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平
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是我萬寧市推廣機械化育插秧全程化技術的項目。水稻是我市主要的糧食作物。全市水田面積有18.3萬畝,可機插面積約17.8萬畝,農業(yè)機械總動力39.2萬千瓦,其中:大中小型農業(yè)耕作機械1295臺,新增大中型水稻插秧機24臺,硬育秧盤3萬多個。我市有12個鎮(zhèn),1個管委會,5個國營農場,農業(yè)人口49萬人,主要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水稻種植大多數僅靠年老體弱者耕作。為解決目前現(xiàn)狀和改變傳統(tǒng)落后耕作方式,只有加快推動水稻產業(yè)提升,加快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步伐,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發(fā)展,才能穩(wěn)定水稻高產、穩(wěn)產、增收、高效、節(jié)本的一項農機科技興農措施,改變長期落后的面向黃土背向天的耕作現(xiàn)狀。為達到提高農業(yè)高效增產增收為目的。因此,只有以機械化插秧替代人工傳統(tǒng)插秧而推廣示范并普及應用,更好地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致使農民致富,為“三農”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發(fā)揮農業(yè)機械化的重要作用。
一、推廣機械化育插秧與人工傳統(tǒng)手育插秧的可比性
1.人工傳統(tǒng)手育插秧是一項低效低產且又耗時,工序繁雜,成本高,風險大,管理難的落后耕作方式。人工手育插秧每畝用種子2公斤(常規(guī)種子),種子浸泡約15小時左右,取出堆成堆用塑料布蓋實約24小時發(fā)芽后,及時整理田塊及時播種,播種時要保持田塊地表有少量的泥漿,有助秧苗的生長,在管理時要掌握好施肥、灌溉,預防病蟲害等,排灌要適當,水份不宜多也不宜少。秧苗生長時間不宜過長,苗桿不宜過高,過長過高會影響秧苗生長和插后倒伏,掛稻谷時不抗風。在田塊育秧一般都多下種子,種子播在田塊中易受自然災害而損失(如:老鼠、氣溫較低、大暴雨等),若管理不當,往往會出現(xiàn)爛種死種,秧苗也易有枯黃不壯或惡苗病等,常會出現(xiàn)短缺秧苗等,人工插秧一般都以單株為主,這樣會影響產量,導致成本高的主要原因之一?,F(xiàn)按實際成本價計算,人工手插秧每人每天勞務費180元(平均每人每天插0.8畝),每畝種子成本80元(常規(guī)種子,以40元/公斤計算),用化肥、農藥、人工費計90元。因此,人工育插秧每畝成本350元。
2.建設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是解決水稻機械化插秧和農戶育秧難的瓶頸問題,為促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和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目前由市政府出資150萬元扶持農機合作社擬在后安鎮(zhèn)曙光洋建設一座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為保障,負責提供5000畝以上的大田供秧能力,帶動我市水稻生產機械化插秧推廣應用10000畝以上(富來威2ZC-6DK水稻插秧機每人每天可插25畝不等,是人工手插的31倍),全程機械化技術育的秧苗健壯、均勻、整齊、易插好管理。從浸泡種子、消毒、脫芒、催芽處理后,符合機械播種達到農藝農機的技術要求,按程序按量準確均勻將催芽好的種子播撒到秧盤中,從浸泡種子到秧苗適齡出棚,一般早造在13-15天,晚造18-20天就可栽插,這樣有利于秧苗的生長期,栽插前要將水田耕翻達到18-20厘米,栽插時要攪漿深度在15厘米左右,地表平整均勻一致,高低差在3厘米下。栽插后秧苗長勢良好,而且又能達到省種、省工、增產、節(jié)本的效果。建設育秧工廠是用輕鋼板房結構建造育秧廠房1000平方米,育秧場地10000平方米,配置噴(滴)灌設備,用于流水線播種后綠化育秧。主要設備是:全自動播種機(含進盤、填土、消毒、播種、蓋土、積盤),雙向大斗,三條斜面輸送機、碎土機、平面輸送機、叉車、農用動秧車,育秧硬盤等。用硬盤育秧(28×58厘米)每秧盤下的種子3兩(常規(guī)種子,按40元/公斤計算),每畝用秧苗量為17個硬盤,約2.6公斤,計104元,用化肥、農藥、人工費計54元,機插水稻每畝收費100元,每畝增產50公斤以上,按市場收購價計90元。因此,機械化育插秧每畝成本258元,機械化育插秧,農民每畝可增收90元,節(jié)本92元,共182元。
二、推廣機械化育插秧的必要性與保障措施
推廣機械化插秧,經反復試驗對比與探索。一是機械化育插秧是唯一解放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創(chuàng)造更多的經濟效益,是一項多利且增產增效節(jié)本的農機科技興農技術。二是機械化插秧已初步形成農民從了解到接受的全過程,有計劃聘請專業(yè)技術人員現(xiàn)場指導培訓,給農民傳授機械化育插秧技術。三是加大“雙補”購置補貼插秧機械設備,以政府+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為發(fā)展模式,加大扶持現(xiàn)有種糧大戶、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社在原基礎上作為推廣機械化插秧為龍頭,以點帶面,全面普及應用。四是以市場化經營運作,技術人員參與的機制,實行統(tǒng)一耕地平地,統(tǒng)一水稻秧苗供應(由農戶預約),統(tǒng)一栽插或自插,統(tǒng)一管理的全程社會化服務。建設水稻工廠化育秧是利用現(xiàn)代化農業(yè)裝備進行集約化育秧的生產方式,集機電化、標準化、自控化為一體的水稻產業(yè)行動。五是完善育秧工廠負責供秧管理,逐步普及到人到戶到村,簽訂機械化育插秧訂單,實行整地、育秧、插秧、收獲為一體的服務模式,為提升我市水稻生產水平,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市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發(fā)展比較緩慢,雖然已初步形成小規(guī)模,但比我省瓊海、三亞等市乃至全國各地省份平均水平要低許多。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農民缺乏機插和育秧技術,需要加大培訓力度;二是機械插秧機及育秧設備單戶自購成本高,應鼓勵多戶合一購買,并以“雙補”為契機引導農民購置步式小型插秧機為主;三是田塊小、分散而制約了推廣應用普及。
推廣機械化育插秧已成熟,是勢在必行的一項農機科技興農的重要措施,但也仍然存在一些實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驗證探索,尋找有效可行的對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