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生堅
前不久,在微信上看到一個帖子,號稱匯集“啟功書法作品”兩百多幅。一張張圖片看下來,越看越不對:有少數(shù)幾幅,簡直看上一眼就可以斷言是贗品,更多的則是乍一看來也挺好的,仔細看看,就覺得這一筆有點飄浮,那一筆有點薄弱,越看越不真,大概都屬于啟功先生說的“寫得比我好”的那一類。
當然,并不是說,像啟功先生那樣的書法大家,寫那么多字,從來就沒有一筆兩筆稍有欠缺的。恰恰相反,包括啟功先生在內(nèi)的很多大家之作,乍一眼看上去,好像也很平常,甚至有一些明顯的不足或者讓人覺得不太好看。然而,仔細看看,還是能看出某些細節(jié)畢竟功力深厚,絕非尋常人等所能企及。
那么問題來了:這兩種情況,看上去挺好的贗品,看上去不太好的大家之作,區(qū)別在哪里呢?
啟功先生有《論書絕句百首》,其八曰:爛漫生疏兩未妨,神全原不在矜莊;龍?zhí)⑴P溫泉帖,妙有三分不妥當。
這里說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溫泉銘》。李世民是二王的“骨灰粉”。雖然在后人看來“稍遜風騷”,李世民的這篇行書倒也頗得二王筆法之神韻。他以雄才大略的開國君主的氣勢握管揮毫,自是龍行虎步,豪放不羈??v然間或略顯生疏,而且如前人所言,從整體看來有些渙散,卻也不能掩蓋其精神。啟功先生自注此詩云:“其字結(jié)體每有不妥處,譬如文用僻字,詩押險韻,不衫不履,轉(zhuǎn)見豐采焉?!?/p>
此詩末句“妙有三分不妥當”最是奪人眼球。然而,更值得注意的倒是前面的“神全”二字。原來,書法作品“妙有三分不妥當”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神全”:首先,書寫者要精神完足,氣息深厚;其次,把這種精氣神灌注在書法作品之中。這樣,即便在技術(shù)上、細節(jié)上有“三分不妥當”,也不是太大的妨礙,甚或反而另有一種瀟灑、通脫。
前面所說的贗品與真跡之間的區(qū)別也就在這里。那些仿作者不得已做了這一門勾當,先就氣餒了三分;況且,本來就在功力上有差距,所以,雖然竭力描摹,也就是能做到有幾分形似,一不留神,或者到了特別考驗功力的關(guān)節(jié)處,就漏氣了,好比有的人穿得光鮮亮麗出門,不小心露出了內(nèi)衣的破洞,就讓人一眼看到了寒酸樣。而那些真正的大家之作,看起來貌似衣冠不整,終究是底氣十足,豐采照人;猶如《莊子·德充符》里面的那幾位“全德之人”,雖然肢體殘缺,但是“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會讓人自動忽略他們的外形相貌上的不足;又如松樹的癭瘤、梅花的斷枝,以及破敗的荷葉,反倒成了國畫里面常用的“轉(zhuǎn)見豐采”的好材料。(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