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林
消化內科患者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的治療效果探討
●孫林林
目的:探究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在治療消化內科患者方面的優(yōu)勢。方法:以2016年04月-2017年04月內我院消化內科收診的96名患者為研究對象,將之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32人。給予A組患者中醫(yī)治療;B組患者西醫(yī)治療;C組患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比較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A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68.8%)與B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71.9%)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A、B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明顯低于C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93.8%)。A、C組比較B、C組比較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落實消化內科患者治療時,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能夠發(fā)揮出比單純的中醫(yī)治療或是西醫(yī)治療更好的效果,患者的治療有效性大幅度提升,因而應該在臨床治療方面對之進行推廣。
消化內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有效性
消化內科患者的疾病類型比較多樣,雖然致死率不高,但疾病影響因素多,復發(fā)性高、病程長、治愈難度較大[1]。為了探究中西醫(yī)結合方法在治療消化內科患者方面的優(yōu)勢,本文以我院消化內科收診的96名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現將實驗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以2016年04月-2017年04月內我院消化內科收診的96名患者為研究對象,包含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42例、消化性潰瘍患者32例、其他類型疾?。ㄎ秆住⑽赋鲅龋┗颊?2例。將之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32人。A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齡16.8-69.5歲,平均(49.6±6.5)歲,病程(0.3-32.0)年,平均(12.5±5.8)年;B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齡19.0-65.5歲,平均(52.6±4.9)歲,病程(0.5-27.5)年,平均(15.0±4.5)年;C組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齡14.5-64.5歲,平均(48.0±5.2)歲,病程(1.5-26.0)年,平均(16.2±5.3)年。96名患者中不存在精神類疾病和傳染類疾病患者,且在實驗之前均簽署了實驗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A組患者中醫(yī)治療,持續(xù)2周。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給予我院醫(yī)師調配的“健脾行氣湯”(主要成分為黨參、茯苓、陳皮、生白術、丹參等)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給予我院醫(yī)師調配的“消潰湯”(主要成分為當歸、白術、黨參、白芍、茯苓、柴胡)治療。中藥治療患者的藥劑用量均為每日一劑,分三次于飯前服用。
給予B組患者西醫(yī)治療,持續(xù)2周。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給予口服西沙必利(浙江京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345;5mg★10s)每天3次,每次10mg;消化性潰瘍患者給予阿莫西林(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44021518;0.25g★50s)配合奧美拉唑(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諾捷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64032;20mg★14s)治療。阿莫西林每日三次,每次1g;奧美拉唑每日一次,每次20mg。
給予C組患者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辦法,基于患者的實際病情調整中藥藥方和西藥藥物類型。
1.3 評價指標
在治療兩周后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治療結果包括三類:治愈(患者的不良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不良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明顯改善)、無效(患者的不良的臨床癥狀加劇或未發(fā)生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對實驗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效果對比:經統(tǒng)計,A組患者內有22名患者治療“顯效”或“有效”,占該組總人數的68.8%;B組患者內有23名患者治療“顯效”或“有效”,占該組總人數的71.9%;C組患者內有30名患者治療“顯效”或“有效”,占該組總人數的93.8%。A、B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比較差異不顯著,X2=0.08,P=0.78>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A、C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比較差異顯著,,X2=6.56,P=0.01<0.05,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B、C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比較差異顯著,,X2=5.38,P=0.02<0.05,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消化內科疾病與患者的胃腸功能關系密切,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更為嚴重的其他疾病[2]。在傳統(tǒng)的消化內科疾病治療過程中,常常采用西藥治療或西藥聯合治療。西藥治療的原理是殺菌、抑酸、消滅幽門螺桿菌等,但治療效果常常難以盡如人意[3]。中醫(yī)治療消化內科疾病以“理氣和胃、行氣化瘀”為出發(fā)點,因而能夠對患者受損的消化系統(tǒng)進行修復,與西藥配合使用,能夠有效的提高西藥藥效,實現優(yōu)化治療效果的目標[4]。在本實驗中,96名消化內科疾病患者被隨機分為A、B、C三組,每組32人。給予A組患者中醫(yī)治療;B組患者西醫(yī)治療;C組患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A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68.8%)與B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71.9%)無明顯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A、B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明顯低于C組患者的治療有效性(93.8%)。A、C組比較B、C組比較差異顯著,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落實消化內科患者治療時,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能夠發(fā)揮出比單純的中醫(yī)治療或是西醫(yī)治療更好的效果,患者的治療有效性大幅度提升,因而應該在臨床治療方面對之進行推廣。
(作者單位:四川省廣元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1]李俊玲.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在消化內科的運用分析[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21:28-29.
[2]張金朋,位本美,李建華.應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效果觀察[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8:187-188.
[3]馮永清.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25:150.
[4]林友誼.中西醫(yī)結合療法在消化內科的應用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6,28: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