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平
蔣介石報恩有講究
◎方 平
熟悉中國近代史人的都知道,蔣介石絕非知恩圖報的人。即便是有恩于他的人,只要損害了他的利益,他也要睚眥必報。
步入政壇伊始,蔣介石一文不名,革命黨元老張靜江看他能文能武,頗有政治前途,與他結(jié)拜為兄弟。張家是名門望族,張靜江出手闊綽,對蔣介石不吝錢財,著實使生活窘迫中的蔣介石感激涕零。蔣介石發(fā)達后,看到張靜江仗著對自己有恩,倚老賣老,心中極為不爽。
1930年11月,蔣介石免去張靜江浙江省主席一職,事前讓秘書長做他的工作,希望張靜江“主動”辭職。不料張靜江不但沒有主動請辭,還當眾大罵蔣介石忘恩負義。蔣介石以牙還牙,和張靜江對罵。好在蔣介石沒有做絕,只是通過罵他找找面子罷了。
但若說蔣介石一點不念舊情,也不盡然,只不過他在“恩情”二字上,有著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1913年,“二次革命”討袁失敗,追隨孫中山的蔣介石也因此受到通緝。為了逃過袁世凱及其爪牙追捕,蔣介石不敢公開露面,東躲西藏,以至于生活拮據(jù)。迫于生計,蔣介石決定偷偷回鄉(xiāng)請財神(舊時浙江奉化一帶將綁票稱為請財神),以解燃眉之急。綁架對象很快鎖定在一個叫夏全木的浙江富豪身上。夏全木被綁架后,蔣介石以籌措革命經(jīng)費為借口,向他求借一萬兩銀子,夏全木雖不情愿,但為了盡早擺脫危險,不敢拒絕,捎信讓家人湊足了一萬兩銀子,交到蔣介石手里后,夏全木這才安全回家。
后來,夏全木的兒子夏定峰在黃埔軍校畢業(yè),蔣介石出于感激之情,把夏定峰招錄為侍從官,授予少校軍銜,隨后又將他晉升為上校。在同班同學中,夏定峰算是升遷較快的,這無疑是沾了老爸“有恩”于蔣介石的光。
蔣介石另有一次報恩也不得不提。1916年蔣介石到大上海闖蕩,由于沒有穩(wěn)定收入,加之揮霍無度,度日困難,便向同鄉(xiāng)—浙江奉化籍人何紹庭、何紹裕兄弟借錢。何氏兄弟看在同鄉(xiāng)關系上,幾次借錢給他,但蔣介石花錢如流水,何氏兄弟慢慢疏遠了他。因此蔣介石懷恨在心,找來結(jié)拜兄弟的兒子竺鳴濤,讓他綁架何母,然后讓何氏兄弟拿五萬塊錢贖人,如若過期不贖,就將何母撕票。何氏兄弟找蔣介石理論,并譏諷他做事有失光明磊落,聲言不把母親放回,就和他對簿公堂。蔣介石擔心事情敗露,損害自己的名譽,為了不留把柄,最后支使竺鳴濤將何母殺害。
經(jīng)過這件事,蔣介石和竺鳴濤關系愈加密切,后來蔣介石榮升黃埔軍校校長,也沒有忘記竺鳴濤那點“恩情”。他親自把竺鳴濤招到黃埔軍校,竺鳴濤因為這層關系步入仕途之后一帆風順,最后竟官至國民黨第32集團軍副司令員長官,領中將軍銜。
可見,蔣介石的報恩是有前提的,既要對方聽命擺布,還不至于尾大不掉,對自己構(gòu)成威脅。否則,即便對自己恩深似海,情大于天,也不為所動,乃至打入另冊。
編 輯 / 夕 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