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柏松
摘要: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是一項隨教學活動發(fā)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fā)思維和調節(jié)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lián)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然而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對于小學語文教學又有特殊要求。本文從傳統(tǒng)課堂提問呈現(xiàn)的問題和課改下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視角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提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0-0081-02
1.傳統(tǒng)課堂提問呈現(xiàn)的問題
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時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其作用也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主要表現(xiàn)在:(一)提問空洞浮泛,使學生不知失措。問題抽象空洞,使學生不知失措,導致提問的冷場,沒有達到提問的目的。(二)提問趨于形式,使學生厭倦抗拒。形式主義是教學大忌。為了表現(xiàn)其改革精神,把課堂搞得分外熱鬧,但不求實效,這樣的課堂提問,只能使學生產生厭倦甚至抗拒,因為它無助于認識的深化。(三)提問停留在表面,不求深入。這樣的問題學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來。一問一答,看似體現(xiàn)了提問教學法,其實這樣的發(fā)問根本沒有必要,反而會養(yǎng)成學生不探究問題實質,淺嘗輒止,長此以往,就會出現(xiàn)思維狹隘。(四)提問單調,引不起學生的思維興趣。這些提問過于單調直露,不給學生以思考的余地,按部就班地拋出一個個知識點,激不起學生思考的興趣,容易使學生思維僵化。(五)限制學生的逆向思維,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自己的思路,要么一聲斷喝,要么置之不理,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打擊。(六)提問思考時間過短,學生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思考,教師就讓學生回答。
2.課改下語文課堂提問的新視角
2.1 精心設計,注重實效。蘇聯(lián)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準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么就要求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fā)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zhàn)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jù)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xiàn)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作者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準確地把握雨來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xiàn)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準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2.2 面向全體,把握好度。課堂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知水平和想象能力?!秾W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jù)新課標,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激發(fā)學生去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考問題的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后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2.3 注重情感,陶冶情操。提問既要落實知識點,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情感性,從而實現(xiàn)情趣教學。情趣教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在教學內容上不單一,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tài)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于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學生喜歡的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興趣。對于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2.4 提問多元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課堂提問應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效的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
首先提問的閱讀空間要大--激發(fā)自主閱讀,注重整體謀篇。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jié),三段內容寫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師抓住語文對話,設計了下面三種不同的問題:教師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問了什么?怎么問?鯉魚又是怎么說的,說了什么?(第二、三次對話問題相仿,略)。教師B:同學們,現(xiàn)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師C:仔細閱讀三次對話,思考:小蝌蚪見到鯉魚、烏龜、青蛙時它們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覺得這是一群怎么樣的小蝌蚪?第一種問題的設計共有4個小問題。前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2句中,后兩個問題指向的閱讀范圍都在第3句中。我們暫且不論這些問題的思考價值,就引向的閱讀空間來說也實在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學生無須深入閱讀。第二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種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就更大了,它需要學生仔細閱讀全文,進行比較深入的思考與理解,才能得出結論。
其次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fā)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最后提問指向的答案空間要大--關注多元反應,鼓勵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個體閱讀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會有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空間也應該是大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一旦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會出現(xiàn)更新更好的答案。
2.5 公開、公正評價,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的效果則又優(yōu)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要做好教學評價,首先是要確定好評價的主體,評價的主體可以分為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和教師點評等方式,讓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fā)展。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當學生答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于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里,不滿意又在哪里?還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時還應該做到:①以表揚為主。②鼓勵求異。③幫助有困難的學生。④鼓勵學生積極評價。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于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yǎng)成勤于思考的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