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蘭:京劇是我一生的事業(yè)藝術不允許缺斤短兩
他出身于梨園世家,父親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派小生藝術的開創(chuàng)者葉盛蘭。他7歲學戲,把京劇當成一輩子的事業(yè),無論到什么時候都不會松懈,
“京劇這門藝術,實際上是把生活夸張、舞蹈化了。要講創(chuàng)新,就要在傳統(tǒng)本體的基礎上去創(chuàng)新?!苯眨﹦”硌菟囆g家、中國戲曲學院榮譽教授葉少蘭在北京接受專訪,分享了自己對京劇藝術的感悟。葉少蘭表示,京劇是自己一輩子的事業(yè),無論到什么時候都不會松懈,“不管多大歲數(shù)上臺演出,一招一式都得有板有眼”,“藝術絕不允許缺斤短兩”。
葉少蘭出身于梨園世家,他的父親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派小生藝術的開創(chuàng)者葉盛蘭,代表作有《群英會》《羅成》《呂布與貂蟬》《白蛇傳》《西廂記》《柳蔭記》等。9歲時,葉盛蘭輟學從藝,進入富連成社。最初學習旦角,后來在總教習蕭長華先生建議下,改學小生。正是這一個決定,成就了后來的葉派小生藝術。
“我父親成名比較早,是京劇史上第一位以小生挑班(注:即領銜組團)的藝術家?!比~少蘭說,挑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出戲需要很多人配合,你得負責樂隊、配角等一堆人、事的開銷。所以說能‘挑班’的演員,都是有高超的技藝和市場保證的”。在上世紀50年代初,葉盛蘭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放棄優(yōu)厚收入,率先以挑班藝術家身份帶領私人班社進入國營劇團,籌建中國京劇院,擔任一團團長。葉少蘭回憶,最初父親一個月工資是800斤小米,合當時60塊錢,“他寧肯借錢養(yǎng)家,也要參與到國家的京劇事業(yè)建設中來”。
“有一個時期,父親要在十幾天的時間內(nèi)將《西廂記》、《赤壁之戰(zhàn)》兩出戲排練好,經(jīng)常兩個劇院來回跑,忙得就連中午吃飯的時候都要讓我在旁邊給念本子,背詞兒?!痹谌~少蘭眼中,父親演出、創(chuàng)排的新劇目能受觀眾歡迎,與自身的刻苦敬業(yè)分不開。
1978年,葉盛蘭先生不幸去世了。葉少蘭說,父親在臨終前沒說過任何財產(chǎn)問題,身邊只有十塊錢,唯一強調(diào)的是一件事,“他讓我們好好努力:京劇小生藝術不能丟。這就是父親的遺言”。
7歲開始跟著茹富蘭先生學戲,每天“基本是夾把雨傘就出門了。回來路上還忘不了要背詞兒,一不留神就撞上了電線桿子”。
1953年,葉少蘭考入文化部戲曲改進局戲曲實驗學校(中國戲曲學院前身),專工文武小生行當,曾得姜妙香、蕭連芳、陳盛泰、閻慶林等名家傳授。他說,當時校區(qū)位于趙登禹路,那時的戲校,硬件條件沒有現(xiàn)在這么好。葉少蘭印象中,就是四合院里有一個大席棚,全是土地面,頂多鋪個破舊的線毯,練基本功、翻個跟頭什么的,都是一片塵土飛揚,“‘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就是跟著師父一步步學出來的”。
老師們的言傳身教,讓葉少蘭受益匪淺。姜妙香先生以70歲高齡上課的時候仍舊一遍遍展示動作、一遍遍滿宮滿調(diào)的唱。于是葉少蘭偷偷給自己“加餐”,“大冬天的,我起早摸黑去陶然亭護城河邊喊嗓子、踢腿,凍得手上都是口子,晚上睡覺前再加一遍功”。
“老先生們說過,‘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后受罪’。貴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富貴,住洋房坐汽車什么的;另外一種就是說,在戲班里頭,你在臺上要有真本事,一出戲下來觀眾為你歡呼,這叫顯貴?!薄澳闶菍I(yè)演員,入了這行,就得把京劇當成一輩子的事業(yè)”。
平日里,葉少蘭是慈祥和藹的長輩,很好說話,但到了課堂上就變得嚴肅起來,對學生要求極高,不厭其煩講解每一個身段、唱腔的由來,“我父親葉盛蘭常說,要做個明白的演員,不能當個糊涂的戲匠”。
“要做一個觀眾喜愛的藝術家,你做事情就得做到踏實、扎實、老實,還得認真?!比~少蘭說,京劇行里老話說“臺上不認親戚”,到了臺上誰也幫不了你忙,“專業(yè)演員一輩子演戲,時時刻刻不能忘記初心”。
什么是京劇演員的初心?葉少蘭說,那就是從學京劇開始就要為這個事業(yè)努力,精益求精,“做事情要持之以恒、搞事業(yè)要靜下心來一門心思。想學葉派小生,就要先學習葉盛蘭的這種執(zhí)著的精神”。
在實際生活中,葉少蘭也是這么做的。2016年,他和著名京劇演員張火丁搭檔,出演《斷橋》。這出戲中,許仙對自己的錯誤非常懊悔,向白素貞不斷認錯,六次跪在白蛇面前賠罪。而即便在排練中,每一次,扮演許仙的葉少蘭都是真跪,那年,他73歲。
事后有人曾說,葉先生,以您的身份地位,正式演出的時候跪一跪就可以了。葉少蘭堅決反對,“你得對觀眾、對藝術負責任,保證上了舞臺就得達到你能達到的最高標準,這是演員的責任”。
“觀眾排長隊、花錢買了票來看戲,那該是抱有多么大的期待啊,你就得演好。打個比方,上商場買商品,東西有毛病瑕疵,能當正品賣給人家嗎?藝術絕不允許缺斤短兩,否則對不起觀眾?!比~少蘭斬釘截鐵地說。
的確,對于京劇藝術,葉少蘭講得最多的是責任,這不只體現(xiàn)在收徒弟、教學生、演戲等方面,還體現(xiàn)在對京劇傳承的關注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葉少蘭參與了京劇“音配像”工程,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又擔任了“中國京劇像音像集萃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在他心目中,希望通過這個系列工程為京劇名家、后輩學生留下寶貴的藝術資料。傳承好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同樣是責任。
“兩百多年來,京劇從未停止過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是一門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式,新的元素可以運用,但不能亂改,否則觀眾會覺得京劇變成了‘話劇加唱’,那人家干嗎不去看話劇呢?話劇演員比你演得專業(yè)多了。”葉少蘭幽默的說道。
自然,創(chuàng)新不能偏離京劇藝術傳統(tǒng)基礎。葉少蘭思考,為什么前輩大師們留下的劇目能夠常演不衰,還能形成眾多流派,“就是因為他們肯下苦功,能夠在不離京劇本體技能、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贏得了、觀眾和市場的認可。比如京劇的固定程式,虛擬的騎馬坐轎動作等等,如果不去琢磨這些,怎么省事怎么來,這就是對京劇藝術不負責任”。
“京劇創(chuàng)新,除了有積極性、有熱情,還得有使命感、責任感,要腳踏實地,先學好前輩們扎實的技術功底、了解京劇傳統(tǒng),繼而創(chuàng)作出思想性強、藝術性強的高峰作品?!比~少蘭強調(diào),要立足于時代特點,考慮京劇藝術發(fā)展。
據(jù)中新網(wǎng)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