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輝志
過去,一個大型的公辦老年人療養(yǎng)院曾聘請我為定期上門訪問的醫(yī)護人員。我的工作是為其中的慢性病患者追蹤治療,主要的患者是患憂郁癥的老年人。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喝水很少,因而處于慢性失水狀態(tài)。據(jù)此,我建議院方指定發(fā)水員,每隔一個半小時,輪流給患者發(fā)放一次飲水。
兩個星期后,患者的情況即見改善。首先是精神狀態(tài)的改進,不再死氣沉沉,反應較前活潑,最明顯而普遍的好轉有便秘、睡眠、食欲及脾氣等。長期的改善包括對定期訪問的內科醫(yī)生訴述身體問題的減少,轉診也少些。家屬也注意到這種改進,以為醫(yī)生開了什么新藥,其實,我們給的不過是普通的飲用水。
老年人喝水量,因情況有所不同
人體的細胞生活在含水充分的環(huán)境中,一刻也離不開水。如果體內環(huán)境缺水,細胞即感不自在。這種情況綜合起來,身體就會發(fā)動某種機制,向司掌水平衡的腦中樞報告“我們需要水”。這個中樞就會動員有關的結構和器官,以“我感到口渴”為緣由,使自己喝水。
因為年紀大,老年人對內對外的感應較以往遲鈍。所以,身體缺水時并不感到口渴,也就注意不到身體發(fā)出的缺水警告。生活當中總是提醒老年人要多喝水,但很少有人告訴老人,要喝多少才夠。
據(jù)一般教科書的提法,體重65公斤的正常人一天大約需水2000毫升??墒?,老年人常?;加心撤N慢性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和肺功能不全,同時老年人常常服用各種藥物,對飲水量的要求不盡相同。所以,對“多喝水”的要求如何做得恰當,可能不易掌握。
午餐前小便顏色最重要
假定你沒有什么病痛或不適,由自己掌握喝水的量和種類,像喝茶還是咖啡都由自己而定。建議起床后第一次小便時,觀察其顏色。例如,很深的黃色就很正常。以后,其他不作任何改變,只在小便后對尿的顏色加以注意。
可能會看到,尿的顏色不再那么黃,而是越來越淡,或者還是那么黃。這也是正常的。不過,對午餐前上午最后一次小便的顏色,要特別留意。肉眼看來,它應當是無色的。如果這時仍帶黃色,可能表示起床后以至整個上午喝的水太少。如果是無色的,那就說明,上午的水喝得夠。如果這最后一次小便還是黃的,第二天上午要再多喝一點水,直到變成無色。這樣就知道,一個上午該喝多少水。
夜間失水分,早晨應該補
經(jīng)過晚上幾個小時的睡眠,身體會處于失水的狀態(tài)。原因是呼吸時會呼出由肺部導出的熱空氣,其中帶有不少的水分。睡眠中人們會出汗,尤其天熱時更加明顯,這樣使水分流失。睡眠中,體內食物的消化活動也會消耗大量水分。
早晨醒來時,即使不覺得口渴,也最好喝一杯水,不管是溫水、冷水、咖啡或茶。不過,考慮到水里面所含的內容,喝水的量不要超過個人所能容忍的限度。
尿流黃色,可判斷生病
喝水能使每個細胞和器官滿足對水的要求,并且使其排出,保持動態(tài)的平衡。因此,水喝得多,尿中的水分也會增多。觀察尿的顏色主要是為了對其中的水含量有一個估計。尿中含有體內排出的各種廢物,使尿在肉眼下呈黃色。喝水后會使尿中的廢料沖淡,黃色就會減輕。但是不論喝多少水,尿總會呈現(xiàn)一點清淡的黃色。
可是,尿流的情況和留存在尿罐中的尿不同。那一點淡黃色,在自然光下,卻是無色的。若是早晨和上午喝上3杯水,大概相當于1000毫升,尿的顏色在午餐前即轉成無色。
正確掌握飲水量有幾個細節(jié)需要注意:不能用留在容器內的尿作為觀察的對象,因為不論喝多少水,它總會帶一點淡淡的黃色;觀察的光線應當來自自然光,不能靠燈光,因為燈光通常呈現(xiàn)淺黃色。在這種光線的背襯下,淺黃色的尿流看起來會是無色。
如果不論什么時候,不論喝多少水以后,尿流總是呈現(xiàn)固定不變的黃色,那么應盡快咨詢醫(yī)生,尋找尿恒定發(fā)黃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