師會細摳運腔的技術處理,實際上也是若干細節(jié)組成,靈活度比較高,風格也有所差異。但是從理論上講,無非是處理好以下這些關系。單字中聲、韻結構的分界與融合關系;連字中前后字的和諧關系;組成唱腔的不同唱音的主次關系;技術腔格與字源腔格的匹配關系;力度與音量的組合關系等等。把這些關系體驗多了、體會透了,唱起來就能行云流水。
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四大技法不是獨立存在和運用的,它們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產生作用的。比如嘴型不好,氣息容易散、咬字容易走偏;比如咬字、運腔都是在氣息運用的基礎上等。所以在拆散訓練后,還是要融合在一起運用。
唱好昆曲是個長期實踐與摸索的過程,首先必須要樹立以上四種技法的觀念,不管能不能做到、做好,意識形態(tài)上要有這些正確方法的導向。學習唱曲伊始,對于口型必須先強行定位,不能松懈;字音可以強記訓練;而對于氣息、運腔問題,可以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都是為了要唱出“曲情”“戲情”,而不是簡單地“按譜索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