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徑
摘 要: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而言的,即書本知識的補充、運用、拓展。與其一同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的,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價值感。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合理設置實踐活動,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學校教育的作用,而對學生的發(fā)展而言也是有著巨大的潛力。
關鍵詞: 森林課堂 體驗 德育 發(fā)展 責任感
一、素質教育勢在必行,科學發(fā)展指引方向。
新時代,新觀念,人們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了,同時這也是作為現(xiàn)如今中小學教育的重心之一??梢哉f,中小學教育工作就是要以素質教育為路徑,為社會的健康發(fā)展鋪好基石。所以需要處理好整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中小學個體發(fā)展的優(yōu)勢,尤其要避免“走形式”的教育理念或者活動,必須以科學發(fā)展觀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來摸索和實施。
二、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發(fā)展的優(yōu)勢。
社會實踐活動是要學生參與的,教育是要學生主動接受的,只有實踐活動重視內容,與時俱進,才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才能使學生樂于其中,參與其中并收到教育的啟迪和感受到快樂,這樣的社會實踐才能達到目標,德育的意義才能凸顯。在活動中重視社會時間和有關德育教育目標相結合,通過新穎形式與德育目標相結合將生動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是能使學生愿意主動接受的。把口頭的轉變成親身的感受,這筆被動接受德育的時效性更高。而“森林課堂”就是這從這一出發(fā)點和目的孕育而生的。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構建真正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目標,秉承德育的“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北洋學生道德主體參與意識。以中小學的自身健康發(fā)展為重,能幫助他們更好的融進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之中,從而達到整體素養(yǎng)的的提升。
三、“森林課堂”凸顯過程性體驗。
開展“森林課堂”活動應重視新媒體的運用,迎合當今中小學了解信息的迫切愿望。激發(fā)學生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鼓勵他們主動去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參與的活動,也可以讓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能夠給學生帶來快樂的心態(tài)和成就感。而且,通過“森林課堂”這種形式,教學內容更加寬廣,對開拓學生視野、鍛煉綜合能力以及了解社會知識有很重要的意義。在“森林課堂”中學生才是活動的主體,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完成教學任務和要求,就能積極主動、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這無疑是加深了課堂知識的理解,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同時可以促進學生將自己已經(jīng)賬務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使自己的知識結構得以檢驗和完善。
四、“森林課堂”的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的途徑。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學生在校的時間約7—8個小時,除了睡眠以外,書本學習時間占據(jù)了學生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當然,學校學習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其實,除了這些書本上的知識,學生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能力,如培養(yǎng)實踐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等,課堂教育是以向學生傳播理論知識為主,而“森林課堂”是需要以校園文化為依托,主要想學生傳遞素質教育的種種能力,提高綜合素養(yǎng)。
五、讓擔當成為學生的習慣在“森林課堂”實踐活動培養(yǎng)。
能擔任的人必是責任感強的人。這是個人生存和社會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是維系個體與集體之間關系的橋梁,因此,能擔當?shù)膶W生才有將來。而對于中小學生來講,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讓他們懂得關心他人,增強主人翁的意識尤為重要。只有讓其通過自己去嘗試、去接觸,才能逐漸健全他們對擔當?shù)恼J識。校內外的實踐課程的實踐性是班級分組活動,組長的擔當、組員的義務,活動過程中的責任事項,能讓學生不斷強化意識,長期以往訓練和實踐會逐步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并在生活中去踐行。
開創(chuàng)“森林課堂”,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旨在提高綜合素養(yǎng)。領著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感受生活。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并堅持走下去,我們的學生就一定會發(fā)展的更強,飛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