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公元637年魏征進言唐太宗的《諫太宗十思疏》,在1400年后的今天依舊振聾發(fā)聵。
規(guī)則、法律、制度,是社會的基石;而文學、藝術、信仰則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大國的文化而言,源遠流長的根本正在于土壤的堅實,以及水流的奔騰。今天,當我們回望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只是為自豪于昔日的輝煌,而更是以史為鏡、以人為鏡,知興替,明得失。樹木欲成林、大河欲成海,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毅力,更需要順應歷史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行事,應時而積極進取。
近期,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絲綢之路??梢哉f,絲綢之路的歷史就是一部濃縮的全球通史、一部人類簡史,它不僅塑造了人類的過去,更影響著世界的未來。而今,歷史的輝煌與硝煙已經(jīng)逝去,但是歷史從來不會消失,它會催生新的因素、促成新的時代。在今天,中國重提“一帶一路”的構想并開啟實踐的大門,這個關鍵詞被賦予了新時代的新內涵:政策溝通、道路聯(lián)通、貿(mào)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
那即是,文明與藝術的力量。
今次,我們以電影為切入點,聚焦“一帶一路”在電影文化領域的舉措。文藝作品本身就是在構筑身份的認同,構建鏈接區(qū)域之間的共同話語表述體系。
窮源竟委,各有編緒。對上海這座城市來說,以城市精神文明為出發(fā)點的文化事業(yè)建設,涉及方方面面,具體而微。大國文化的古老輝煌與時代變革中的更迭,一直都是每談每新的話題,一如海派美術在百年洪流中所催生的變化和更新;也一如海派都市對當代音樂的接納與包容,而有每屆每新的“新音樂周”。文化是跨越時間定義的,具有能打破地域、語言隔閡的力量;同時,文化的面貌是多元的,并不總是因著這多元時代的高頻而律動,它既有被商業(yè)資本裹挾之下的功利浮躁,亦有不忘初心、敢于進取的“高貴”堅守。十年后再次復演并展開全國巡演的《長生殿》就是源遠流長最好的例子;而對于舶來的“音樂劇”這一新生事物,在占據(jù)著一定藝術市場資本的優(yōu)勢之時,我們也應慢下腳步思考一下,我們原創(chuàng)力量的源泉又在何處。
中華文明積閱上下五千年,古今史冊流傳,美且備矣??梢?,文本的記錄對構筑一個文明的基石是重要的。希望《上海藝術評論》也能為宏大基座中的一粒小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