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平
摘要: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或感覺到一位父親形象的存在,這一父親形象把卡夫卡郁結在心靈深處的“懼父情結”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文結合卡夫卡的作品和他的生活對他的這一情結進行解讀。
關鍵詞:卡夫卡;情結;懼父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118
“情結”本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一種無意識的糾葛,是被意識壓抑在心靈深處日積月累形成的具有本能沖動與情緒傾向的某種意向群。而隨著心理學與文學的相互滲透,“情結”一詞也開始成為文學藝術領域的一個常用術語。在文學藝術領域,情結可能成為靈感的動力源泉,沉迷于藝術境界的作家創(chuàng)造某種最高的美,這種完美的追求往往源于一種強有力的情結,積極的或消極的情結在文學作品中有著種種表現。
在現代作家卡夫卡的作品中,我們總能看到或感覺到一位父親形象的存在,父子沖突在作品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其實正是作家郁結在內心的父親情結的藝術外化?!拔覍懙臅寂c您有關,我在書里無非是傾訴了我當著您的面無法傾訴的話?!笨ǚ蚩ㄔ?919年所寫的《致父親的信》中的這句獨白正說明他對自己作品的清醒認識。此外,在信中,他公開地表露了自己對于父親的復雜的情感。這種情感郁結在他的內心一生,形成了他曠日持久的父親情結,宣泄這一情結的最好方式就是寫作。
在卡夫卡的作品中,關于父親情結的外化表現,我們最容易察覺同時也是感受最深的無疑是小說主人公的“懼父”。這可以說是卡夫卡父親情結的最本質的表現特征。所謂“懼父”,即兒子對父親的忌恨與恐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認為,男孩在潛意識中想要取代父親,但又懼怕父親對自己的懲罰而使戀母欲望抑制,突出表現為畏懼父親的一面,造成懼父。在卡夫卡的作品里,父親總是個強悍甚至蠻橫的角色,兒子卻往往弱小自卑,兩者形成力量的對比。父親的存在使家庭的成員尤其是兒子感到受抑,無形的壓力與恐懼籠罩著他們,可以說父親是卡夫卡的人物來到世上后永遠無法擺脫的一個力量。對此,卡夫卡曾對他的好朋友馬克斯·布洛德說,他想“給自己的全部作品題名為‘逃出父親的范圍的愿望”。而我們知道,逃出父親的范圍對于他們來說真的只是一個愿望而已,父親永遠是他們內心無法拂去的陰霾與噩夢。
以卡夫卡前期的作品《司爐》《變形記》和《判決》為例。對于這三部作品,卡夫卡曾想給它們冠以《兒子們》的書名,因為無論是《司爐》中流浪兒卡爾·羅曼斯,還是《變形記》中的旅行推銷員格里高爾,亦或是《判決》中的商人格奧爾格·本德曼,他們的本質都是“兒子”,他們都擁有一個可以決定他們存在命運的父親?!端緺t》中的兒子在小說一開始就遭到父親的放逐:“十六的卡爾羅斯曼被一個女仆引誘,讓她懷了他的孩子,于是他的父親把他送往美國?!薄蹲冃斡洝分械膬鹤右蚋赣H破產而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緊張繁忙而枯燥的旅行推銷員的工作累得他身心疲憊,所以他想以變形的方式從兒子所必須承擔的苦差事中得到解脫,結果也遭到了嚴懲?!杜袥Q》中的兒子自以為事業(yè)有成,不甘心總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下,想獨立接管父親的生意,讓父親徹底告老退休,想通過結婚獲得自由,結果被父親認定“說到骨子里,你是個殘忍的人”,并受到了父親匪夷所思的判決:“我判你投河自盡!”在這三部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兇狠而強大的父親,我們更會體會到兒子們的一種難以自拔的“懼父”。這種恐懼讓他們不得不遵從父親的命令,于是卡爾·羅曼斯只身去了美國,格里高爾背負著父親所扔蘋果所負的重傷凄慘而死,格奧爾格順從地執(zhí)行了父親對他的判決,奔向河邊跳了下去。
這種噩夢般的不可思議的情節(jié),無疑表現了兒子們對父權的極度恐懼、怯懦、順從、無力自辯更無力反抗的負疚心理。這種懼父是長期處于弱者狀態(tài)所形成的變態(tài)心理。從卡夫卡的日記和《致父親的信》來看的,小說主人公的懼父心理其實是作家自己懼父心理的寫照。卡夫卡的父親身高體壯,脖粗如牛,食欲旺盛,聲音洪亮,氣勢嚇人,自滿自足,而他自己羸弱膽怯,遲疑不決,惴惴不安。在他父親那“可怕的嘶啞與深沉的、怒不可遏和鄙夷不屑的語調”面前,兒子總是瑟瑟發(fā)抖。父親常常“威脅說:‘不許回嘴!同時高高地舉起手來”。兒子只能順從地高高舉起手來??ǚ蚩◤男【透杏X父親要審判他,成人后依然十分畏懼。在他記憶中他清楚地記得幼年時的一件事:一天夜里,不能入睡的他嗚嗚咽咽吵著要喝水,父親聲色俱厲要他別再囔了,幾番呵斥未能奏效,便一把將卡夫卡從床上揪起來,推到陽臺上,關上房門讓他一個人穿著睡衣在那里站了很久。這件事給卡夫卡留下的創(chuàng)傷是難以愈合的。他在日記中寫到:
“幾年以后我想起這件事還心有余悸,害怕我父親這個巨人幾乎無緣無故地來終審我,夜里把我從床上揪起來,推到陽臺上,我對他來說就成了這樣一個沒用的東西?!?/p>
對于卡夫卡來說,這樣的父親太堅強有力,而他自己又太虛弱,完全消受不起父親的淫威。面對父親,他無法不感到畏懼。
由此,我們知道父親在卡夫卡內心是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陰影的,他使得卡夫卡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嚴重的精神壓抑。而他的作品幾乎成了這一壓抑的精神自傳,除了前面談到的早期作品《司爐》《變形記》《判決》之外,他的長篇小說《審判》和《城堡》也不同程度地表現了“懼父”。此時,作品主人公已經走出家庭,踏入社會,但是他們卻仍舊未逃離對父親的恐懼。只是這時的主人公所面對的“父親”不再是具體的人,而是被虛化為無形的社會力量,其中的主人公則全是強權壓迫下的弱小人物,他們無一不生活在恐懼之中。如《審判》中的主人公約瑟夫·k突然收到通知說他將遭到逮捕,但他到底犯了什么罪,誰要審判他,全都莫名其妙。k明知道自己清白無辜,卻又無從申訴,甚至連法官都見不上一面,走投無路,最后像狗一樣地死去?!冻潜ぁ分械闹魅斯玨被聘為城堡的土地測量員,但面對城堡他卻無法接近,更無法溝通,只是感覺到來自城堡的壓抑。對于主人公而言,此時的法庭和城堡盡管不再是具體的人,但他仍行使著指責人、判決人、懲罰人和毀滅人的職責,他在主人公心目中的地位,如同父親形象在格奧爾格等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樣的,依然是高大、威嚴的、專橫和神秘莫測的,兒子與臣民同他對話的任何可能性都不存在,留下的只是根深蒂固的恐懼。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五中學 338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