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玉(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電影是一門敘事的藝術。就電影敘事學的規(guī)范而言,電影敘事的最大基礎是其表現(xiàn)性,而非影像性,但是所有電影的基本敘事形式都是場面與思想意義的融匯狀態(tài),是敘事的技術決定著敘述“如何可能”地進行,并且使得敘事時間、敘事功能等敘事要素成為決定整個影片形式、內(nèi)容的主導組建。就敘事技術而言,其本身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體系,不斷地汲收其他類型的敘事經(jīng)驗是其成就自身的重要因素。文學中的敘事方法,是電影創(chuàng)作的重要靈感來源。對生命的思考、探尋促成了文學藝術中的生命敘事。在生命敘事中,人對命運的絕望抗爭,對生命的平淡、自然,甚至審美態(tài)度等都能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吳子牛導演的《國歌》可以說是一部由生命敘事支撐的電影。在電影中,吳子牛直面犧牲的必然與殘酷,但他表現(xiàn)的重點并不是作為客體的生命本身,而是中國人對于生命的理解和態(tài)度,以此來表現(xiàn)國人在特殊時代下的一種超越的精神境界。
在《國歌》中,劇情的主線是《義勇軍進行曲》創(chuàng)作的前因后果。而充實這條敘事主干,為電影制造一個個情感高潮的,則是一個個人物的生命之歌。由于史實的限制,電影難以表現(xiàn)除聶耳、田漢等主人公外,歷史上確有其人的夏衍、袁牧之、王人美等人物的生命軌跡,吳子牛特意加入了不同身份的,圍繞在主人公身邊,與其創(chuàng)作息息相關的虛構角色。其原因就在于“生命”是《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整個時代的關鍵詞。
20世紀30年代,中國正進入一個歷史劇烈變動時期,日本入侵東北,而國內(nèi)仍然在內(nèi)戰(zhàn)的陰影籠罩之下,頻繁的戰(zhàn)亂和動蕩的社會背景下,生命的凋零已經(jīng)不是一個藝術者把玩的對象,而是隨處可見的現(xiàn)實。在電影《國歌》一開始,導演就展現(xiàn)了日本軍隊在飄雪的夜里樹立“滿洲國”石碑的肅殺氛圍。而此后,隨著鏡頭轉(zhuǎn)向入關的火車,逃亡的大學生齊白山、李雪麗進入人們的視野。相對于一直居住在上海的田漢等人而言,齊白山和李雪麗無疑有著更為切身的國恥之感和“打回老家去”的強烈意愿。在來到上海之后,齊白山、李雪麗二人與其他東北流亡學生一起組織了一系列宣傳抗戰(zhàn)的工作,在發(fā)現(xiàn)蔣介石奉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后,他們又毅然組織起了“東北學生義勇軍”,決定返回東北直接與日軍作戰(zhàn)。在臨走之前,田漢等人為齊白山、李雪麗等學生送行,提出要為他們當場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而這一好心的建議卻被齊白山拒絕了。他當眾振臂高呼,不把日本鬼子打出東北,他絕不結婚。而在后來,兩人在冰天雪地與日寇交戰(zhàn)時,齊白山和李雪麗身負重傷,兩人在皚皚白雪中向著對方爬行,而慢慢包圍上來的日軍則用刺刀捅向他們,寒風中“東北學生義勇軍”的旗幟千瘡百孔。這一場景無疑是能震撼觀眾的。田漢也正是在報紙上獲知了他們犧牲的消息之后備受觸動,決定為他們寫下一首歌。又如在田漢的話劇剛剛上演時,上海保衛(wèi)戰(zhàn)爆發(fā),演員們在臺上剛說到要去政府請愿的臺詞,全場就聽到了不遠處傳來的槍炮聲,臺上臺下陷入一片混亂。而有經(jīng)驗的東北大學生演員則聽出這是實彈的聲音,想安穩(wěn)地躲進小樓已經(jīng)成為不可能。
可以說,生命敘事對于電影《國歌》來說是極為必要的,不如此則觀眾無法深切地體會到為何“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
而相對于擁有一腔熱血的學生們,田漢作為一個更高階的知識分子,則是一個負責給觀眾講述生命意識的角色。由于《義勇軍進行曲》最早是作為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問世的,那么該片的編劇,同時也是《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詞者田漢自然就成為電影《國歌》中起著主導作用的人物。而在塑造田漢這一角色時,吳子牛有意識地展現(xiàn)了他的生命意識覺醒的過程。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來看,生命意識主要是指“人類精神對死之本質(zhì)、方式與價值等問題的自覺與思辨的心理活動……人作為自在自為、具有精神層面的存在物,自我意識使人在面對死亡時反觀自身,產(chǎn)生對生命的意義、價值、本質(zhì)等問題的思考和判定”。在此之前,對于創(chuàng)作了《優(yōu)伶之死》的田漢來說,生命依然只是一個藝術中的符號,但是在《優(yōu)伶之死》公演那天,田漢被日本特務毆打,他的深入骨髓的生命意識才被喚醒。他對妻子說:“我?guī)缀醺杏X到了死亡,當時我很害怕,甚至很絕望,我發(fā)現(xiàn),政府是那么的軟弱!”而可貴的是,田漢選擇的并不是退縮,而是繼續(xù)戰(zhàn)斗。有了這一層敘述,不僅觀眾能意識到,田漢、聶耳等藝術家盡管沒有沖鋒在第一線,但是他們也并不是生活在穩(wěn)定、安適的環(huán)境中的,同時觀眾也能更好地理解,為何在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目睹了槍炮大作場面的田漢,認為話劇已經(jīng)無法表達這樣的場面,決定改用電影的形式來喚醒民眾。為了充分地了解戰(zhàn)地情況,田漢、梅香等人不惜冒著槍林彈雨,拿著攝影機和戰(zhàn)士們一起待在戰(zhàn)場上。
在電影《國歌》中,角色犧牲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吳子牛有意讓電影中出現(xiàn)的犧牲具有不可重復性,還安排一些人物的逝去雖未明說,但觀眾是可以根據(jù)自己對歷史的了解而猜想到的,這方面較具代表性的便是梅香的哥哥梅寧。在電影中,梅寧出場并不多。梅香犧牲后不久,梅寧就在追悼會上告訴田漢他要去軍隊中任職。而在電影最后,田漢出獄以后,梅寧則表示他要留下來,與南京共存亡。就觀眾的知識積累來說,由于絕大多數(shù)人了解南京淪陷這一史實,梅寧最后的壯烈犧牲也是可以預見的。在這種明暗相襯的敘事表現(xiàn)中,悲涼的氣氛也越來越濃郁。而這林林總總的犧牲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是在強大的、具有傷害性的外力面前被動地接受,這種一般用來渲染國仇家恨;一種則是在對當前的困境和自身狀態(tài)有了深刻認識以后,主動選擇承擔犧牲。這二者之間既有區(qū)別,又有重合。如齊白山和李雪麗的犧牲,重回東北是他們的主動選擇,而陷入日軍的包圍則是被動的結果。
以《國歌》中的國軍士兵為例。由于創(chuàng)作的需要,田漢和聶耳時常與軍人打交道。最開始是他們貌似去前線拍攝紀錄片,由于與陣地靠得越來越近,他們也進入日軍攻擊范圍內(nèi)。國軍軍官為了保護他們,給了他們頭盔并且安排兩個士兵照顧他們。然而在轟炸中,其中一個士兵倒在了梅香的身上,他的一條手臂直接血淋淋地離開了身體,梅香當場被嚇得昏厥過去,另一個士兵不停地打梅香耳光才讓她醒來。這一場戰(zhàn)爭以血肉橫飛的場面震撼了藝術家們。對于守軍來說,他們的犧牲是被動的。后來為了進一步直面戰(zhàn)爭,田漢和聶耳又常去醫(yī)院看望傷病員。他們結識了兩位東北老兵,他們已經(jīng)因為戰(zhàn)爭致殘,但依然樂觀地為他們表演節(jié)目,并且表示自己上無片瓦下無立錐,唯一的愿望就是能打回東北。結果就在當天,上海市政府宣布已經(jīng)簽署帶有投降意味的停戰(zhàn)協(xié)定,這讓年輕的聶耳氣憤異常。就在田漢、聶耳二人走出醫(yī)院時,看到了上吊的兩個東北老兵。失去了報仇的機會,他們也就沒有了活下去的欲望。
而在電影中,聶耳的犧牲并未被呈現(xiàn),這并不是主創(chuàng)的疏忽。作為《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聶耳在電影中雖然戲份不多,但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電影的結尾處,吳子牛以眾人溯流而上,隔著高墻給田漢播放他們灌制的《義勇軍進行曲》唱片,讓觀眾的情感達到高潮。袁牧之等一行人便乘船從上海來到南京,用連著大喇叭的留聲機,播放聶耳譜寫好的歌曲給田漢聽,實際上也是給整個監(jiān)獄里的人聽。這引起了監(jiān)獄的騷動,囚犯們沖向墻邊。警衛(wèi)們一開始先是阻攔他們,隨后也跟著囚犯們一起被這音樂征服。在船上強忍悲傷的劇組人員中沒有聶耳的身影。吳子牛以這樣一種委婉的方式暗示了聶耳的逝去。這個時候年僅23歲的聶耳已經(jīng)在日本與友人相約玩耍時溺水身亡。聶耳的英年早逝是可惜的,但是在電影濃墨重彩所呈現(xiàn)的犧牲形態(tài)中,聶耳的意外是不屬于其中一種的,因此吳子牛選擇略去了這一事件,沒有使用任何畫面、旁白和字幕進行交代。
首先是強化民族的苦難?!读x勇軍進行曲》的創(chuàng)作動因是日寇侵華帶來的民族苦難。由日本發(fā)動的不義戰(zhàn)爭導致中華民族的兒女死在自己的國土上。以梅香的犧牲為例。在電影中,梅香原本是一個留學南洋的女學生,回國來送華僑的抗日捐款,加入田漢等人的圈子中。在戰(zhàn)爭爆發(fā)后,梅香還一度在上海當護士,堅持照顧傷員。田漢等人在長城下拍攝《風云兒女》時,梅香因為看見女主角王人美非常疲憊,就提出要為王人美做一個奔跑鏡頭的替身。然而就在這個鏡頭拍攝的過程中,劇組遭遇了日機的襲擊,當其他人躲過了機槍掃射后,卻發(fā)現(xiàn)梅香倒在了血泊之中。在護送梅香的靈柩回上海的路上,聶耳便憤憤不平地與日本人起了沖突,認為梅香都是被他們害死的。田漢等人雖然更為冷靜,但也認為梅香是為拍這部電影而犧牲的,因此更應該把《風云兒女》拍好,這其中就包括作為主題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即使是在自己的國家拍攝電影,死亡依然如影隨形,由此帶來的藝術張力被推向極致,矛頭無疑是清晰指向侵略者的。而死亡所帶來的慘烈,也反過來張揚了藝術家們的生命力。
其次是深化情節(jié),重申主旨。在田漢和上海電通制片公司里的人一起拍攝電影《桃李劫》的時候,安排了聶耳和他的合唱團在片場附近唱《前進歌》。這首歌的歌詞剛剛由田漢寫完兩天,聶耳就完成了作曲,并且興致勃勃地帶領大家一起合唱,帶給片場一種別樣的活力。田漢也正是為聶耳的才華和創(chuàng)作積極性所打動,才決定以后自己的詞必須交給聶耳來譜曲的。可以說,田漢和聶耳在《前進歌》上的成功合作為《義勇軍進行曲》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礎。在后來聶耳被組織決定送往歐洲學習音樂時,聶耳就曾經(jīng)以“我所有的曲子都是田老大作的詞”為由拒絕。在《前進歌》中,除唱外,還有一句屬于指揮聶耳的旁白:“不要拿死來嚇我們!”這句旁白在電影中反復出現(xiàn),在后來田漢等人坐火車時,青年們也在火車上一起唱這首歌,給予田漢和銀幕前的觀眾很大的震撼??梢哉f,聶耳選擇將這句話單獨挑出來用吶喊而不是歌唱的方式來表現(xiàn),說明他領會到了田漢的生命意識,也正是在這首歌中,觀眾也把握了田漢等人對生命的態(tài)度。
對于每一個個體生命來說,死亡都是無可選擇的必然結局,但是各人命運不同,死亡何時降臨是不能預知的。死亡又如一把懸于人類頭頂?shù)倪_摩克利斯之劍,給予人類本能的恐懼和擔憂。而也正是在這種恐懼和擔憂的負面情緒中,珍視生命,乃至珍視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的理念才得以產(chǎn)生,人才不至于陷入麻木中。在電影《國歌》中,犧牲負載了抗戰(zhàn)年代特別的社會倫理、政治意義以及導演本人的人文理想。梅香、齊白山、李雪麗乃至無名戰(zhàn)士等角色的犧牲不斷對《義勇軍進行曲》的作者田漢、聶耳帶來藝術上的啟發(fā),串聯(lián)起整部電影的敘事,同時也給予觀眾難忘的審美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