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楊 (鄭州師范學院音樂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我的父親母親》是導演張藝謀為懷念駕鶴西游的父親而進行策劃拍攝的電影。電影以父親的去世拉開帷幕,整部電影在回憶與現(xiàn)實的交叉中上映了一幕幕平淡、純真、感人、浪漫、互相交融的美好生活寫真。
《我的父親母親》改編自鮑十的小說《紀念》。張藝謀導演把藝術性和人性有機相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電影充滿了詩意的浪漫,用抒情、單純的手法表現(xiàn)了帶著鄉(xiāng)土氣息的過去時代的愛情故事。電影獲得第50屆德國柏林電影節(jié)銀熊獎、1999年中國電影華表獎優(yōu)秀影片獎勵、伊朗國際電影節(jié)水晶獎,小說和電影同被臺灣師范大學選作國文課閱讀教材,也被譽為“世紀末的愛情絕唱”。
《我的父親母親》的愛情沒有波瀾壯闊,也沒有蕩氣回腸,但是,觀者從中可以感覺到一種發(fā)自內心或者是久違了的感動。故事沒有空虛和塵世的浮華,沒有復雜和迂回的情節(jié)起伏,就是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愛上了一個淳樸善良的教書匠,在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愛的暖流一直悄悄流淌,直到一方的生命終止。影片對這種愛情一直是謳歌、祭奠的,間或質疑了現(xiàn)代城市文明的同時,也包含了尊師重教的主題,為鄉(xiāng)村教師唱一支真誠的贊歌。
影片男女主人的愛情讓人怦然心動。兒子回家奔喪期間,充分感到了淳樸的鄉(xiāng)情和對父親的執(zhí)念,情不自禁地連綴了父母相親相愛的一生軌跡:
父母親生活在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鄉(xiāng)村:白云悠悠、綠水道道、山丘起伏、田野環(huán)繞……美麗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融為一體,那么和諧。窈窕淑女(母親,章子怡扮演)朝夕陪伴著失明的外婆,相依為命。母親和父親的愛是一見鐘情的。時間上溯到幾十年前:心靈手巧、美麗大方的招娣和村子里一個淳樸幽默的教書匠駱老師(父親)相見后便相愛了。母親找借口給父親送飯時,用青花瓷碗作為標記,給父親送一家一戶輪流的“派飯”吃,通宵達旦為父親織“紅”,愛聽父親讀書時小溪流淌般的朗誦聲、娓娓動聽的講課聲,留戀他送學生回家的魁梧身影……終于,他們交換了信物,深深相愛了。但一場厄運降臨,駱老師被打成了右派,還沒吃上初戀情人為自己包的餃子就被帶走了。招娣拼命追趕,發(fā)瘋般地捧著蒸餃追趕,人摔倒了,餃子爛了,青花瓷碗破碎了……之后,她不顧盲媽媽的淚水,拖著病弱的身體步履蹣跚地繼續(xù)尋找心上人,路上摔倒后昏迷不醒,被好心人救起后仍然冒著生命的危險繼續(xù)尋找。后來,駱老師僥幸又回到了她的身邊,氣息奄奄的她淚水簌簌滾落。之后,他們相濡以沫,一晃就是40年……
父親的后事辦完后,白發(fā)蒼蒼的老母親仍然走不出被愛囤郁的深刻記憶,仿佛又回了那個和父親相愛的純情年代,聆聽著父親對學生的諄諄教導聲,端詳著那孜孜不倦、伏案工作的身影,還有那自己編寫的認字順口溜:那中間有識字認字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則。母親還沿著當年蜿蜒的羊腸小道、步履蹣跚地循著給父親送飯的坑坑洼洼的小坎,念叨著父親在世的點點滴滴生活瑣事,向學校走去。教室里有他的兒子駱玉生,和他父親一樣淳樸、清朗。他也在教孩子們讀書,那聲音,穿越時空。父子的身影在母親面前反復疊化著、幻化著。電影落幕——當年穿著碎花小紅襖的美少女,仍然歡騰雀躍地走在她走了幾十年的初戀的那條小路上,透著青春的美和魅力……
影片采用了時空交叉的敘述結構,分為不同的時空(現(xiàn)在時、過去時、現(xiàn)在過去交叉時),采用了黑白與彩色交替的畫面,引領觀眾視聽,從眼前黑白畫面的隆重、悲哀葬禮,到過去初戀年輕人的浪漫與純寫實彩色景深連綴,感傷中緬懷,哪怕星移斗轉,時空轉換,唯一不變的主旋律永遠都是愛意綿綿?!跋嘧R—暗戀—相愛—等待”,愛的頌歌中,滿是情的音符。這詩情畫意中透著東方傳統(tǒng)、道德、女性的美,是電影審美評價中的唯美超越。
電影像散文,很美:人的形象美,事的情節(jié)美,自然環(huán)境美,影像美,手法與藝術手法的相互嫁接更美。不容置疑,故事情節(jié)不是虛構的,片頭片尾是絕對的寫實,光是自然的,演員大部分是非職業(yè)的。換言之,電影是用回憶展開故事情節(jié),用現(xiàn)實的樸素與過去的浪漫相映襯。影片開始再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葬禮,中間穿插過去時光中的美好愛情,表現(xiàn)孩子對父母愛情、生命本身的謳歌和贊美。
當然,導演無論怎么匠心獨具,所采用的表現(xiàn)主題的手法也要根據(jù)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取舍。畢竟這是由死亡而展開的愛情故事,死是一種殘酷的現(xiàn)實,而愛是人性與自然融為一體并和諧的情感萌動,充滿純潔和真誠。在祭奠死亡的同時,兒子回想的是父母的青春、愛情、理想化的幻想、充滿詩意華章的爛漫。無疑,這是兒子愛父母的音符,也是闡釋和揭示死亡與生命聯(lián)系的鏈條和主題。通過這樣含情脈脈的故事,導演向觀眾傳達的信息和認識是:一個有價值的生命,在行將終結時,一定是一生中最輝煌的段落和畫面。
此外,導演這樣設計也是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在同部作品中糅合了不同的風格,呈獻給觀眾的可能是有點怪味的東西,能否接受、喜愛、唾棄都是未知數(shù)。因為,這是世界電影史上不曾有過的創(chuàng)舉。
影片最后,黑白色彩中的老年招娣跌跌撞撞地去往學堂,與閃回時空中色彩艷麗、風華正茂的她疊化在一起。此時,在黑白現(xiàn)實中極少出現(xiàn)的美妙音樂緩緩奏起,把世俗與美好、夢幻與現(xiàn)實、真實與影像完美地疊加在一起,同時也將影片的情緒、氣氛推向了高潮,凸顯了全片愛與回憶的主題。
影片的詩意意境中還包含了優(yōu)美、鮮艷的自然景色。張藝謀導演顛覆以往的傳統(tǒng),用黑色表現(xiàn)葬禮和現(xiàn)在,用彩色表示愛情和過去,可謂匠心獨具——對生命終結隆重祭奠的同時,贊美愛情之花由含苞待放到姹紫嫣紅地綻放,還強化凸顯了本片風格方面的基本特色,做到了技術與寫實主義的完美統(tǒng)一。
現(xiàn)實用黑白表現(xiàn),凸顯父親去世后的凄涼氛圍;回憶用彩色畫面(暖色調)表現(xiàn),比如:綠田野、白樺林、白羊群、湛藍天空、深藍棉衣、紅圍巾、紅棉襖、紅剪紙、紅發(fā)卡、紅布……表現(xiàn)過去時光的五彩繽紛、美好、對父母愛情的肯定、贊揚、生命的溫馨、愛情的紅火……這些色彩輔以母親不斷奔跑的運動感鏡頭,與現(xiàn)在時空中的冰冷和淡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與其說電影是為祭奠父親,不如說內涵是祭奠父母的愛情,因為愛情才是生命終結時最榮耀的內涵。
父親到母親家吃“派飯”那天,母親靠在門框上,美得簡直就像是一幅風景畫。那甜甜的微笑、滾圓的南瓜、天空的亮光,都藝術地再現(xiàn)了和諧中的真情與美。而這種拍攝手法明顯受到了法國印象派畫風的影響。在電影中,招娣穿著那件粉紅色的衣服,脖子上圍著大紅圍巾,頭發(fā)上綁著綠色頭繩,在一片秋意濃濃的樹林中穿梭。黃的葉中夾雜著紅的花,白色的蘆葦叢隨風搖曳,仿佛已經(jīng)渾然一體,灑脫出“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的景色內涵。女孩“人淡如菊”的美好形象與脈脈含情的姿態(tài)中,似乎有一股“暗香盈袖”的感覺。在風中,在漫山的白雪中,在美妙的音樂中,她奔跑著,像山泉汩汩流淌;她凝望,凝望如月華、秋水,一切都被她望穿。
光線又賦予畫面活力。母親總被黃色暖光包圍,顯得朝氣蓬勃、嬌美可愛。早晨和晚間,暖光籠罩下的大自然,唯美和諧。又有陽光不斷射進來七彩光環(huán)映襯著母親,更增加了母親的青春活力。因而,樸素的美不是化妝而來,是靠大自然真實的光塑造的。影像疊化也是刻畫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如母親找紅發(fā)卡路邊等父親時的疊化運用,表示了時間的積累與跨越。抬棺畫面的疊化,營造了送殯隊伍的氣勢與人們心情的悲哀、對親人的懷念、對愛的回報和頌揚……無疑,這都是詩意的延續(xù)。
不可忽略的還有紅發(fā)卡、青花瓷碗這兩個情感道具也恰到好處地發(fā)揮了作用,循序漸進地讓觀眾對劇中人物的憐愛之情油然而生。
《我的父親母親》中的影像也堪為完美。在唯美的充滿意境和詩化特寫的多個鏡頭中,處處可見溫馨、生機、希望。電影在表現(xiàn)母親年輕時的魅力與風采時,用了不少特寫景別,以凸顯母親少女時對父親的迷戀。送“派飯”再現(xiàn)了母親表達淳樸愛情的特有方式,靦腆的表情、眷戀的情思……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運動鏡頭組合的蒙太奇情節(jié)。最具動感的是母親在山野、樹林、小溪邊七次奔跑的健美身影,朝氣蓬勃、活力四射,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對愛情的狂熱追求,洋溢著生命蒸騰中迸發(fā)能量的氣息。影像特寫:父親、母親第一次視線相遇時,心情像歡騰的小鹿跳動;母親在白樺林偷窺父親時的慢動作,主觀鏡頭與客觀鏡頭交叉剪輯,再現(xiàn)母親的執(zhí)著、靦腆;母親追逐父親馬車的奔跑沖突鏡頭,打碎了青花瓷碗,摔爛“愛情蒸餃”,跑掉了父親送母親的“紅發(fā)卡”,是個“危險”信號;后來母親的奔跑就是聽到了父親的教書聲,父親看病重的母親,母親又在跑向學校的途中不斷跌倒后又跑……這些鏡頭加之音樂的烘托,無時無刻不牽動著觀眾的情思。影片落幕時母親最后的奔跑與年輕時奔跑的畫面重合,讓觀眾仿佛從現(xiàn)實葬禮的悲痛氛圍中回到了那個青春似火的年代,讓父母親的愛情之花重新綻放 。
音樂在電影中起著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巨大作用。音樂可以渲染氣氛:浪漫主義曲子讓深情的回憶更加溫柔、歡快,營造溫馨的氛圍,襯托人物的愉快心境;音樂可以抒情:那些歌曲中的音符是如泣如訴的詠嘆,是宣泄內心痛苦、呼喚美好心境的“潤滑劑“;音樂還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的關系:不同的旋律與不同的人物出場相配合。而《我的父親母親》中,三寶的音樂也堪為經(jīng)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寶善于寫“京式”流行曲,為了配合動感的奔跑畫面、塑造父親母親的靚麗形象、表現(xiàn)特有的性格特點,音樂的主旋律跌宕起伏,悠揚動聽,余音繞梁。管弦樂主旋律貫穿于整部影片,多種樂器參與合奏,抑揚頓挫、錯落有致。時而低沉,時而高昂,時而快,時而慢,時而讓人心情愉悅,時而讓人情緒憂傷……由此,有條不紊地讓影片的抒情風格、詩意風格被烘托出來。讓觀眾的情緒往往被音樂控制帶到制高點,潛滋暗長地沉浸在憂傷的情緒中不能自拔。電影的主旋律音樂和《泰坦尼克號》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如那電影中的愛情絕唱與經(jīng)典被復制粘貼過來。高潮時的女生哼唱根據(jù)特色,讓觀眾被深深陶醉,回味不已。影片結尾時的音樂更加突出,配合不同畫面的出現(xiàn),讓觀眾邊聽邊看,邊欣賞,邊回味,目不暇接,眼耳并用。母親跑到學??赐^承父業(yè)的兒子時,是不同時空特寫畫面的重合,我們仿佛看到了風華正茂的母親和滄桑的母親,回味生命中的經(jīng)典,感嘆時光的流逝;兒子與父親讀書聲的重疊,讓觀眾看到了那個純真年代的駱老師和招娣共同伴著學生眉目傳情的身影,讓愛情和尊師重教的主題再一次得到了升華。電影中一次次奔跑的大遠景定格時,觀眾隨著導演的引領仿佛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一次愛情的開始和終結,那是對人生凈化的祭奠。這時候,主題音樂再一次響起,伴著女聲氣音詠唱,把情祭的主題渲染、情緒渲染都推向高潮。
不可否認,電影《我的父親母親》成功了!主題、風格、色彩、音樂、寫實主義手法與技術主義手法的糅合等,把電影和導演張藝謀推上了藝術的巔峰。這是張藝謀膽略、謀略、藝略的完美結合和唯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