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在北京大學2017年本科生的畢業(yè)典禮上,校長林建華通過分享兩個小故事寄語畢業(yè)生:“吃虧就是占便宜。”他希望,北大人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夠堅守價值判斷,守住底線。可就是這么淺顯易懂的道理,卻點醒了很多人。
時事鮮評
如此淺顯的濟世學和價值觀,于當下卻有反復強調和重申的必要。都說大學在培養(yǎng)“精致的利己主義”,誠如林建華所說,語言上的反駁是蒼白無力的,贏得信賴還要靠實際行動。必然承認的是,“利己主義”已然相對泛濫,并成為一種令人憂慮的價值傾向。于個人來說,為此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整個社會更是損失慘重。人與人之間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則會置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于不顧,精心算計、工于心計、圓滑世故,把利益作為唯一追求目標和價值導向,于是潛規(guī)則大行其道,非法手段廣有市場,道德標準的滑落、誠信體系的失靈和法治建設的延阻,都是其衍生的副產品。
“吃虧就是占便宜”是最淺顯的濟世學,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擁有健全的人格遠高于一切。倡導“吃虧是福”的價值理念,是人格塑造的必然要求和現(xiàn)實需要。這樣的價值判斷與底線堅守,于個人,于學校,于整個社會都至關重要。如此而論,林校長的“吃虧是?!钡漠厴I(yè)寄語,又何嘗不是直戳時弊的全民告誡?
(選自光明網)
“山寨圖書”的歪風該狠剎了
事件回放
最近,一本出版于2016年的書在網絡上火了——不是因為內容有多出眾、題材有多新穎,而是因為它竟然是本“假書”。這本書名為《人類簡史》,乍看之下很像那本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的暢銷書,實則出自不知是誰的“亞特伍德”之手。
時事鮮評
書海浩瀚,名字相仿有時難以避免,但它與“原版”相比,封面是“高仿”,英文副標題僅一詞之差,內容則為常見歷史材料的羅列,被網友鑒定為東拼西湊,甚至“有些段落和百度百科一字不差”。先別急著震怒,更奇葩的還在后面——其腰封的推薦語寫著“一部讓你大開眼界的奇作”;宣傳文案更是堪稱忽悠界的一座高峰:“新銳歷史學家亞特伍德驚世之作!讀者口碑推薦,火爆豆瓣,閱讀量超過10000000人次!讀一遍大開眼界,讀兩遍拍案叫絕……”
要臉不?
這種“假書”,我們沒少領教過。中學的時候,班里就流傳過一本《哈利·波特與大漏斗》,面對這么“清新脫俗”的書名,我們竟然沒覺得哪里不對;沉迷武俠的小伙伴讀過全庸、金康、金庸新等“大師”的作品;喜歡韓寒的同學看的很多“韓寒的書”,韓寒本人明確表示沒寫過……
有道是“撞衫不可怕,誰丑誰尷尬”,“假書”總有被揭開丑陋面目的一天,就像這本《人類簡史》被網友口誅筆伐,狼狽下架——但它們真的會尷尬嗎?這類“山寨圖書”就是以暢銷為目標,想方設法“沾親帶故”,以蹭熱點、跟風模仿為能事,以投機取巧、撿漏獲利為王道,哪有什么羞恥心?仍以這本書為例,據報道它在“成名”之前已賣出數(shù)萬本,從寫手、策劃、書號、印刷、發(fā)行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已經把錢捂進了腰包,策劃人還直言“自己所做的事情在法律范疇之內”,有何尷尬可言?
與此相對的,反而是讀者很尷尬,被騙錢還浪費時間、浪費感情;圖書市場很受傷,“假書”魚目}昆珠,劣幣驅逐良幣,不僅損害“原版”作者與出版商的利益,還使圖書市場烏煙瘴氣。所以,對于這類圖書要零容忍,絕不姑息。比如完善法規(guī),加強著作權法對書名和相關字體、封面版式等內容的保護;規(guī)范圖書宣傳,對言過其實的夸大宣傳明令禁止;改變勝訟難、賠償少的維權痛點,加大懲處力度……
當然,還有必要創(chuàng)新監(jiān)管。圖書浩如煙海,監(jiān)管是個難題,在這方面可以嘗試建立出版信用體系、黑名單制度等,讓以身犯險者一次違法,終身“出局”;還可以暢通舉報渠道,畢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像對這本《人類簡史》一樣,窮追猛打!
(選自《廣州日報》)
垃圾電影多未必都是“垃圾觀眾”惹的禍
事件回放
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上,向來有“小鋼炮”之稱的馮小剛火力全開。對觀眾吐槽垃圾電影太多的問題,馮導稱是垃圾觀眾的存在才形成了那么多垃圾電影,現(xiàn)狀就是“往往垃圾電影的票房還很好”!
時事鮮評
從手撕鬼子到隔山打牛,人們不忍卒讀其或毫無歷史背景或靠裝傻充愣的狗血劇情。然而這樣毫無觀賞價值、沒有正確思想傳播的“神劇”、垃圾電影卻往往票房不錯,確實是在某種程度上坐實了某些觀眾“垃圾”的品性。然而,“垃圾觀眾”真的能完全背得起“垃圾電影多”這個“鍋”嗎?
曾經一部《百鳥朝鳳》惹得制片人下跪才換來所謂的票房,然而卻有一些電影不需要任何噱頭就能讓人趨之若鶩。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對于電影水平高低優(yōu)劣,普通人只看出個大概,還需要專業(yè)影評人去鑒定。我們在此需要討論的只是為什么三歲小孩都能看出點兒門道的垃圾電影還能如此受追捧?觀眾、電影本身、影視資本的壟斷恐怕都難辭其咎。
都說眾口難調,有人喜歡交響樂,有人喜歡二人轉,不能以喜好來評判一個人的高雅或低俗。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某些粉絲砸錢捧高了劇情弱智、特效五毛的玄幻劇。還有新片上映前的各種造勢、吹捧也忽悠了觀眾。此外,院線的高度壟斷使得觀眾選擇范圍小,觀眾只好“矮子里面拔將軍”,被動地讓垃圾電影票房一片紅。所以,垃圾電影之所以多不都是“垃圾觀眾”惹的禍。
何為票房保障?其實無外乎才華橫溢的導演,演技精湛的演員,再加上豐富多彩的故事,三者共同努力才能成就更多優(yōu)秀的電影。當一部電影被定性為“垃圾”的時候,勢必有以上三者存在缺斤少兩的情況。其實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讓電影回歸電影,把好入口關,同時提供公平的舞臺,讓其百花爭艷的同時自然也會優(yōu)勝劣汰。也許屆時才能真的迎合“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國電影”的主題。
(選自中國青年網)
很多時候幫助別人就是“沒想什么”
事件回放
前段時間,在成都地鐵四號線上,有乘客拍下一個非常溫暖的畫面:一位坐著輪椅的乘客上車后,輪椅隨著列車的慣性不斷移動。一名小伙子伸出一只手拉住輪椅并用腳卡住輪子,穩(wěn)定住輪椅。在整個過程中,他沒有抬頭,一直盯著手機屏幕單手玩游戲,仿佛拉住輪椅的舉動,尋常輕微到不夠令他分心。
因為小伙子的幫助來得舉重若輕,接受善意的乘客并沒有感到壓力。當時的同列乘客說:“列車經過四五個站,小伙子一直保持著這個動作?!眱扇藳]有任何語言交流,但相互之間似乎有些特定的默契,“可以感到那位殘疾乘客很安心,因為最后他都睡著了?!?/p>
事后,有記者聯(lián)系到幫助殘疾乘客的小伙子吳松。他說自己當時覺得對方輪椅不太穩(wěn),“沒想什么就扶了一把”。
時事鮮評
潛意識的順手舉動,卻最打動人心。
在最本能的“沒想什么”中,助人的功利性目的已被完全消解。
當下,社會把“助人為樂”當作一種美德加以宣揚,我們做出助人的舉動希望得到他人的賞識,希望自己的舉動符合社會對于個人品性的期許,希望自己確實能從助人中得到快樂,這并沒有什么錯。為符合社會倫理對個人的期待,哪怕內心并不情愿而做出的微小善舉,也能增加人情間的良性互動。
但更令人尊敬的,是像吳松那樣,把助人回歸到最原始的人性本能,即惻隱之心。因為看到別人無法解決眼下困難而心懷不忍,而自己恰恰力所能及,能夠把他拉出暫時的困境,所以本能地施以善意,與美德無關,與謝謝無關,與利益無關。
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細節(jié),是新聞曝光后吳松的反應。同事拿著曝光新聞事件的報紙來找他,他一看,咦,這不就是我嗎?然后笑了笑,輕描淡寫。
一切就像睡前關燈那樣平常。
(選自“新京報評論”微信公眾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