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鋒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發(fā)展思維能力
提要: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同樣也肩負著發(fā)展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因此文言文教學也要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若要在文言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之前就要引導學生重視預習,學會質疑,學會思維。
正文:
思維能力,是人類活動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人類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都離不開思維,思維能力也是學生學習能力的核心,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是我們最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也是擔當著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重任。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重點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可是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訓練依然受到應試教育的制約。一張語文試卷的分數(shù)比例中,課內文言文的分數(shù)占了十多分,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在這十分中占的比例很大,因此,語文老師都不敢對這些“唯一有范圍”的內容掉以輕心,不少語文老師認為,這些“唯一有范圍”的內容,不管怎樣都不能丟失一分。于是在非公開課上依然有這樣一種怪現(xiàn)象出現(xiàn):課堂上,老師逐字逐句開講,先譯字詞,后翻譯句子,這樣從開頭一直串講到結尾。學生的筆記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譯完了,就要求學生讀背譯文;課后,不少老師還要求學生抄寫和背誦文言文解釋翻譯,天天清周周清的內容絕大數(shù)也是文言文,每次的質量檢測復習時間最長的也依然是文言文??傊难晕慕虒W的現(xiàn)狀依然被考試模式牽著鼻子走。
從學生長遠發(fā)展的來看,文言文教學不能這樣教!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為本。高素質的人才不是在某個階段的高分低能者,而是綜合能力較強者。一個人如果思維能力低下,怎么談得上高素質的人才?如果我們在教學文言文的過程中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學生整個人生必備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即使學生試卷的課內文言文考核分數(shù)再高,對學生來說也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一、引導預習,啟迪思維。
講授文言文,要引導學生提前預習,把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文言文是古人寫的文章,文中有不少的生僻字,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此外,還有許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斷句,倒裝句等。這些古漢語知識就是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困難,因此,不經過學生的預習,學生根本不知道課文難在哪,腦袋沒有問題,就沒有思維活動,更談不上學習,我們老師的教學就難以順利實施??鬃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保ā墩撜Z·述而》),只有學生心里有了“憤”,我們才有必要“啟”。教學文言文如果沒有科學引導學生預習,課堂上不管老師的講課如何的生動有趣,激情洋溢;板書是如何的有條不紊,內容豐富;學生的筆記是如何整齊端正,毫無遺漏,也難以調動學生文言文的積極性,更難以啟迪學生的思維。相反,還會抑制和阻礙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如果我們能科學的引導學生預習文言文,讓他們在預習的過程中心中產生“憤”,并嘗試解決問題,那么不但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因為他們有些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跟老師的相吻合而產生成功感,從而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習文言文的熱情。
二、上下聯(lián)系,學會思維。
引導學生在整體感知文言課文的基礎上,結合上下文理解字詞句的解釋。隨著時代和社會的進步,我們的學生與文言文距離越來越遠,他們平時閱讀的是顯淺易懂的現(xiàn)代文,聽的是加進了許多時髦詞匯的口頭語,一篇具有一定難度的文言文對于中下層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天書,老師逐字逐句的講解固然能令這部分學生字面上理解了課文,但卻無法更好地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優(yōu)生的思維能力。況且沒有整體感知和上下文聯(lián)系的逐字逐句的串講,有可能產生盲人摸象的效應。因些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反復讀課文,讓其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讓部分學生說說自己對課文主要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在說自己的理解時,或者同學互相補充各自的理解的過程,其實就是思維活動的過程。如果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后,我們不要急著講解,而是要求他們結合上下文,結合全文自己先研究預習時不懂的詞語,這個過程,可以給他們討論的空間和時間。當然,是不是就允許學生見仁見智了?當然不是,我們在學生結合上下文說出自己的理解之后,如果發(fā)現(xiàn)學生理解錯誤,或者漏解,或者在學生無法解決這些錯誤的情況下,老師應該適時地加以啟發(fā)引導,并給學生口譯的時間,等到學生口譯無誤后,再要求學生在預先抄好的文言文下一行筆譯一次。這種教學過程盡管花的時間較多,但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通過他們自己的學習,也讓他們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設疑討論,拓展思維。
文言文教學也要重視思維訓練。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思維是在疑問和驚奇中開始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重視“疑”精心組織,認真設置好“疑”的整個過程。首先,可由老師做拋磚引玉的的設疑,從中教給學生設疑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從思維的三個基本層面上考慮,即“是什么”,“怎么樣”,“為什么”。這個過程中,更主要的是引導學生大膽提出“為什么”。選進教材的文言文,大多都是名篇,不少文章語言精練、典雅,雋永,表示力強。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酈道元的《三峽》,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等文言文中的經典名篇,語言精煉雋永,構思巧妙獨特,立意深遠含蓄。我們語文老師就可以從中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設疑質疑。
至于討論,是質疑的另一種形式,釋疑的過程,是思維活動的最高境界!學生唇槍舌劍的過程,就是他們思維最活躍的過程。思維的火花在討論中迸發(fā)了,這些思維的火花不但照亮了討論的個體,還照亮了這個討論的群體,從而使討論個體和討論群體的思維得到拓展。
新課標下的文言文教學不是孤立的,這類文章的教學是整個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豎定地樹立大語文觀,使其不僅與現(xiàn)代語文,而且與其他學科充分地相互滲透、融合在一起,在教學中不但要掌握文言詞語,不斷的積累文言詞語,還要從這些流光溢彩的千古名篇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魅力,同時,也通過些名篇的學習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