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啟順
摘 要:讓學生感悟詩歌深遠的意境和美學內(nèi)蘊,是初中教師在古詩詞課堂上值得探究的話題。在現(xiàn)實教學中,筆者嘗試“以詩授詩”、“比較鑒賞”、“漫品詩香”、“屬對練習”等多種教學方式,通過課堂實踐,進一步豐富教學方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典詩詞 以詩授詩 比較鑒賞 漫品詩香 多元化
一般來說,古典詩歌意在表達詩人的精神世界,而以往常用的教學方式多注重拆詞解義,違背了詩歌教學的真正目的,不能滿足現(xiàn)代學生的學習需要。如何讓學生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既能感性地感悟其深遠意境與美學內(nèi)蘊,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又能理性地建構詩詞意象的專業(yè)知識體系,以蘇教版初中古詩詞為內(nèi)容,我進行了研究。
一、以詩授詩——以七年級上冊蘇軾《水調(diào)歌頭》為例
在執(zhí)教過程中,筆者設計了引月入詩,鋪墊詩情——初讀明景,臨境獨白——再讀味情,知人論世——跳出詩歌,唱出自我這四個環(huán)節(jié)。
教師引詩導入“千里嬋娟是月的思念,云破弄影是月的惆悵”,通過這些詩句描繪屬于的月的畫卷,不同情景下的月,表達了詩人不同的心境,借月抒懷,極具感染力。
學生自然也不甘示弱:感受寂靜與凄涼的“波心蕩漾,冷月寂靜”,向往“雁字歸來,滿月西樓”,“到揚子江的月亮”和“穿越鏡湖月夜”的幻想。
在古詩詞的課堂賞析中,難免出現(xiàn)詞不達意的現(xiàn)象,無法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以往的教學方式無法真正地表現(xiàn)出詩歌的細膩情感,無法傳遞詩人作詩時的心境。因此,筆者另辟蹊徑,帶領學生運用帶有詩意的散文化語言,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入賞析詩歌。
在這篇詩歌中,詩人的思親之情、無奈之感顯而易見,但學生往往不能深入地體會詩人的樂觀豁達。因此,筆者嘗試通過以蘇軾詩詞“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边@發(fā)生于1069年,蘇軾王安石變法一事予以贊成,導致貶官到杭州,做了一名通判;“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作于1093年,此詩意在諷刺先朝,因此再次遭到貶官,蘇軾在作這些詩句時,都遭遇了不同的經(jīng)歷,詩中所寫皆是他的真實處境,通過這些課外延伸,使學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蘇軾的生平,從而進一步體會詩中的情感。
在詩歌教學中,學生通過“讀、講、想、品”等不同方式進行具體學習,能夠?qū)υ姼栌谐醪降恼J識。實際上,現(xiàn)代的學生都各有想法,在通過對月的學習后,難免會有獨到的見解,可以引導學生作詩一首,積極發(fā)言。既聽、說、讀后,以寫來收場課堂,學生將蘇軾之月融進個人之月,月月相輝。
二、比較鑒賞——以八年級上冊《古詩四首》為例
在古典詩詞的教學中引入比較鑒賞法,利于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思維,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深意。
1.風格之比。探究詩歌風格,有利于學生挖掘詩人的品質(zhì)與內(nèi)涵,正所謂“詩如其人”?!洞和分?,杜甫通過“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表達了郁郁不得志的惆悵,而“詩仙”李白則發(fā)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姥詨阎?,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此深化學生對杜甫和李白二人風格的認識。
2.內(nèi)容之比。 《古詩四首》之所以收編到同一單元里,是因為它們的內(nèi)容都旨在呼吁愛國, 同是愛國詩歌,四首古詩的內(nèi)容與選材也不一樣。或是寫眼前之景,或是前朝舊事,或是回憶往昔,或是夢里之景,都值得比較與鑒賞。
3.藝術之比。學生可從鑒賞語言(詩詞煉字、詩眼、語言風格等,欣賞表達技巧(直接表達自己,通過風景表達感情,通過對象表達思想,通過古代諷刺現(xiàn)在),欣賞表達技巧,欣賞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偶等),從源頭開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很多角度都是一樣的。重中之重是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詩歌鑒賞能力,使其學有所得。
三、漫品詩香——以九年級上冊《天凈沙 秋思》為例
本詞作者用詞巧妙,流暢自然,寥寥幾句便把秋天郊外的夕陽西下之景描繪出來,質(zhì)樸淡雅。學生在初讀明意的基礎上,閑庭信步地漫品詩香。
1.還原情境
本詞全篇只有枯藤老樹、小橋、古道等常見的景物,這些我們身邊普普通通的意象,可經(jīng)馬致遠之手輕輕點染,變化身為龍,那樣清晰卻又那樣淺淡。原詩的場景很簡單:老樹枝纏繞著枯萎的藤蔓,在寒冷的天氣里幾只烏鴉啞啞無言,干涸而黃色的回家路上,卻突然回頭看到橋上流淌的水,四周的人家,天空中的裊裊炊煙,隨著風卷曲著,這無非就是眾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的真實寫照。
學生嘗試,調(diào)動自己的文學積累,為這首曲賦予新的故事與內(nèi)涵。學生從“天涯斷腸人”想起,想想了垂垂老矣的歸田士兵,鬢發(fā)斑白,皺紋如山,在他身上,興許有未盡之志;想想那些遠離家鄉(xiāng)的流浪者,他們回憶起妻子明亮的眼睛和母親溫暖的雙手,在他身上,興許有思鄉(xiāng)之情;想想因為戰(zhàn)爭,被迫離開家的旅人,承載不了太多的悲傷;想想雖然貧窮卻又心懷世界的杜甫,小屋秋風,郁郁寡歡;想想天邊漢宮的月亮,王昭君那沉默而悲慘的故事,包含著悠久的歷史,也滿載傷心的故事。
一曲離愁未盡,新的故事,為小令注入了生命,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可以是多元的。學生講的生動,聽得收獲。
2.還原情緒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而“物皆著我之色彩”。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引導學生積極發(fā)言。生生交流,觸碰情感智慧之花。“三分詩,七分讀”,在學生反復誦讀,細細揣磨后。學生對“哀愁”二字定然會有自己的解讀,學生感嘆: 人和馬也無法帶走像山和海那樣的悲傷?!跋﹃栁飨隆绷攘葦?shù)字,更顯得游子身在他鄉(xiāng)是極其地寂寞,內(nèi)心十分惆悵,思鄉(xiāng)之前溢于言表。想想秋天的思念,這種酒,漸漸濃烈地變成了斷腸的毒藥,即使世界的芬芳,也只是一口,然后軟腸寸斷了。
這樣的鍛煉,不僅使學生讀詩能讀深入透徹,更是對寫作也幫助頗大,具體形象的表白,互相借鑒,進而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不僅幫助學生賞析詩歌,更有利于學生進行自我創(chuàng)作。
蘇教版古詩詞的編寫,基本尊重于詩歌內(nèi)容相似的原則,這給比較教學帶來了便捷。不過古詩詞的多元化教學不能脫離詩詞本身,教師需要在課本的基礎上,適當豐富教學內(nèi)容。同時,注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多種方式的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發(fā)言,各抒己見,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向暉.比較鑒賞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04.9.
[2] 吳蔚萍.比較教學法在詩歌鑒賞指導課中的運用[J].綜合天地.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