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 宏
道光反腐坑百姓
◎ 姚 宏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戶部庫銀失竊案浮出水面。原來是幾個庫丁分贓不均,彼此攻訐,導(dǎo)致案發(fā)。
案件事關(guān)自己的腰包,道光自然雷厲風行查辦。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銀庫賬面為1218萬兩,實際存銀僅293萬兩,其余925萬兩“白銀”皆是白布裹著的木頭。道光欲哭無淚,相當郁悶。
有腐必反,有貪必肅,這是個原則問題;怎么反腐,怎么肅貪,是個技術(shù)問題。有大臣提議,追責到個人,還錢保平安,才是反腐之道。道光靜下心一算計,覺得言之有理。腐敗最大的危害是什么?說穿了,就是愛新覺羅家的銀子變成張三家的。
反腐事關(guān)社稷江山,說干就得干。很快,道光下旨,從嘉慶五年(1800年)起至道光二十三年,凡在戶部任過官的每月賠銀1200兩,已故者由其子孫減半追賠。
皇帝的錢丟了,誰該負主要責任?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責無旁貸,背起了最大的黑鍋。按照賠銀實施辦法一算,穆彰阿得賠銀11萬兩,是賠銀子最多的官員??伤稽c兒也不著急—只要首席軍機大臣這頂烏紗帽還在,就能在家坐等收錢,銀子想要多少有多少。
領(lǐng)導(dǎo)有難之日,正是考察干部之時。哪些干部該上,哪些干部該下,銀兩上面見分曉。不出兩日,穆彰阿的故吏門生就將11萬兩銀子送齊了。銀子到手了,穆彰阿卻按銀不動,而是繼續(xù)哭窮。一來,顯得自己為官清廉,一貧如洗;二來,還有銀子繼續(xù)入賬。如此一哭一拖,直到道光二十四年,穆彰阿的腰包快撐破了,才交了賠銀。
替穆彰阿出銀子的人,錢從何來?無非兩條途徑:一是掏自己腰包;二是掏別人錢袋。他們肯定不會選擇第一條啊,于是,上級掏下級,一級一級往下掏,一直掏到最基層。下面沒有芝麻官可掏了,怎么辦?還有百姓。
不過,掏百姓腰包和掏下級腰包有點不一樣。下級官員覺悟高,只需一個眼神,一句提醒,就會乖乖送上銀兩;百姓覺悟低,掏他們的腰包,要講究策略和藝術(shù)。
一是開源,販茶的要收“茶規(guī)”,上香的要收“香規(guī)”,鴉片販子要收“土規(guī)”,鬧事械斗的要收“斗費”,立個名目,就可收錢;二是節(jié)流,百姓集資建學堂的錢可以挪用,百姓募捐修大壩的錢可以貪污。
當然,開源收來的銀子,節(jié)流擠下的金錢,總得留點辛苦費、茶水錢。交夠上級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雁過不拔毛,都對不起自己這雙手。
轟轟烈烈一場反腐,道光的損失挽回了,官員的腰包豐滿了,唯獨百姓的血汗錢不見了。套用元代張養(yǎng)浩一句散曲:“搞腐敗,百姓遭殃;反腐敗,百姓遭殃?!?/p>
編 輯 / 子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