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躍剛
摘 要:我國是一個人口數(shù)量十分龐大,人均土地占有率偏低的國家,且受西部高原沙漠地性的存在和氣候的制約,使得可使用的耕地面積更加缺少。雖然在“三農”等國家惠農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糧食生產總量常年保持著世界第一,但糧食生產在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小麥作為我國北方種植比重最大的農作物,其種植技術的優(yōu)化對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以及增加國家糧食產量、減少我國糧食進口比重,都能夠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小麥;施肥技術;病蟲害防治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北方飲食文化中,面食占據(jù)著很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人口的持續(xù)增長,市場對于面的原材料——小麥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長,對提高小麥產量的迫切需求也就隨之而來。本文通過對小麥的種植技術進行歸納總結,力求能夠在大家的小麥種植過程中提供一些幫助。
一、小麥的種植條件
1.種植小麥的自然條件需求
不同于一些生命力較強的農作物,小麥對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相對要求較多。首先,小麥的耕地需要選擇在地質肥沃、地勢平坦的平原地帶以保證產量。其次,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qū)的溫帶季風型氣候是最適宜小麥生長的區(qū)域,充足的光照、適中的降水量以及適宜的晝夜溫差都是小麥最適合的生長條件。最后,土壤的厚度與結構也需要保證,好的土壤厚度與土壤結構有利于儲水保肥,能有效提高小麥的產量。另外,小麥的種植區(qū)域最好選擇在“兩年三熟制”地區(qū),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小麥充足的生長周期,也能盡可能的提升糧食產量。
2.小麥的選種要求
小麥的品種選擇是決定最終糧食產量的關鍵,其中小麥品種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是否與當?shù)赝临|土壤、氣候條件、濕度以及季節(jié)變化等因素相匹配,也將直接決定著小麥的小麥的品質與產量。小麥的品種選擇以多抗性、適應性強、產量高的品種為優(yōu),但仍需結合當?shù)鼐C合條件進行考慮。在選種之后,也要對種子進行晾曬和包衣、拌種處理,這樣可以起到提升小麥的發(fā)芽率和防治病蟲害的發(fā)生的作用。
二、種植前的準備工作
1.播種期與播種量的選擇
在小麥播種之前,對播種期的選擇尤為重要,播種過早會造成小麥吸收養(yǎng)分時間過早,造成小麥苗的徒長,形成產量下降的后果;而如果播種過晚則小麥的生長周期不足,同樣會導致減產。播種期因當?shù)貧夂驐l件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大致上來講,半冬型小麥應把播種時間控制在10月5日到10月25日之間。弱春型小麥則可在10月20日后進行播種。
播種量的選擇也需要在播種前進行確定。根據(jù)不同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環(huán)境測試出合理的播種量,才可以避免土壤肥力浪費、透氣性差、透光不良等現(xiàn)象的產生。所以科學的安排好播種的時間和播種量,才可以保證糧食的產量。
2.播種前的整地施肥
與其它農作物一樣,要提高產量,就不能忽略播種前的整地與施肥工作。通過機器對土壤進行平整,將土地變得松軟、均勻、整齊才可以讓土壤深度得到保障,能夠更好的增強土地的儲水功能。再通過施基肥來補充土地的養(yǎng)分,保持土壤的通透性。這樣才能讓小麥的產量得到最大的提升,從而獲得更高的經(jīng)濟效益。
三、播種及生長期應注意的問題
1.耕作方式的優(yōu)化
耕作方式的優(yōu)劣可以決定糧食的產量,播種時播種深度最好控制在3cm-5cm左右,具體的播種深度同樣視地形與土壤而異,太深會導致小麥斷根影響存活率,太淺也會因吸水量不足而使麥苗缺少水分,抑制小麥生長。播種時可以配合施肥來促進小麥種子的營養(yǎng)吸收,使其快速生長、提高收益。此外,小麥的種植過程中多采用輪作的種植方式,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因長期種植小麥所導致的養(yǎng)分消失、合理的保護耕地,更可以提高糧食產量、保持小麥的高產。同一塊土地的種植次數(shù)需控制在三次以下,連續(xù)種植后就要對農作物進行更換,以保持土地養(yǎng)分的充沛。
2.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在小麥生長期間,病蟲害的防治尤為關鍵。小麥的常見病癥一般為紋枯病、銹病和白粉病等,蟲害有吸漿蟲、紅蜘蛛、蚜蟲等。這些病癥的病發(fā)期均有不同,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除了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拌種、包衣進行統(tǒng)一防治外,也可通過使用藥效持久、效果良好的殺菌除蟲藥物進行分別防治。
另外,小麥的返青期、拔節(jié)期、抽穗期、孕穗期間是紋枯病和吸漿蟲的高發(fā)期,而銹病、白粉病、蚜蟲會經(jīng)常在小麥的抽穗期、灌漿期、成熟期出現(xiàn)。紅蜘蛛則是從小麥返青期至成熟期都有可能出現(xiàn)的蟲害。結合不同的發(fā)病時期與病蟲害本身的特征進行綜合判斷,就能夠確定并采取科學的手段,通過藥物噴灑、葉面肥等不同的方式進行配合治療,驅除病蟲害,保證糧食的產量。
3.合理的田間施肥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需要的養(yǎng)分多種多樣,因土壤的不同,會導致一部分營養(yǎng)不足或缺少,所以需要通過追肥的方式進行補充,保證小麥的養(yǎng)分吸收充足。其中對氮元素、磷元素、鉀元素的需求量最大,其他元素的需求相對較小。土壤中氮磷鉀的含量較為有限,因此市面上的化肥以氮肥、磷肥、碳銨或氮磷鉀混合肥為主。我們可以在小麥不同的生長時期使用不同的肥料為小麥補充養(yǎng)分,如在整地時施基肥增加土壤養(yǎng)分;在播種時施肥促進小麥生長;冬季應施冬肥保證小麥生長,在小麥生長后期施孕穗肥促進小麥生長和結果。此外還有增加穗數(shù)的返青肥、補充微量元素的拔節(jié)肥等等。使用時要盡量看清說明或詢問專家避免使用錯誤。
四、結語
作為一種需求量大且廣受人民喜愛的農作物,小麥的產量提高不僅需要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更需要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把理論實踐相結合,在一次次的實驗種植過程中積極引進先進的科學方法與理念。不僅要實現(xiàn)小麥產量的增長,也要在小麥的質量和品種上進行不斷優(yōu)化,將探索得到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實際生產中來,最終收獲高產、優(yōu)質的小麥,提高農民收入,也為國家農業(yè)生產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葉華江.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研究[J].北京農業(yè),2014,(06):9.
[2]秦宗昌.小麥種植過程中施肥技術研究[J].北京農業(yè),2014,(24):1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