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思懌
(景德鎮(zhèn)陶瓷大學,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403)
20世紀90年代的蘇聯解體令俄羅斯電影的發(fā)展跌至谷底。隨著普京的上臺執(zhí)政,俄羅斯政治經濟的逐步穩(wěn)定發(fā)展為電影的復興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在復興之路中,西方元素的滲入影響了電影的敘述模式和技巧,部分俄羅斯民眾甚至產生過分崇尚西方文化而摒棄本土文化的趨勢。但在走了些許“彎路”后,俄羅斯電影在內容上更加反思歷史,探索民族精神,關注當下俄羅斯民族的生存境況,即現實主義的回歸。本文采用時間順序,通過對蘇聯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tǒng)風格進行闡述的同時,分析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電影中的西方元素,進而對當代俄羅斯電影中的風格進行概括,得出現實主義回歸的特點。
蘇聯電影的鼎盛時期是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開始在電影的創(chuàng)作和實踐中被呈現出來,并創(chuàng)造出了不少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甚至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重要影響。1931年,高爾基提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當時的文藝界人士一起探討確立,這是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要求真實地再現和挖掘革命現實,是一種更高級、更具體的現實主義。與此同時,還要求用社會主義理論來指導影片的藝術描寫方式,并讓觀眾可以感受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使觀眾在觀影的同時受到社會主義的教育,從思想上達到改造功能??梢哉f,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首先是從文學界開始的,后成為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指導原則。
蘇聯電影的聲音進入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同時被引入,而蘇聯電影真正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向還是源于蒙太奇學派大師們的方向轉變。這一方向要求電影工作者們要具體、真實地反映蘇聯的社會現實。但早期的電影制作者制作的影片,有時卻不能為人民大眾所接受,比如愛森斯坦的《罷工》、杜甫仁科的《伊凡》等。
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電影趨向成熟,有一些被觀眾認可接受的好片子,如尤特凱維奇拍攝的《金山》、萊茲曼拍攝的《大地在渴望》、艾爾姆列爾和尤特凱維奇共同拍攝的《迎展計劃》等,都在突出反映社會現實,表現了各個階層人們的形象特征,重點刻畫小人物。因此,這一時代被稱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高潮期,觀影群體也從當初的知識分子拓展到農民、工人等不同階層。大眾化程度不斷提高,電影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影院數量也在迅速增長。轟動最大的要數瓦西里耶夫兄弟的里程碑之作《夏伯陽》,影片吸引了不同文化程度、職業(yè)、年齡的受眾群體,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標志著蘇聯電影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階段。這一階段一直持續(xù)到七八十年代,90年代初,蘇聯國內的政治形勢發(fā)生了根本變化,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也因此終結。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人民在很長一段時間的迷茫中徘徊、反思、探尋新的出路,這一時期,美國好萊塢電影趁勢登上俄羅斯國界,宣傳美國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然而,這種被吸引的價值觀總是充斥在色情、暴力、高科技的外表之下,電影工作者也為了籌集經費不惜犧牲影片的固有風格去迎合贊助商的喜好,使影片在藝術風格上變得庸俗不堪。值得一提的是好萊塢影片。在1917年的十月革命爆發(fā)之后,蘇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美國電影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期,這一時期的好萊塢電影關于俄國社會主義國家的題材增多,但內容多是負面虛幻的,如《密戰(zhàn)計劃》《莫斯科先生》《異國鴛鴦》等,均是對共產主義的抹黑。如《異國鴛鴦》講述的就是一位蘇聯女干部妮諾契卡來到浪漫的巴黎,被巴黎的“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生活吸引,變成了另一種人,回到蘇聯后仍日夜想念巴黎時光,最后再次被巴黎男人解救,回到巴黎的喜劇故事。因此,蘇聯和美國的關系是可以通過電影來體現的。而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后,好萊塢反倒有些慌神,因為批判打擊的對象不復存在了,而美國人對俄羅斯人的定位也失去了方向。美國價值觀及生活方式飛速傳播到了俄羅斯,也體現在了俄羅斯本土電影上。
自從普京總統(tǒng)執(zhí)政以來,他對俄羅斯電影十分重視。電影業(yè)一改蘇聯解體所帶來的迷茫和不安,使俄羅斯文化再次發(fā)展起來,重新走上了正常發(fā)展的藝術道路。除了到電影廠參觀,到會見知名電影人,提高電影的地位,給予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持外,普京還親自給大導演米哈爾科夫慶生。2002年,俄羅斯還專門設立了本土的“金鷹獎”,這是俄羅斯本土的重要電影獎項,為了保護俄羅斯本土電影的生存發(fā)展,回歸現實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21世紀以來,奇幻、荒誕、歷史傳記等題材的電影占據了俄羅斯電影的主流。但是這一時期的電影在奇幻荒誕的形式下,依然表現出了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特點。如《我們來自未來》這部影片,由安德烈·馬留科夫執(zhí)導,被稱為“俄羅斯2008年最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在這部影片中,四個主人公因為游泳的意外,而“穿越”到了1942年的列寧格勒。他們親身感受到了革命先輩們在和他們一樣的年紀里,為了保衛(wèi)國家,不惜犧牲生命的崇高精神。回到現實的四名年輕人終于不再玩世不恭,他們受到了愛國主義精神的洗禮,也懂得了尊重革命先輩、尊重那一段血淋淋的歷史。這就是俄羅斯電影現實主義回歸的很好的例子。
除此之外,還有迪米特里·基謝列夫的《黑色閃電》、瓦吉姆·索科洛夫斯基的《大師之書》也是成功的奇幻片的代表作。在這些奇幻片之中,有一種共同的特質,就是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蘊含在奇幻、荒誕、歷史傳記等題材中,意圖讓人們在追求新奇刺激的同時,內心能夠涌現久違的感動、久違的精神,但這種新奇是要建立在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法基礎上的,尊重歷史、尊重事實,是不可違背的重要原則。
幽默風趣是俄羅斯民族的特質之一,喜劇片是深受俄羅斯群眾歡迎的影片,也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現實主義的回歸。在這里,比較有代表性的導演是德米特里·季亞欽科,他的《男人私房話》《廣播日》是在俄羅斯廣受歡迎的喜劇影片。《男人私房話》講述的是四個好哥們對平日一成不變的生活表示厭倦,一同去敖德薩看演唱會。他們聚集到一起談論各種話題,話題中包括事業(yè)、生活、金錢、夢想、女人、飲食等,題材輕松,話題平實,內容真誠美好,無惡意性和攻擊感,幽默風趣,貼近俄羅斯人的生活。寫實加上幽默的風格特點,使俄羅斯民眾能在現實壓力下得到很好地釋放,更能夠從中學到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喜劇元素同樣是俄國斯電影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再加上現實主義的精神滲透,使得近些年來俄羅斯電影能夠披荊斬棘,好評如潮,一路飆升。
傳記片復興的背后是西方元素的過分滲入。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民族陷入了精神的迷茫與混沌中,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遭遇了滅頂之災,傳統(tǒng)價值觀與信仰一文不值。此時,西方價值觀大量涌入,深受國家體制分崩離析摧殘的俄羅斯人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向往,甚至取代了本民族價值觀及傳統(tǒng)信仰,這種摧枯拉朽的態(tài)勢使得俄羅斯民族陷入了精神危機之中。因此,要想復興俄羅斯整個民族,首先便要復興俄羅斯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其靈魂,是扎根在千千萬萬俄羅斯人民心中的種子。隨著電影業(yè)的復興,電影工作者們也在極力維護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促成現實主義的回歸,促進了文化的復興,孕育出了體現本民族精神的傳記片,讓民眾不忘那段用生命鮮血鑄就的優(yōu)秀歷史,這也是體現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chuàng)作方式的最佳代表。
俄羅斯電影的發(fā)展也起到拯救傳統(tǒng)和信仰的重要作用。俄羅斯電影人認為,通過拍攝大量反映民族歷史的影片可以喚回民眾對民族的熱愛,可以重塑和尋找到那些被現代人所丟棄的傳統(tǒng)信仰以及價值觀理念,以此來為當代社會尋找新的出路。俄羅斯電影工作者對影片寄予了深厚的期望,試圖以此作為拯救人們道德淪喪的武器。在《無畏上將高爾察克》這部影片中,主線是海軍上將高爾察克與安娜的愛情故事。高爾察克是一位風華正茂、魅力十足的俄羅斯海軍上將,并屢建奇功。在一次酒會上,他認識了安娜,并與其墜入愛河。雖然安娜已經結婚,但兩人仍然難舍難分,最后安娜為了他而離婚。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fā),沙皇倒臺,高爾察克無法扭轉社會發(fā)展的巨變,無法抵抗白色政權的瓦解,最后只能以被處決收場。而他所摯愛的人,被關押37年的牢獄生活,卻依然無法撲滅她心中那份深切的愛戀。這部影片將與蘇維埃政權敵對的沙皇重新進行歷史評價,敢于正視歷史,著重謳歌高爾察克為國獻身的勇猛犧牲精神,進而呼吁當今社會的人們要重視傳統(tǒng)、尊重歷史,不要因外界環(huán)境迷失了本性。而影片中所展現的愛情,更是激起了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這一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影片,如提摩貝克·馬貝托夫的《布吉舞》《命運的捉弄續(xù)集》《我們的俄羅斯:雞蛋的命運》《我是怎樣度過這個夏天》等,揭示了俄羅斯人在當今社會所遇到的種種問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所具備的寬容、仁愛、堅毅的俄羅斯精神。同時,影片深層次剖析了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日益危機的現代家庭觀等造成悲劇的原因。如《西伯利亞·我的愛》揭示了俄羅斯嚴重的社會問題,是有關于俄羅斯遭遺棄的老人和兒童等弱勢群體的生存問題和心理問題。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村莊里孤獨的利歐什卡和他的祖父,他們的生活中一直都只有等待,他的叔叔應該按時來送食物給他們吃,但等了很多天都沒有來,似乎已經將他們忘記了。利歐什卡和他的祖父一直在等,越等越孤獨,越等越衰弱,在等待的過程中,還時常有野獸侵襲。影片對弱勢群體生存境況的精準描寫帶給受眾對社會問題新的思考。
俄羅斯電影重拾蘇聯電影的現實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在當代社會精神的引導下,俄羅斯人開始沖破外來文化影響,真正將現實主義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形式結合起來,與當今社會人們關心的現實生活完美結合起來,形成開放的現實主義,為民族電影的生存發(fā)展拓展新空間。
當代俄羅斯電影中的現實主義回歸,經歷了復雜的過程。在蘇聯解體前后,俄羅斯電影的在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基礎上,融入了西方元素,但是因為社會政治的變革有種迷茫之氣。而普京執(zhí)政之后,俄羅斯電影開始重拾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嘗試新的電影創(chuàng)作理論。同時,積極挖掘喜劇幽默元素,通過喜劇形式來表現歷史、人性、價值觀等,使人物形象更鮮活生動、有趣味性,加大了電影的觀賞性。從最初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到如今的現實主義回歸,俄羅斯電影經歷了從跌至谷底到復興的艱難之路,這離不開電影工作者們的反思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