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繪新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四川 江油 621709)
電影《烏云背后的幸福線》改編自美國作家馬修·奎克的小說處女作,在保證了電影商業(yè)性的前提下,又完美地延續(xù)了小說中的小眾藝術情趣。導演兼編劇大衛(wèi)·O·拉塞爾對于馬修·奎克的這部小說的改編思想中融合了商業(yè)電影和藝術電影兩種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思想,其改編方式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敲。
一部小說在改編成為電影之前,首先要確定的是電影的類型定位,根據(jù)小說內(nèi)容找準電影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說小說《烏云背后的幸福線》是關于精神崩潰的帕特如何重新開始新生活的勵志故事,那么同名電影則將勵志主題放大,從帕特的自我精神修復,到帕特與家人的關系修復,再到帕特與蒂凡尼的看似瘋狂的愛情,一一呼應了小說和電影的名字——“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從小說到電影,《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經(jīng)歷了主題放大的過程,家庭或愛情主題在帕特瘋狂的行為之下順理成章地讓觀眾接受,其中不乏喜劇元素、家庭溫情和愛情感動等。
小說《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圍繞著遭受了精神創(chuàng)傷的帕特展開,透過帕特的雙眼展現(xiàn)了周遭的世界,作者馬修·奎克意在通過“瘋狂的”帕特表現(xiàn)這個世界的“瘋狂”。帕特曾經(jīng)是一名歷史老師,安逸的生活在帕特發(fā)現(xiàn)自己的妻子與人偷情的那天徹底毀滅,帕特瘋了,住進了精神病院,幾年之后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xiāng),記憶卻已經(jīng)支離破碎,他以為自己只是離開了幾天時間而已。帕特在不完整的記憶面前,已然篤定“每片烏云都有一道銀邊”——生活是美好的,只要自己精進不休。于是,帕特重新開始認識這個世界,重新與家人磨合適應彼此,重新接納彼此,重新愛彼此,就在帕特以為自己始終會與尼基復合的愿景面前,帕特也自然而然地展開了一段新的愛情。而小說作者馬修·奎克將一切歸功于帕特的生活信條——精進不休,才讓帕特的生活在混亂與瘋狂之中走向“正常的軌道”。
反觀電影,導演大衛(wèi)·O·拉塞爾更傾向于將本片打造成為溫情感人的勵志電影。小說中那個大腦似乎遭受了不可復原的創(chuàng)傷的帕特,在電影中被設置為只是精神上遭受了打擊,整個人變得有些狂躁、容易幻想和歇斯底里,于是才有了一些看似極端和瘋狂的行為,影片將帕特的“精進不休”的人生信條看作是指引他走出人生低谷和精神困境的根本。影片開始處通過帕特吐了醫(yī)院定時發(fā)放的藥物的情節(jié),暗示著經(jīng)歷了漫長的精神病院生活的帕特,并不是依靠藥物而得到治愈,他的精神問題并不是藥物能緩解和治療的,最根本的仍然是他對生活精進不休的熱情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意志。
如此一來,精神曾經(jīng)遭受過重創(chuàng)的帕特儼然成為個人主義的代言人、美國文化的代言人,他“精進不休”的精神理念使他走出了精神困境和生活的“怪圈”。在帕特的母親將他從精神病院接回家以后,帕特努力讓自己變得正常,變得不再那么執(zhí)著于往日的不堪記憶之中,努力讓自己從精神到肉體都變得更好,積極向上的生活。在回歸正常生活的過程中,他也有過情緒失控的時候,甚至不小心打傷了自己的父親,但帕特依然沒有放棄積極向上地讓自己變好、變優(yōu)秀,因為他想與尼基重修舊好,重新?lián)碛凶约和昝赖纳睢?/p>
在電影改編的過程中,導演大衛(wèi)·O·拉塞爾讓小說故事變得不那么另類,尤其是在設置帕特的人物形象時,讓他的精神創(chuàng)傷是一種可治愈的情況,還原他的普通人身份,而不是一個有著特殊疾病的異類。如此一來,電影的主題會比較容易被大眾認知和感受,尤其在帕特與蒂凡尼的愛情線加入進來之后,愛情主題、親情主題和勵志主題交織在一起,使《烏云背后的幸福線》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主流勵志電影,滿足了大眾的審美趣味,又沒有落入商業(yè)電影的俗套。
《烏云背后的幸福線》是有些小眾味道的小說,年輕的體育老師帕特因為撞見妻子出軌而精神上受創(chuàng),不得不住進了精神病院,原本幸福的生活被徹底顛覆。在精神病院的日子里,帕特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始終堅信自己能夠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進而改變自己的生活。大衛(wèi)·O·拉塞爾在改編這部小說的時候,并沒有嚴格按照小說人物原型來塑造電影主角帕特,他剝離了帕特身上過于特殊的身份標簽,將帕特塑造成一個僅僅是精神上遭受創(chuàng)傷的男性,并且暗示觀眾帕特的精神疾病是可以被治愈的。然而,小說中相對明確地表明了他的腦部受創(chuàng)狀態(tài),有可能已經(jīng)成為不可逆轉(zhuǎn)和治愈的創(chuàng)傷,意味著帕特的身心從根本上是有缺陷的,二者在性質(zhì)上是有區(qū)別的。
在對小說進行電影改編時,商業(yè)電影首先要考慮的是觀眾審美接受的程度,人物塑造也是如此,并不能一味地照搬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到電影當中,適當?shù)娜∩岷托薷氖潜匾?。帕特是小說《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的靈魂人物,導演拉塞爾在改編的時候不希望觀眾將帕特標簽化和特殊化,如果帕特成了一個身體和精神都有缺陷的病人,且是不可治愈的,那么就缺少了與觀眾互動的機會,也缺少了觀眾感受帕特的“精進不休”精神的可能。因此,在保留帕特曾遭受過精神創(chuàng)傷這一特點的同時,導演拉塞爾又將其普通化、常態(tài)化,讓他變得不那么特殊,讓他努力成為普通人中的一員。
于是,在帕特人物形象常態(tài)化之后,他的精神創(chuàng)傷后遺癥反而變成了他獨特的個人標簽,成為他的個性,觀眾會將他的瘋狂舉動看作是愛情創(chuàng)傷的后遺癥。因而,帕特回到家中的瘋狂行為就變得容易理解,他回到了讓他感到熟悉的家里,但是他曾經(jīng)的摯愛尼基卻不在身邊,他想要重新追回尼基,讓她回心轉(zhuǎn)意,重新開始往日的幸福生活。所以,帕特“精進不休”的精神并沒有顯得荒謬,反而在他一步步向著積極的方向努力過程中令人信服,觀眾開始對帕特的“精進不休”有所感悟和理解。再進一步說,帕特遭受的情感創(chuàng)傷和精神創(chuàng)傷,讓觀眾對他的癡情形象產(chǎn)生了同心情,他脆弱的神經(jīng)讓人心疼,也為后面他和蒂凡尼展開的瘋狂的愛情埋下了伏筆。
因此,電影改編在處理人物形象時,不限于帕特這個靈魂人物,對蒂凡尼和其他次要人物都做出了或多或少的改變,讓人物形象變得多元化,性格變得更加豐滿,使之與電影改編的主題和類型更為契合。于是,同樣在遭受了人生變故的蒂凡尼身上,我們看到了執(zhí)著于愛情的女性是如此敏感和脆弱,但在愛情來臨的時候,又能夠如此義無反顧。蒂凡尼和帕特像瘋子一樣的愛情在導演大衛(wèi)·O·拉塞爾處理過后變得詼諧又浪漫,也讓這部《烏云背后的幸福線》成為一部感人、勵志的愛情輕喜劇。正是導演大衛(wèi)·O·拉塞爾對小說改編的準確拿捏,讓這部電影既得到了商業(yè)電影市場的接受,又受到了藝術電影界的認可,在奧斯卡和金球獎等重量級頒獎禮上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這些都是對電影改編劇本的肯定。
小說《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的大部分敘事都集中在帕特的自我幻想和自言自語上,他的腦海中總是閃過很多過去的記憶碎片,總是有很多不知是真是假的影像,根本原因是他的大腦遭受的不可復原的創(chuàng)傷。但當大衛(wèi)·O·拉塞爾拍攝的電影版《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時,小說中的大段獨白和對話同樣呈現(xiàn)在電影當中,帕特和蒂凡尼的表演也變得十分重要,兩個人的對白和表演成為推動敘事的主要方式。
影片在改編過后,更傾向于將帕特的怪異行為歸類于搞笑內(nèi)容。影片用幽默的處理方式弱化了他的情感傷痛,帕特在銀幕上的怪異而瘋狂的行為變成了無厘頭的搞笑。例如,帕特在回到父母家中之后會堅持套上黑色塑料袋跑步,跑著跑著會來到自己以前工作的學校,遇到以前工作的同事以后又會不自覺地開起玩笑,直到對方滿臉恐慌地急忙逃走。帕特希望自己能夠重新修復他和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急于讓大家知道自己已經(jīng)“痊愈”了,他正朝著更好的自己努力。然而,帕特的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異,讓帕特的積極進取產(chǎn)生了具有諷刺性的戲劇效果——帕特以為自己很正常,別人卻認定他是個瘋子。如此一來,影片在這種差異化的故事內(nèi)容和表演中實現(xiàn)了喜劇效果,喜劇敘事也在帕特的怪異舉止和快速的說話中進行。小說《烏云背后的幸福線》本應是充滿破碎的創(chuàng)傷之美的敘事內(nèi)容,在電影改編、演員表演當中制造了差異化的喜劇效果,這種喜劇效果也在于解讀角度的不同,不同的視角會得到不同的敘事效果。
在小說中,精神受創(chuàng)的帕特的大腦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創(chuàng)傷,他忘記了很多事情,以為自己只是離開了幾天時間而已,實際上已經(jīng)過了幾年時間。小說作者馬修·奎克賦予了帕克一種悲劇精神,帕特本性善良,自以為擁有完美的生活,但這一切卻在自己目睹妻子出軌的那一刻毀滅,這對帕特的打擊是巨大的。然而,作家馬修·奎克將帕特塑造為一個積極進取的人,在精神病院度過幾年時光的帕特,始終堅信“每一朵烏云都有一道銀邊”,只要自己精進不休,生活會給予自己豐碩的回報,自己的夢想也終會成真。他鍥而不舍地鍛煉身體,積極展望明天。小說中的帕特無疑想要從毀滅中重生,但他的大腦和精神已經(jīng)受到了不可逆轉(zhuǎn)的傷害,最終遇到了與自己同病相憐的蒂凡尼,兩人展開了瘋狂的愛情,這其中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悲劇性的一面。
因此,電影《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的敘事轉(zhuǎn)換的目的,一方面是想打造電影的喜劇、溫情、勵志內(nèi)容與主題,另一方面則是為了讓電影的敘事內(nèi)容更加大眾化,勵志喜劇更容易讓大眾接受,讓主流電影市場接受。
大衛(wèi)·O·拉塞爾執(zhí)導的電影《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在2012年獲得了第66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最佳改編劇本獎以及第37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人民選擇獎——最佳故事片獎,甚至有評論指出拉塞爾的這部小說改編電影幾乎完成了一部質(zhì)量上乘的優(yōu)秀電影應當做出的全部事情,無論是電影敘事方式、敘事結(jié)構、人物設定,還是電影語言的使用,該片都做出了極盡完美的嘗試。尤其是導演兼編劇拉塞爾對小說《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的電影改編策略,在適當?shù)脑黾?、刪減和修改過后,剝離了小說的小眾審美趣味,讓靈魂人物帕特成為普通大眾中的一員。他因為過于相信完美生活而被生活的殘酷重重擊倒,精神受創(chuàng)的他憑借過人的意志力頑強地生活了下來,“精進不休”成為他的人生信條,“每朵烏云背后都有一道銀邊”成為他激勵自己的信念。通過分析電影《烏云背后的幸福線》可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jié)論:一味地追求尊重原著或者是一味地追求商業(yè)電影模式并不可行,導演拉塞爾兼顧了商業(yè)電影和藝術電影的不同追求,兼顧了藝術與商業(yè)的電影才能最終獲得大眾認可,這也是使該片成功的關鍵原因。此外,通過不同的角度解讀一部電影會得到不同的感受,從某種程度來說,《烏云背后的幸福線》除了是大眾認可的勵志電影之外,其中很多地方也充滿了黑色幽默的藝術成分,但是影片模糊了帕特的精神疾病因素,反而將其軟化為一種可被治愈的創(chuàng)傷,進而制造了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