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wù)?/p>
那個年代里說書的多是盲人,至多算是弱視的徐三瞎子以歪就歪“瞎”了。
徐三瞎子腰背挺直,穿一件深藍中山裝,頭上扣一頂軟塌塌的舊呢子帽,有時戴一副頗為流行的圓片墨鏡。一只扁扁的鼓,只有一般鼓的一半厚,跟最小號的洗臉盆差不多。鼓架子是用三根小棍叉起來的,可以收起來隨手拎走。鼓條子黑紅發(fā)亮,是竹根蔸子做的,篤悠篤悠的,敲在鼓上,聲音特別響。另外還有一塊驚堂木也是黑紅的,一只計時用的馬蹄鐘,還有一把紫砂壺,壺嘴被茶葉水浸得發(fā)黑。他還有一只竹板,有時候不敲鼓,把鼓條子放下,就打它,打起來咔咔地響。說大鼓書的人,聲音都沙啞,好像天生的一副老公鴨嗓子。其實徐三瞎子平常說話并不是那樣,只有說書時才憋著嗓子壓出那么沙啞的聲音。
徐三瞎子只在每天下午說書。每次說書開場前,徐三瞎子都會打起竹板說上一段順口溜,七扯八拉臨場發(fā)揮,常常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這才開始入正題?!斑m才聽得座間有個大哥問:今晚說什么?我徐三瞎子這就報上來—”跟著“咚咚咚”三聲鼓響,徐三瞎子呷一口茶水,右手一揚,左手操起鼓條子再“咚咚!咚咚!咚咚—咚!”敲出一氣急促的鼓點:“各位鄉(xiāng)親,各位老少爺們,大人小孩,聽鼓說書,意在其中!會聽的聽門道,不會聽的聽熱鬧,今天我要說穆桂英掛帥……”
場內(nèi)一片肅靜,昏暗的光線里,徐三瞎子又“咚咚咚”敲幾通鼓,說到天波楊府穆桂英掛帥出征,噠噠噠一陣馬蹄聲,嘩啦啦一陣廝殺聲……徐三瞎子早已改說為唱,尾音軋長,唱到最后拖腔,手、腳、嘴、臉配合共用。那節(jié)奏,那動作,說一陣唱一陣,說到帶勁處,他不是擊鼓就是打板子,臺下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眾人隨穆桂英一同在疆場縱橫廝殺,心都懸起來,突突地在那里跳……“要知后事如何?等我喝口茶水再分解?!泵康焦?jié)骨眼上,徐三瞎子肯定是要停下來的,捧起那把黑乎乎的茶壺,呷幾口茶水。
其實這里面還有一層講究。徐三瞎子說書時間大約每十分鐘為一關(guān),到了關(guān)點,就加重語氣,暗示別人幫他收錢。往往說到最為精彩處,便小歇一會兒,這時,便會有人手中端個小瓷盆,到座中挨個挨個地收錢。坐在板凳上的聽眾分為兩個檔次,聽全關(guān)(一下午)收一毛五,聽段關(guān)者,每關(guān)收五分錢,小孩子則不收錢。我們那時已是半大小伙子,在可收可不收之間。
有一次,我們來了十多個同學(xué),大家沒別的玩,就一齊涌到中山公園蹭書聽。那一回,徐三瞎子說的是“楊子榮孤膽?yīng)氷J奶頭山”。危難之際,英雄自會轉(zhuǎn)危為安。說到緊要處,眾人隨徐三瞎子一起沉浸到英雄的世界里。徐三瞎子時說時唱,時唱時說,合轍押韻,輔之以動作,繪聲繪色,使人聽著如身臨其境。正當(dāng)關(guān)鍵處,徐三瞎子“噌”地站起來:“好一個楊子榮,嘩地抽出大肚匣子槍,一腳踢開大門,對著一群呆若木雞的匪徒大喝一聲:一個都不要跑……”說罷,“叭”!左手重重一拍驚堂木,右手拇指食指大張,仿佛那就是一支隨時能“嗒嗒嗒”掃射的大肚匣子槍,口里卻是噤聲不再說話了。全場聽眾正沉浸在他所渲染的情節(jié)中,此時卻給嚇了一大跳,包括專職收關(guān)錢的人也忘記收錢的暗示。徐三瞎子伸手一指:“你發(fā)什么呆,收他們錢啊。”頓時,書場里聽眾醒悟過來,眼光一齊朝站在板凳后面的我們投過來,接著,就是一陣大笑。
選自《特別關(guān)注》2016.12
(彭建輝 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