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戈
家風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
程 戈
說起家風家訓,心里有點含糊,我的家不是什么大家族,沒有厚厚的家譜,也沒有白紙黑字的家訓。但是仔細想想,其實長輩們的一言一行又何嘗不是最生動的家訓,這些家訓造就了一個家庭獨有的氣質,那就是家風。
小時候父母在部隊,我是在姥姥家的大雜院長大的。姥爺和姥姥是大雜院里少有的文化人,卻沒有某些文化人的清高。每年秋天,家門前的石榴樹都掛滿了紅紅的石榴,又大又甜,姥姥總會囑咐小姨把最大最紅的那些石榴,分裝成一份份,給院子里的鄰居們送去。善良的姥姥有著好人緣,因為這份好人緣,我在院子里串門的時候迎接我的總是暖暖的笑臉和美味的食物。從小我就知道了要與人為善、樂于分享。
姥姥的個子不高,身材可以用瘦弱來形容,姥爺經常在外面奔波,是她挑起了家庭的重擔,照顧著老母親,撫養(yǎng)著六個孩子。讀書人的骨子里有著一種硬氣,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求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姥姥什么都是自己來,搬煤,挑水,生火,裁衣……而她的孩子們也早早就當了家。母親告訴我,小時候她和三姨負責去買米,沒有車拉,兩個小姑娘自己跑到糧店,扛了兩大袋子米,一個人先拖著一袋子米,一點點往前挪到一個樹坑,另一個人再拖著一袋子米挪過來,就這樣一個樹坑一個樹坑地挪動,終于把米運回了家。作為第三代里頭一個孩子,在姥姥身邊長大的我是極受寵的,即便是這樣她也從來沒慣著我。從小她就指揮著我干這干那,每年冬天搬蜂窩煤的時候我都是主力,一開始搬不動,就一塊兒兩塊兒地拿,后來漸漸大了,就一摞一摞地搬。家里沒有醬油醋了,要買米買面了,跑腿的活兒都是我的。我至今都記得胳膊上挎著一個擺滿了空醬油瓶、醋瓶的筐,手里還拎著一個裝面條的袋子,在糧店門口排隊的情形,一溜兒的大人,就我一個小丫頭,心里有點怯生生的,面上還要故作鎮(zhèn)定,那種小大人的樣子現(xiàn)在想想就忍不住要笑出來。刷碗,做飯,洗衣服……姥姥對我的“訓練”在我看來一點都不累,反而充滿了勞動的樂趣。小學的暑假,我花了一個上午的時間,從和面、拌餡、搟皮到包、煮,一個人給全家做了一頓餃子。媽媽說那是她吃過的最好吃的餃子。這種美味我也嘗過,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包了滿滿一案板賣相極好的餛飩,一口咬下,從唇齒到心窩都是暖暖的。自己有兩只手,什么事情不能干,這是姥姥教給我的。剛工作時住在地下室的集體宿舍,燈泡壞了自己爬上凳子去換,水龍頭漏了自己拿著鉗子去擰,最神奇的一次,搗鼓了幾下居然把熱水器給修好了。辦公室的大姐跟我說了好幾次,“你真不像是獨生子女?!豹毶优畱撌鞘裁礃拥奈也恢溃抑雷约簞邮?,豐衣足食。
說了那么多姥姥,再來說說姥爺。作為北大中文系的畢業(yè)生,姥爺?shù)纳砩嫌幸环N書生氣,這種書生氣一直保持到他去世。我記得小時候每次去姥姥家,姥爺都會考我,初級階段是寫一些多音字、生僻字來讓我認,之后開始跟我討論讀書的感想,當我長大后成為跟他一樣的記者時,他會把我寫的每一篇文章認真讀完,告訴我哪里寫得好,哪里有不足。在姥爺身上我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懂得了學無止境,最重要的是愛上了閱讀。姥爺?shù)臅苁俏彝曜钕矚g的地方,那里有一排排線裝書,很多書當時的我是看不懂的,但是卻對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比如說《紅樓夢》。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終于讀完了書架上三大本的“紅樓”,不久,87版《紅樓夢》播出,我成了全家人的劇情講解員,告訴他們這個人物和那個人物之間是什么樣的復雜關系,這件事之后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小小的我講得眉飛色舞,贏得一片驚嘆和贊揚?,F(xiàn)在想想,他們都是知道的吧,只是為了給我鼓勵,讓我在求知的道路上繼續(xù)走下去。感謝家人故作的無知,讓我這一生都愛上了閱讀?,F(xiàn)在家里的書依然很多,其中有一面書架都是女兒的,里外三層擺得滿滿當當。這個小人兒似乎也是天生愛上了閱讀,還不識字的時候就能拿著一本書坐在那兒安靜地待上半天,如今更是無書不成活。有一天,正在彈琴的7歲小丫頭,突然對我說了一句話:“媽媽,古箏是我一半的生命,而書是我全部的生命?!笔前?,書何嘗不是我的生命,從姥爺?shù)綃寢屧俚脚畠?,有書的日子陪伴著我們一代又一代?/p>
有人說過,最樸素的家風,就是父母的陪伴。的確,家風家訓不需要條條框框字斟句酌,它是一代代的家人們形成的一種最自然的風氣,當你生活在這種風氣中,潛移默化,自然就會成為這種風氣的影響者和傳承者?!叭拷逃?,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蓖袪査固┑脑捳f出了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對每一個人來說,家風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更是一種愛的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