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梅
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夠順應“自然之道”,就能夠使學習變得十分輕松,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投入其中,這也是教育成功的表現(xiàn)。
一、巧用注意規(guī)律,讓學生“專注”
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不愿意靜下心來去認認真真地背一些東西。這會嚴重影響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而老師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知識點之間應該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因此只要引導學生巧妙地運用規(guī)律去理解、記憶需要掌握的內容,就能夠使學生“專注”于所學知識。
小學語文教學中,這個教學方法的應用十分廣泛。以蘇教版小學語文課本為例,每一個章節(jié)的內容都是經過分類的,都有某些相同的特性。以四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為例,第三章的文章都是寫地區(qū)風光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可以把握這一點,對整個章節(jié)的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然后在講解某一篇課文的時候與前一篇課文中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比較,促進學生理解記憶。老師可以這樣講:“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田園詩情》,寫的是荷蘭的風光。正式上課前,我們先來思考一下上一篇課文《九寨溝》與其在寫作手法與表達方法上有哪些異同。”這時候可能就有學生會針對其中描寫地區(qū)特點的優(yōu)美句子進行規(guī)律的探尋,最后教師再根據(jù)大家的回答,進行總結,讓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從而更好地進行學習。
像這樣,能夠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所學的知識點,并自覺專注于理解與記憶相關內容的教學方法是十分有效的。這樣的課堂,學生不再是盲目地接受所學知識,而是學會了通過知識點之間的規(guī)律巧妙地去學習,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二、調動積極思維,讓學生“卷入”
小學階段的孩子,思維還處于未完全成熟的狀態(tài),老師要想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上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接受知識,還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讓學生“卷入”學習,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因此,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動腦筋去想問題。對此,教師就要采取一些措施來鼓勵孩子思考,讓學生能主動地投入學習。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九色鹿”一課的時候,教師如果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學生就會覺得很枯燥,效果不會太好。但是如果能組織學生進行分角色情景扮演,學生就能對所扮演的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解,他們對文章的學習也會更加通透,學生的思維就會變得越來越活躍,從而達到“卷入”的效果。
每個人都有惰性,都希望能夠直接得到答案,省去思考的環(huán)節(jié)。教學中,教師要找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點,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一邊享受樂趣,一邊領悟知識。
三、設置實踐體驗,讓學生“沉浸”
小學生都比較好動,一節(jié)課40分鐘,如果都讓他們安安靜靜地聽,很少有能坐得住的。與其嚴厲地批評他們,還不如順其自然,給他們“動”的機會,讓他們能在實踐中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現(xiàn)在的小學生,每天忙于學業(yè),很少有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因此,在學習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這一課之前,教師就可以借此機會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身處在青山綠水間,學生才能真正感悟到文中所寫景色的美麗?;氐綄W校以后,再去閱讀這篇課文,學生就不會覺得枯燥了。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暫時拋開較為繁重的學習任務,拋開生活中的煩惱,放松自己,過后就能更加專注地投入到學習中。在愉悅身心的同時,使學生更清晰直觀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情感,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理論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也要注意,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理解課文中想要表達的情感,學習才能變得更輕松。
任何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必須要有學生的積極配合,否則教師講得再精彩也會徒勞無功。教師在教學中要順應“自然之道”,讓學生樂意接受知識的傳輸,才能使教學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海頭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