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瑞韜
上海陳英士紀念塔的歷史與記憶
韓瑞韜
1930年11月3日是辛亥革命上海光復紀念日,也是上海陳英士紀念塔建成揭幕典禮,上海黨、政、軍和文化界首腦人物均出席了該次活動,各大小報刊對此也極盡宣揚。此后,南京國民政府利用該塔游覽參觀、宣掛政治標語、舉行集會等娛樂和政治的屬性,通過被其掌控、影響的報刊等大眾媒介,將陳英士紀念塔并入其獨占的陳英士革命話語權的一部分,并對普通大眾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陳英士 陳英士紀念塔 話語 大眾媒介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因陳英士于公于私,對于蔣介石和時任上海特別市市長的黃郛都有著極其親密的聯(lián)系,再加陳英士在辛亥革命中光復上海和建設上海的卓越功績,黃郛和蔣介石提議在上海市建立一座陳英士紀念塔。但因場地選擇問題和黃郛本人在職不久,且蔣介石隨即下野的原因,此項提議遂被擱置下來。
1930年,張群出任上海市市長時,此事又被重新提上日程,“蒙國民政府蔣主席暨市長之贊助,覓得西門方斜路中華路間之三角地為建塔基址,業(yè)于本年五月十八日陳英士殉國紀念日舉行奠基典禮,期于本年十一月六日完工,以便于次日即上海光復紀念日落成開幕?!雹訇愑⑹考o念塔由著名建筑師董大酉建筑完成,不僅完全采用中國式建筑風格,如董大酉本人所言:“所有刻石紋座盤門窗悉仿北平故宮建筑式樣”,而且高大巍峨,“高凡五十尺,塔內裝有鐵梯直登塔頂,可以瞭望全市,雖系鋼筋水泥所造,然自外表觀之,其雄偉實不亞于天然石也?!雹谠撍罢娉瘱|,塔下用理石鐫有“陳英士先生之紀念塔”之大篆字九,后壁一門以通出入,兩旁均鐫陳英士先生紀念塔記,塔頂承一圓盂,巍聳云表,頗極莊嚴?!雹?931年5月,上海市政部門在“塔之四圍電桿上,裝設返射電燈四具”,“亮度極強,共達一千華特之譜。業(yè)由公用局滬南各燈管理處,司其啟閉,放時光華四射,籠罩全塔,蔚為奇觀?!雹艽撕?,該塔既成為上海南市地標性建筑物。
1930年11月3日是辛亥革命上海光復紀念日,選擇這一天舉行進行節(jié)目儀式,是在建造這座紀念塔之初就計劃好的,為“紀念著辛亥上海光復日,并陳先生規(guī)劃上海之功。”⑤這一天,不僅國民政府要員參加了揭幕儀式,如張群、李石曾和李烈鈞等人還發(fā)表了演說,而且陳英士的親友們也趕赴現(xiàn)場。不僅上海黨、政、軍、工商界和文化界的首面人物均參加了本次典禮,南京國民政府中央也派重要代表參與了此項活動,甚至蔣介石本人都原計劃親臨現(xiàn)場,可以想象當日場面之盛大隆重。
1930年《興華》第43期,還詳細報道了陳英士紀念塔行落成典禮時的會場場面:“會場四周均用黨國旗幟綴懸掛,主席臺設于英士紀念塔前,陳公英士紀念塔銅碑之上罩有黨旗一面,塔后則預先搭有蘆席棚,內設桌椅多事,上備差點,塔基四周滿布菊花,入口處并設有來賓簽名處,”⑥一片肅穆莊重的景象。至于典禮會場之外,則完全由警察實施戒嚴,并對周邊路段進行了交通管制:“鐘鳴八下,即由蒞場拱衛(wèi)之警察大隊及二區(qū)公安局警士便衣探員自老西門起,至方浜路一段宣布交通斷絕,電車停駛,滬南公共汽車改由肇周路行駛,面各弄口,亦滿布崗警以防閑人混入,塔旁并滿駐公安局之機關槍隊”⑦由遍地的崗警、交通斷絕、乃至出動機關槍隊來看,可見當日典禮警備之森嚴。
高大巍峨的形象和隆重的儀式,賦予了陳英士紀念碑特殊的政治含義,它作為國民黨掌控的陳英士革命話語的一部分,和“陳英士殉國紀念日”僅僅作為黨內紀念活動一樣,是完全由國民黨所一手控制的政治資源,對于這一重要媒介,南京國民政府在主觀上,完全沒有與民眾分享甚至出讓的意愿,在客觀上,結合報刊等大眾媒介,進一步將傳播對象納入了規(guī)訓體系。
1931年,上海在市政府修改、并通過了上海市公安局提交的《陳英士先生紀念塔登塔須知》⑧,規(guī)定了陳英士紀念塔的開放時間和登塔要求。關于陳英士塔的參觀與游覽,處處體現(xiàn)著政府規(guī)訓的痕跡,首先是對該塔的開放時間進行了嚴格的限定,除非法定節(jié)日以外,該塔塔門始終高鎖,在諸如國慶節(jié)、陳英士殉國紀念日時,則會對民眾開放。其次是對游覽過程中游客的行為規(guī)范,在封閉的空間內,通過強制性的若干禁止行為,營造出一種對先烈敬畏的氛圍。最后是對兒童老人及精神病者的隔離。當時《申報》、《民國日報》、《良友畫報》等大小報章對于英士紀念塔的形象、開放時間和開放細則等內容,每逢重要紀念節(jié)日,均有較詳細的報道,對于擴大陳英士紀念塔的影響力無疑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而這對于陳英士革命話語權的塑造與傳播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
在陳英士紀念塔上懸掛政治旗幟標語、在紀念塔前處死漢奸和公開集會,是南京國民政府利用該塔進行的三種基本政治宣傳形式。
早在陳英士紀念塔揭幕之日,就“會場四周均用黨國旗幟綴懸掛”,且“陳公英士紀念塔銅碑之上罩有黨旗一面”⑨,既莊嚴肅穆,也仿佛向被隔離在會場之外的民眾宣示著這是黨國的陳英士的訊號。此后,不同的政治背景下,該紀念塔上的標語也隨之而不斷轉換,卻始終不離為國民政府服務的宗旨。
陳英士紀念塔自修建以來,還擔負了另一項政治宣傳作用——懲治漢奸,據(jù)各大小報章記載,自1932年至1937年期間,在陳英士紀念塔前曾槍斃過大量的漢奸,其中以1932年和1937年見諸報道的最多,在該塔前對大量漢奸“執(zhí)行槍決,以昭炯戒”⑩的做法,在震懾了漢奸的同時,陳英士紀念塔也無形中蒙上了一層白色恐怖的色彩。
政府部門組織的集會活動,是陳英士紀念塔進行的第三種政治宣傳形式,且常常與第一種懸掛標語的形式相結合,如為響應“新生活運動”,1936年4月15日進行的“清潔運動宣傳周”,就由吳鐵城領導,集結于陳英士紀念塔前,在陳英士塔前之新生活電光標語架上,懸一白竹布標語,上書:“上海市新生活運動促進會淸潔運動宣傳周”等字樣。
陳英士紀念塔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具有了政治宣傳和公共娛樂的雙重屬性。在這兩種既對立又某些地方重疊的屬性里,交錯著南京國民政府對于陳英士革命話語權既想宣傳又想獨占之間的矛盾,和政府對陳英士革命話語權的政治宣傳與普通受眾接受程度之間的矛盾。由于該塔建造之初就屬于政治的產(chǎn)物,因此在兩組矛盾的對立沖突中,它的公共娛樂的屬性始終只占極小部分。
1930年5月18日陳英士塔開建以后,一位署名為潔的青年,在《旭光》上發(fā)表了《陳英士先生紀念塔的我見》一文,談到了作為一名普通青年對于建造該塔的感想:
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我每次見了那正在建筑中的陳英士先生紀念塔,總是使我引起不少的感想。今天又在《時報》上見到它的片,并且下面還注著“該塔將于上海光復紀念日完工”幾個小字,我見了之后,不知不覺又引起了我許多無謂的感想:第一,那壯麗嚴肅,威靈顯赫的紀念塔的真面目,不久就可以顯露在我們面前了;第二,覺得凡是一個值得一般人民所推崇的或者有紀念價值的人,我以為的的確確應該建筑些紀念品,更入深刻腦際,永遠不忘,永遠崇拜。
“壯麗嚴肅”,“威靈顯赫”的紀念塔不僅引起了普通市民瞻仰懷念先烈陳英士的作用,反復勾起并重塑了民眾腦海中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記憶,達到了建造之初政府“全市在望,起后人景行仰止于無窮,其為益于市民精神教育者尤匪淺尠”的部分目的。該文所代表的普通民眾,關心更多的則是具有實際價值,更具有社會化的紀念內容。
該塔建成后平時不對外開放,只有規(guī)定假日才可參觀游覽,關于游覽該塔的個人感想并不多見,1933年5月18日“陳英士殉國紀念日”時,《申報》對該日陳英士紀念塔的報道,從一個側面基本可以反映出該時期上海市民對英士紀念塔的基本印象:“西門陳英士紀念塔,自本巿政府撥款建筑落成后,高沖云表,頗為壯觀,平日緊閉塔門,巿民不得入內,嗣規(guī)定每逢英士先生紀念日開放一天,以供眾覽。昨日自晨九時起即行開放,巿民登塔者甚眾,昨晚并將于塔之四周電桿上所制回光燈開放,照射塔頂,以使巿民景仰。”因為“平日緊閉塔門”,所以在極有限開放的時間里,作為一項娛樂項目,吸引好奇的市民紛紛前來登塔游玩。
1937年抗戰(zhàn)軍興,陳英士紀念塔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政治光環(huán),淪為一座普通的地標建筑,甚至連站在塔頂眺望全市的觀賞價值也不再擁有。1940年《上海生活(1937)》中的“上海掌故”欄目介紹到陳英士紀念塔時說到:“今者面目全非,塔固無恙,然而,誰還有這種閑情逸致去觀賞呢?”可見,在大變局之下,一旦國家權力關于陳英士革命話語權宣傳的觸角抽離,被大眾媒介武裝起來的陳英士紀念塔的神圣光環(huán),瞬間蕩然無存。
近代大眾媒介的發(fā)展,迅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為近代國家所掌握,成為形塑社會和變革社會的增效器。由蔣介石、黃郛和張群倡議,南京國民政府和上海市政府支持建造的陳英士紀念塔,作為一種自然建筑,雖然具有媒介傳播信息的特質,但其本身并不具備任何光環(huán)和政治色彩。
在南京國民政府初期,國民黨大規(guī)模塑造陳英士革命話語的政治背景下,圍繞該紀念塔舉行的高規(guī)格儀式、大規(guī)模集會、常規(guī)性的參觀游覽,以及槍斃漢奸等活動,借助現(xiàn)代大眾媒介的手段,迅速地將其影響擴大開來。即便是未曾見過該塔的普通大眾,也可通過報刊影視資料中的文字和圖片,想象英士紀念塔的高大巍峨,了解陳英士服從總理、為黨國奉獻犧牲的光輝歷史,以此來反復勾起觀者的辛亥革命回憶,維護穩(wěn)固國家的合法性,這一塑造過程,對于普通大眾的社會生活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但是,國民黨對于陳英士革命話語的壟斷性,導致了陳英士紀念與普通民眾之間產(chǎn)生了重重的隔閡,反映在陳英士紀念塔建造宣傳的過程中,就是普通大眾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被排除在紀念活動以外,瞻仰先烈的活動也被限制在有限范圍內,至于借助大眾媒介表達內心訴求之事更是絕少。因此,一旦國家權力撤離,這座建筑剩下的只有冰冷的鋼筋與水泥。
注釋:
①上海特別市政府訓令第四五二八號:令土地局:據(jù)社會局呈為黃膺白先生等發(fā)起建筑陳英士先生紀念塔于西門方斜路請準備案并轉令土地局知照除令準備案外仰知照由[J].上海特別市政府公報,1930(56):12~13.
②董大酉 .陳英士先生紀念塔:[照片][J].中國建筑,1933,1(1):1.
③陳英士紀念塔 定期行落成典禮[N].申報,1930-10-31.
④陳英士紀念塔 返射燈放光日期[N].申報,1931-5-28.
⑤范戈,鋮湛.上海掌故:陳英士紀念塔[J].上海生活(1937),1940,4(4):20.
⑥⑦中外大事記:上海近訊:陳英士紀念塔行落成典禮[J].興華,1930,27(43):47.
⑧上海市政府指令第九九三二號:令公安局:為令發(fā)修正陳英士先生紀念塔登塔須知仰即遵照由[J].上海市政府公報,1931(89):20~21.
⑨中外大事記:上海近訊:陳英士紀念塔行落成典禮[J].興華,1930,27(43):47.
⑩連日槍斃漢奸 共計七名[N].申報,1932-2-15.
上海師范大學)
韓瑞韜,研究生,上海師范大學,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