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華
秋實盈野,菊桂飄香,又到傳統(tǒng)的重陽節(jié)。在同風共俗的臺灣和閩南,重陽節(jié)儼然小年夜。人們習慣在這一天進補,無論是雞鴨魚肉還是其他食物,幾乎都要用“十全大補”藥劑燉煮,以致大小中藥店臨近重陽節(jié)就忙得不亦樂乎,不少中藥店特意選用紅色、粉紅色或桔紅色紙包裝補藥以示區(qū)別。此外,民間還有獨特有趣的“吃雞進成年”節(jié)俗。
吃雞進成年
重陽節(jié)這天,年屆15歲的少男少女要進食一只用“十全大補”藥劑或用中藥田七、人參、高麗參等補藥燉熬的全雞。即使在貧困年代,做家長的無論如何也要設(shè)法讓兒女吃上一只一生中最值得懷念的雞。有“資格”吃雞的對象要一腳在內(nèi)、一腳在外跨坐在家中大門檻上,品嘗這碗難忘的雞湯。別人不得分享這碗具有獨特紀念意義的雞湯,這似乎是進食者的一種“專利”。為何要跨坐大門檻上吃雞呢?傳統(tǒng)的說法是,吃了雞意味著兒女們已經(jīng)長大成人,就要邁出家門、走向社會。這種以保健為內(nèi)容的成年禮俗,在國內(nèi)其他地方極其少見。
現(xiàn)在,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極大豐富,雞已成為家常菜,但“吃雞進成年”這一古老的遺風依然強盛不衰。重陽節(jié)為何重視吃雞?據(jù)悉,與閩南和臺灣方言“雞”“家”諧音有關(guān),讓即將“轉(zhuǎn)正”為成年人的孩子吃雞,寄希望于他走進社會大家庭后,千萬不要忘了孕育他、培養(yǎng)他的家。
相關(guān)鏈接
說起“十全大補”,也許有人不太了解,其配方是:黨參、炙黃芪、炒白術(shù)、酒白芍、茯苓各10克,肉桂3克,熟地、當歸各15克,炒川芎、炙甘草各6克。通常將這副藥劑裝入去除內(nèi)臟的雞腹,不放水置入煲鍋中,然后把煲鍋放在一個盛水的大鍋中,把蓋壓牢,先猛火、后文火,燉兩個小時左右便可食用。用中藥田七、人參、高麗參等滋補中藥燉雞,也大都采用此法。
上帝公吃雞
在閩南地區(qū),雞還是重陽節(jié)敬神的圣物,民間流傳的“上帝公吃雞”的故事便與此有關(guān)。傳說有座上帝公廟,廟里的“上帝公”很靈,有個老板生病,老板娘隔三差五帶著供品去上帝公廟祈禱。每一次拜祭完后,老板娘都會發(fā)現(xiàn)供品中的燒雞殘缺不全,她便認為是“上帝公”喜歡吃燒雞。老板知道后感覺是件好事,心情一好,病也好了大半。有個秀才聽說后,覺得有點蹺蹊。這天,他尾隨老板娘來到廟里,躲在廟中想探個究竟。秀才發(fā)現(xiàn),當老板娘跪在地上磕頭時,突然從“上帝公”的“嘴巴”里鉆出幾只老鼠,迅速撲向燒雞,然后抬著雞肉回到“嘴巴”里。老板娘俯首膜拜后抬頭,忽見一只老鼠拖走的雞肉還在“上帝公”的“嘴巴”邊晃動。老板娘便對“上帝公吃雞”的事深信不疑。全程觀察的秀才本想說出真相,唯恐老板娘不信,只好按下不表。
后來民間鬧旱災(zāi),來廟里添香油的信眾大為減少,廟祝們生活十分清苦。有個廟祝想到過去香客深信“上帝公吃雞”的事,便乘人不備把香客帶來祭拜的整只燒雞偷走,想讓更多香客相信“上帝公”顯靈了。從此,上帝公廟香火又旺盛起來。直到隔年正月游神節(jié),“上帝公”被信眾們抬出廟準備出游時,那個知曉實情的秀才手捧早已備好的一壺酒,當著眾多圍觀者的面說:“上帝公,你今日出游,先容弟子敬奉一壺薄酒,以表誠意?!闭f罷,提壺往“上帝公”的“嘴巴”里灌。霎時,從“嘴巴”里逃出好幾只大老鼠,眾人一看,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燒雞是被老鼠偷吃了。至于廟祝偷雞吃一事卻無人徹查,一并記在老鼠名下了。
無雞不成席
吃營養(yǎng)補品增強體質(zhì)是臺灣和閩南人的一種膳食習慣,農(nóng)歷九月初九進補謂之“補重陽”或“重陽吃補”。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fù)著《閩南人》一書在敘述臺灣和閩南人食補習俗時寫道:“也有為了助長成年男女的發(fā)育,用中藥品如‘八珍‘十全等類,和雞鴨肉合燉而食,這也叫作‘食補。”
在婚喜宴席、除夕年飯中,也要有一只蒸熟的全雞,謂之“全家福”。雞向來是吉祥、避邪、喜慶的象征。人們總結(jié)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即“帶冠為文,足搏距為武,敵在前敢斗為勇,見食相呼為仁,守夜不失為信”,因此,這只吉祥物在臺灣和閩南民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就有了“無雞不成席”的食俗,喜事慶典的盛宴上第一道菜必須要有雞,寓意“萬事吉當頭”。
正因為雞有這么多大家喜愛的好彩頭,所以在這個“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節(jié)日,“買雞敬老人”“吃雞進成年”的節(jié)俗也一直保留下來。
【責任編輯】王 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