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暉云+馬建成
近年來我國有關馬鹿的研究已相當深入,不僅僅涉及到宏觀方面,還包括微觀方面的探求,國內對馬鹿宏觀生物學研究開展較多,涉及到馬鹿生物學特性、種群數量及影響馬鹿種群數量和分布的生態(tài)因子、集群行為、生境選擇與食性研究等。但有關甘肅馬鹿的生境評價研究尚未有報導。本文以甘肅馬鹿棲息地為研究對象,對甘肅省寺大隆林場馬鹿生境評價進行評價研究,旨在為林場制定合理的保護策略和資源管理方案等提供參考,同時,對于探討物種瀕危機制、預測棲息地負載量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區(qū)概況
寺大隆林場位于祁連山北麓,黑河上游張掖市肅南境內,地理位置介于38°13′5″~38°42′49″N,99°30′50″~100°11′12″E之間,海拔區(qū)間為2000~5000m。研究區(qū)總面積為1755km2,屬于高寒半干旱氣候,年平均氣溫為0.5℃,年降水量435mm,年蒸發(fā)量1075mm,相對濕度為57%。地形屬祁連山高、中山地,由一系列平行山嶺和山間盆地組成,最高海拔5230m,最低2350m,水系均屬黑河內陸水系,主要河流有黑河、寺大隆河、薩拉蓋河,依據植被組成可劃分為:
山地草甸草原,面積137.06㎞2,海拔2400~3200m,主要植物有甘青針茅、紫花針茅、克氏針茅、早熟禾、苔草、蒿草等;
郁閉針葉林,面積43.02㎞2,海拔2600~3300m,喬木層建群種主要是青海云杉,還有少量祁連山圓柏,灌木層以箭葉錦雞兒、金露梅、吉拉柳、高山繡線菊占優(yōu)勢,還常見有忍冬、甘肅小蘗、冰川茶藨子等,地被物主要由蘚類、早熟禾、珠芽蓼、苔草、唐松草、蒿草等組成;
稀疏針葉林,面積2.7㎞2,海拔2600~3400m,植物種類和郁閉針葉林大致相同;
高山灌木林,面積27.92㎞2,海拔3400~3800m,建群種有箭葉錦雞兒、高山繡線菊、金露梅、吉拉柳、銀露梅、甘青錦雞兒、甘肅小蘗,地被物有珠芽蓼、高山龍膽、苔草、蒿草及蘚類等;
高山草甸帶,海拔3600~4000m,主要有蒿草、高山龍膽、苔草和禾本科雜草;
高山寒漠和永久積雪帶,海拔4000m以上。
2 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
野生馬鹿痕跡點和林場邊界等基礎地理數據來源寺大隆林場,遙感TM影像和高程數據來源于中國國際科學數據平臺,數據精度為30m。結合林業(yè)資源二調數據,運用監(jiān)督分類獲得研究區(qū)范圍內植被數據。
2.2 評價指標的建立
甘肅馬鹿雖是大型食草動物,但在野外很難發(fā)現其實體。甘肅馬鹿喜愛稀疏針葉林,隨機選用郁閉針葉林和灌木林,偶然選用草甸草原,主要活動于中上坡位海拔2800~3400m之間的地帶。馬鹿喜好低海拔地區(qū);隨著坡度(0~36°)增大馬鹿生境適宜度不斷降低。根據前人的研究資料,并結合研究地區(qū)一馬鹿受人為干擾的現狀, 選取植被、海拔、坡度、距水源距離,和公路、據居民點距離、工礦點距離等7個因子對寺大隆林場內馬鹿的生境適宜性進行評估,對各生態(tài)因子分別建立了最適宜、較適宜和不適宜等3個質量等級(表1)。
2.3 景觀連接度評價模型的建立
參考臥龍自然保護區(qū)和大相嶺北坡等地的研究,建立如下模型對寺大隆林場馬鹿生境進行評價:進行景觀連接度評價時,采用了模糊賦值求積的方法進行馬鹿冬季生境的評價,評價模型表達式如下:
式中Sj為不同單元對馬鹿總的景觀連接度水平,植被、海拔、坡度、距水源距離,和公路、據居民點距離、工礦點距離等7個景觀影響因子,ui 為不同影響因子根據對馬鹿的影響程度,進行的重要性賦值。
3 結果與分析
在寺大隆林場,馬鹿不適宜生境面積為915.0 km2,較適宜生境面積為403.4km2,適宜區(qū)面積434.2km2,分別占保護區(qū)總面積的52.2%和23.0%,24.8% 。在林場東南部,適宜區(qū)和較適宜區(qū)分布較分散,在北部,適宜區(qū)和較適宜區(qū)分布較集中。不適宜生境主要分布在保護區(qū)海拔較高區(qū)域( 如林場南部和西南部邊緣等) 以及低海拔人為活動影響較大處。
從功能區(qū)分布來看,實驗區(qū)分布有229.5km?較適宜和適宜生境,約占保護區(qū)總面積的13.1%,緩沖區(qū)分布有259.5km較適宜和適宜生境,約占保護區(qū)總面積的14.4%,核心區(qū)分布有305.5km?較適宜和適宜生境,約占保護區(qū)總面積的17.4%,外圍保護地帶分布的適宜和較適宜生境較少,約50.0km?,占保護區(qū)總面積的2.9%。
總體來看,林場47.8%的區(qū)域適合馬鹿生存,其中實驗區(qū)47.2%的區(qū)域適宜馬鹿生存,緩沖區(qū)50.7%的區(qū)域適合馬鹿生存,核心區(qū)的57.3%適合馬鹿生存,外圍保護地帶21.2%的區(qū)域適合馬鹿生存。
4 討論
我們的研究發(fā)現林場內馬鹿適宜和較適宜生境分布較廣泛,適宜生境面積較大,約占林場面積的一半左右,然而,馬鹿適宜生境在林場內分布存在明顯的南北差異,南方破碎化嚴重,分布較分散,相比較而言,北方適宜和較適宜生境成片分布,連貫性較好,在以后的保護管理中,應優(yōu)先對林場北部的適宜性保護,同時要強化南部區(qū)域生境的連貫性,如生態(tài)恢復等。
通過將保護區(qū)功能區(qū)與馬鹿生境疊加發(fā)現,馬鹿適宜生境的分布在各功能區(qū)中并沒有明顯區(qū)別,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寺大隆林場范圍內干擾并不嚴重,另一個方面可能是由于馬鹿活動能力強,覓食活動空間大所致。
(作者單位:734000甘肅省張掖市寺大隆林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