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慈父一樣的關愛】
解海龍,作為原《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他26年前拍下了那張讓許多人印象深刻的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的照片,成為整個社會對中國貧困地區(qū)兒童健康成長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作一個曾經的媒體人,解海龍始終愿意把攝影人看作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記錄者,希望有更多的攝影人用手中的相機,承擔起關注社會的責任。一張《大眼睛》,成為了希望工程的標志,也成為打在解海龍身上的烙印。26年過去,“大眼睛”蘇明娟當選了共青團中央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候補委員,她上了大學,進入了銀行工作,現(xiàn)已幸福地結了婚、當了母親。很多人感慨蘇明娟是幸運的,但其實她只是解海龍用鏡頭改變命運的主人公之一。
1982年在河北遵化,解海龍和孩子們在一起
“大眼睛”蘇明娟與《大眼睛》
1996年,解海龍與高慧媛在河南
孩子們喜歡解海龍
這張《大眼睛》照片讓蘇明娟出了名,現(xiàn)年已經30多歲的蘇明娟說過,閃光燈下的生活曾讓她不知所措。如今,她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并一直堅持捐款、回報社會。解海龍說:“出了名的蘇明娟也遭遇網友吐槽說:她丈夫是一位美籍華人,并稱是在其擔任北京奧運會安徽賽會志愿者招募形象大使期間結識的。為此,她的同事和同學都笑她,你老公什么時候加入美國國籍了。蘇明娟曾和我說,您別擔心,我們兩口子看到這則消息后只是一笑了之。其實,蘇明娟的愛人就是金寨人,是她的高中同學,他們上高中的時候就認識了,只是等到她大學以后兩人才開始談戀愛的?,F(xiàn)在,蘇明娟的女兒都上小學啦。
上高中的時候,是蘇明娟最排斥記者的時期。她曾說:“面臨高考,我自己的壓力已經很大,媒體來訪無形中給我更大的壓力,每天都睡不好覺。從那時候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會想辦法遠離記者。幾年前,網上出現(xiàn)一張我穿裙子、戴發(fā)箍的靚麗白領照,很多人看到照片都說,‘大眼睛’變時尚了。蘇明娟曾說過,那張所謂的‘白領照’是我接受某時尚雜志專訪時拍攝的?!碧K明娟雖然極力做回普通人,但特殊的身份至今仍然影響著她,她說過:“大家都認識你,會對你評頭論足,對你要求也很嚴。在辦公室,我的自我要求也比別人更嚴,一點小差錯都不允許出。”
蘇明娟說過她是很幸運的,但是她一刻也沒有忘記過“希望工程”和社會愛心人士對她的幫助。解海龍說:“蘇明娟是個有愛心、有良心的好孩子,她從上初中開始就會和父母在學費、生活費有保證的前提下,把多余的來自社會的捐款再捐出去,或者轉給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大學剛開學一個多月,蘇明娟便提出停止‘希望工程’捐助的請求,要通過自己勤工儉學掙生活費。為此,她還當過售樓員,靠勞動吃飯。蘇明娟還組織同學到金寨進行義務支教,得知當地一個貧困的小女孩面臨輟學時,蘇明娟主動要求資助她,那個女孩是她一對一捐助的第一個孩子。上班后,蘇明娟把第一筆工資就捐給了‘希望工程’,并且每年都會捐款,她和我說給自己定的要求就是每年都捐款一千塊錢,前幾年一直捐助一個姓汪的孩子,上班以后又捐助了其他孩子。”
蘇明娟是“希望工程”的受益者,同時,她也是被“希望工程”感動的人,她心存感激,會把愛心一直傳遞下去。蘇明娟對《大眼睛》的拍攝者解海龍也一直心懷感恩。解海龍說:“蘇明娟和我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她生小寶寶時,我們兩口子給她包了紅包,祝寶寶快樂。逢年過節(jié)都會打電話問候?!碧K明娟對解海龍總是很感激,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總是說解海龍像父親一樣慈愛。
在解海龍拍過的照片背后的故事中,其中有幾張拍攝于湖北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周七家小學的照片讓他記憶猶新。他說:“當時剛剛下了一場雨,因為教室地面就是泥土,屋頂還漏雨,所以一片泥濘。孩子們也都很懂事,在老師來之前,一起在教室里掃水,這時候,年輕老師進門一聲吼:干嗎呢,上課了!學生們趕緊乖乖地回到座位上,在一片泥水的教室繼續(xù)上課。而此時,老師也發(fā)現(xiàn)了蹲在教室墻角拍照的我。老師因我拍教室里的照片,怕給學校丟臉,然后就阻止我拍照片,還叫來人和我扭打起來,導致我們雙方都弄了一身泥水。但最終,我還是拍下了這組《春雨過后的教室》。照片刊登后,學校得到愛心人士的捐助,新建了校舍,老師的宿舍也得到解決。當這位耿直純樸的老師拿到宿舍鑰匙時,羞愧不已,還向學校提出了辭職?!?/p>
大約每隔5年,解海龍就會對曾經拍攝過的學校和孩子們回訪一次。解海龍說:“在一次的回訪中,我被孩子們團團圍住,此時,我發(fā)現(xiàn)一個小女孩默默地躲在一個小角落里,于是我就上前問候,女孩竟哭了起來說:‘叔叔,我再過幾天就要輟學了,家里窮,沒法再讀書了’。我也是孩子的父親,看到女孩高慧媛的情形,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當即留下了她名字和聯(lián)系方式,并和她拉鉤約定要堅持把書讀下去,學費和生活費就由叔叔來解決。我回京后為高慧媛解決了她的后顧之憂。令人感慨的是,這個當初躲在小角落里,怕輟學而哭泣的女孩,現(xiàn)在已經在美國芝加哥讀博士后了,她每隔幾年就會向我匯報一下令人欣喜的進展,看著她一路走得越來越好,我也很是感動。由此我想到,其實,在孩子們需要幫助的關鍵時刻,只要通過社會有關公益機構和愛心人士伸出援手推一把,孩子們的前途是會無量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