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成
(遼寧省錦州石化醫(yī)院放射線科,遼寧 錦州 121001)
腰椎管狹窄臨床癥狀用影像檢查驗證的臨床意義
劉玉成
(遼寧省錦州石化醫(yī)院放射線科,遼寧 錦州 121001)
目的分析影像學檢查狹窄程度與腰椎管狹窄患者臨床表現(xiàn)嚴重程度的相關性。方法對2015年~2016年間收治的55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采用軟件計算出狹窄節(jié)段椎管的矢狀面直徑和硬膜囊的面積,并根據(jù)研究結果將患者進行分組,觀察其治療前、后的VAS和JOA評分情況。結果分組后,所有患者在治療前VAS和JOA評分水平相近,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腰椎管狹窄患者的椎管矢狀徑和硬膜囊面積的大小均與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的嚴重程度無明顯的相關性。
腰椎管狹窄癥;影像檢查;臨床癥狀
腰椎管狹窄癥(LSSS)是臨床中引起中老年人群腰腿疼痛或者下肢運動功障礙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主要是由于退變等原因造成構成椎管和神經(jīng)根管的骨質或者纖維結構的形態(tài)發(fā)生明顯變化,導致椎管內所容納的神經(jīng)、馬尾和血管受到壓迫的綜合征[1]。隨著近年來CT和MRI的廣泛應用,對與椎管狹窄的情況可直觀的表現(xiàn)出來,使其成為診斷椎管狹窄癥的重要證據(jù)[2]。本次研究將通過對腰椎管狹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影像學表現(xiàn)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2016年間收治的經(jīng)臨床病理學確診為腰椎管狹窄癥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1例,年齡為40~78歲,平均年齡為(59.37±2.73)歲。
1.2 診斷標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臨床病理學確診為腰椎管狹窄,并符合關于腰椎管狹窄癥的相關診斷標準[3]:①有慢性的腰痛史,部分患者有腰部外傷史;②神經(jīng)性跛行和(或)伴有下腰部坐骨神經(jīng)痛;③腰部后伸時受到限制并伴有疼痛感;④直腿抬高試驗時,患者表現(xiàn)為陽性;⑤跟腱反射減弱為反射功能減弱,膝腱多正常;⑥行腰部X線片檢查可見椎管矢狀徑較正常人明顯狹小,且絕對值<15 mm;⑦行CT或脊髓造影可見其腰椎管橫截面的面積<100 mm2,神經(jīng)根管窩深度<4 mm??梢娒黠@的“蜂腰狀”的缺損。經(jīng)上述鑒別,在排除其他腰部疾病后,符合①+②以及⑥或⑦中的任何一項輔以③-⑤中的至少一項,可確診為腰椎管狹窄癥。
1.3 排除標準:本次研究排除長期服用藥物或者在哺乳和妊娠期的患者;排除有明確腰椎滑脫的患者;排除有腰椎結核、腰椎腫瘤以及腰椎椎體壓縮骨折的患者;排除合并有造血系統(tǒng)疾病、周圍血管疾病以及腫瘤和精神疾病的患者。
1.4 研究分組:本次研究采用Digimizer軟件對患者的臨床影像學圖片進行處理,根據(jù)患者矢狀徑的分度將患者分為Ⅰ度狹窄(矢狀經(jīng)分度=12~15 mm,21例),Ⅱ度狹窄(10~12 mm,15例)和Ⅲ度狹窄(<10 mm,19例)。根據(jù)硬膜囊面積分度將55例患者分為輕度狹窄(硬膜囊面積=100~130 mm2,22例,),中度狹窄(80~100 mm2,19例)和中度狹窄(<80 mm2,14例)。
1.5 治療方法:分別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給予其綜合保守治療,治療方法包括腰部半導體激光照射、腰部重要敷貼、重要超聲離子導入、正骨推拿以及小針刀治療等?;颊咭?周為1個治療周期。
1.6 觀察指標:分別采用日本骨科學會制定的下腰痛功能量表(JOA)和視覺模擬標尺法(VAS)對所有患者治療前后體征情況進行評估。
1.7 統(tǒng)計處理:本次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JOA評分分析:見表1和表2。
表1 按椎管矢狀徑分組患者JOA治療前后評分分析(x-±s)
表2 按硬膜囊面積分組患者JOA療效分析(-x±s)
2.2 VAS評分分析:見表3和表4。
腰椎管狹窄是造成中老年人群腰腿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4],其表現(xiàn)較腰間盤突出要復雜,臨床癥狀與體制也并不典型,使其在確診時需要影像學資料支持。在對疾病進行診斷時首先要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神經(jīng)根以及馬尾功能的受損情況進行分析,然后檢查相對于的影像學資料,兩組綜合分析才可確診[5]。目前臨床中對于腰椎骨狹窄的測量尚無統(tǒng)一的標準,而影像學中相關檢測指標如矢狀徑、橫徑、硬膜囊面積等具體指標值為多數(shù)才能算做狹窄尚無定論,這也是目前臨床中具有爭議性的問題。因此本次研究通過應用計算機軟件對椎管的狹窄程度進行測算,同時將其按照不同程度進行分組,用以分析影像學檢查時的狹窄程度與臨床癥狀的關系。
本次研究通過利用Spearman等級相關,對椎管矢狀徑和治療前后的JOA評分情況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椎管矢狀徑與治療前JOA評分、矢狀徑與治療前VAS評分、硬膜囊面積與治療前JOA評分以及硬膜囊面積與治療前VAS評分等相關治療進行分析以上各項的指標的P值均>0.05,表明其差異性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可推斷出椎管的矢狀徑和硬膜面積與腰椎管狹窄患者治療前的VAS和JOA評分水平無統(tǒng)計學差異,即表明影像學狹窄的程度與臨床表現(xiàn)的嚴重程度無明顯的正相關。因此對于腰椎骨狹窄的全面診斷應以臨床癥狀和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為主,以影像學相關檢查為輔,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目前在用于腰椎管狹窄診斷中的影像學手段主要為脊髓造影檢查、CT檢查以及MRI等多種檢查手段[6]。CT檢查由于可對椎管的橫斷面形狀進行準確的顯示,并且對于骨組織的顯像效果也較為良好。但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約有20%左右患者的臨床癥狀與CT檢查的結果不相符。MRI與CT具有著良好互補作用,其可對椎管內的突出以及間歇上下椎管的突出情況進行良好顯示,并且可對腰椎間組織的退變程度進行宏觀觀察,有利于手術治療的需要。腰椎管造影由于可在動態(tài)下進行拍攝,且可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情況進行宏觀的顯示,進而有利于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程度進行準確判斷。但其由于具有完整柱狀整體性的特點,使其在對于部分腰骶部的突出診斷時,容易被遮蓋而呈現(xiàn)出陰性。
由于腰椎管狹窄患者的椎管矢狀徑和硬膜囊面積的大小均與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的嚴重程度無明顯的相關性,因此在臨床對于腰椎骨狹窄患者進行診斷時,應以臨床癥狀和患者的生命體征情況為主,以影像學相關檢查為輔,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表3 按硬膜囊面積分組各組間VAS療效分析(x-±s)
表4 按硬膜囊面積分組患者JOA療效分析(x-±s)
[1] 何源.CT和MRI在腰椎管狹窄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36):58-59.
[2] 馬明輝,楊延全,丁宇.腰椎管狹窄癥的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J].海軍總醫(yī)院學報,2013,23(3):160-163.
[3] 蔣毅,吳磊,左如俊,等.經(jīng)皮椎間孔及椎板間聯(lián)合入路內窺鏡下行腰椎管狹窄減壓術的初步報告[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6,26(5):428-433.
[4] 劉沛霖,張紫娟,梅偉,等.動態(tài)穩(wěn)定系統(tǒng) Dynesys 結合減壓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早期療效觀察[J].醫(yī)藥論壇雜志,2015,36(4):1-2.
[5] 胡雪珍,李正軍,陳虎,等.腰椎管狹窄的CT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11(28):123-126.
[6] 于智瑩,李洪秀,張力,等.CT 圖像測量在腰椎管狹窄癥診斷中的應用[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13(34):54-57.
R68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7)30-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