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穎 王柏欣
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在結核性胸膜炎診斷中的應用與研究
●鄒曉穎 王柏欣
目的:探討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T-SPOT.TB)在結核性胸膜炎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取牡丹江市康安醫(yī)院診治的胸腔積液患者45例,根據(jù)診斷標準分為結核性胸膜炎組(A組)與惡性胸腔積液組(B組),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行外周血T-SPOT.TB試驗、胸水腺苷脫氨酶(ADA)檢測及胸水結核桿菌培養(yǎng),進而分別對三個不同檢驗方法的檢驗指標進行評價。結果:經(jīng)臨床診斷:A組34例、B組11例。外周血T-SPOT.TB試驗、胸水ADA檢測、胸水結核桿菌培養(yǎng)的敏感性分別是91.1%、64.7%%、14.7%,特異性分別是:90.9%、27.3%、100%。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敏感性高于胸水ADA的敏感性(P<0.05),且高于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的敏感性(P<0.05)。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特異性高于胸水ADA的特異性(P<0.05),但與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的特異性無明顯區(qū)別(P>0.05)。結論:外周血T-SPOT.TB試驗可作為臨床診斷結核性胸膜炎的有效方法。
結核感染T細胞斑點試驗;結核性胸膜炎;診斷;療效
結核病作為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在我國,約30%人口感染過結核分枝桿菌,而這其中約15%的人口將會發(fā)展為結核病。近年來,佳木斯市的結核桿菌感染率呈上升趨勢[1]。結核性胸膜炎、胸腔惡性腫瘤、胸膜腔感染均可形成胸腔積液,在我國,結核性胸腔積液可占到滲出性胸腔積液的50.0%-53.5%[2]。結核性胸膜炎作為最常見的肺外結核病[3-4],其診斷需要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胸腔積液的生化檢查,必要時還要行胸膜活檢等有創(chuàng)檢查進行綜合判斷。傳統(tǒng)的檢驗手段(如結核菌素試驗)的敏感性及特異性較低,胸腔積液結核菌培養(yǎng)時間長且陽性率低,對于合并肺結核的結核性胸膜炎患者,痰培養(yǎng)雖然也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5],但這些方法均不能在臨床上做出快速的診斷。胸膜活檢作為結核性胸膜炎診斷的金標準,大大提高了其確診率,但因其是有創(chuàng)檢查,并發(fā)癥較多,大多數(shù)患者難以接受,且陽性率僅為62.2%-69.7%[6-7],因此不適合作為常規(guī)檢查。作為這一種新型結核菌感染的診斷手段,酶聯(lián)免疫斑點技術(ELISPOT)已經(jīng)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結核菌感染的標準檢驗方法,近年來,基因工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有力地推動了臨床檢驗的水平,使其從細胞水平擴展到分子水平。
選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牡丹江市康安醫(yī)院診治的胸腔積液患者45例,排除漏出液后(測胸水LDH與血LDH的比值,大于0.6則為滲出性胸腔積液),按臨床診斷標準分為結核性胸膜炎組(A組)和惡性胸腔積液組(B組),所有受試者均行外周血T-SPOT.TB試驗、胸水ADA檢驗及胸水中結核桿菌培養(yǎng)。對于A組進行抗結核治療12周后再次進行外周血T-SPOT.TB試驗。
(1)A組診斷依據(jù)∶①有消瘦、地熱等結核菌中毒癥狀;②B超提示有胸腔積液;③胸水為滲出液(胸水中ADA≥45U/L);④抗結核治療后可見胸腔積液吸收,且癥狀明顯好轉;⑤胸水中癌細胞檢查陰性;⑥痰中結核分枝桿菌涂片陽性或胸膜活檢(如結核性肉芽腫等)明確診斷為結核病變;符合①一⑤或⑥[8-9]。
(2)B組診斷標準∶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診斷為惡性胸腔積液,末經(jīng)過治療,既往無結核病病史與接觸史,無活動性肺結核。
所選患者均無HIV感染。
(1)T-SPOT.TB試驗步驟∶采集4-6ml血液標本(使用肝素鈉抗凝管),實驗室提取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并計數(shù);分別加入陽性對照孔(a孔),結核特異性抗原ESAT-6(b孔)和抗原CFP-10(c孔),空白對照孔(d孔)。放入37度恒溫培養(yǎng)箱培養(yǎng)16-24 h。后加入酶和顯色劑,使得測試孔顯色產(chǎn)生斑點。根據(jù)斑點數(shù)判斷結果∶a孔<5時,b孔、c孔、或d孔的斑點數(shù)≥6時為陽性;如不符合以上要求,且陽性孔未見異常則為陰性。
(2)胸腔積液中腺苷脫氨酶(ADA)檢測∶采用速率法檢測,采集5ml胸腔積液樣本,2000r/min離心10分鐘后,再上清液,應用TBA-40FR生化分析儀進行分析,結果判斷∶當ADA>45U/L時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
(3)胸腔積液結核菌培養(yǎng)∶取5ml胸水于試管中進行消化處理,取0.5ml胸水,然后分別放入培養(yǎng)基內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陽性者均以鑒別培養(yǎng)基對其菌種進行鑒別,將非結核菌排除。
應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A組34例患者均行外周血T-SPOT.TB試驗、胸水ADA檢測、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三種檢驗方法檢測,其結果如下∶在A組34例患者中,外周血T-SPOT.TB試驗∶陽性患者31例,陰性患者3例;胸水ADA檢測∶陽性患者22例,陰性患者12例;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陽性患者5例,陰性患者29例,對于A組患者,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敏感性為91.1%(3134),胸水ADA檢測的敏感性為64.7%(2234),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的敏感性為14.7%(534)。外周血T-SPOT.TB試驗與其他兩種檢驗方法的敏感性比較如表1。
表1 外周血T-SPOT.TB試驗與其他兩種檢驗方法敏感性比較
由表1可知∶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敏感性高于胸水ADA(P<0.05);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敏感性高于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P<0.05)。
(2)B組11例患者均行外周血T-SPOT.TB試驗、胸水ADA檢測、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三種檢驗方法檢測,其結果如下∶在A組11例患者中,外周血T-SPOT.TB試驗∶陽性患1例,陰性患者10例;胸水ADA檢測∶陽性患者8例,陰性患者3例;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陽性患者0例,陰性患者11例。對于B組患者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特異性為90.9%(1011);胸水ADA檢測的特異性為27.3%(311);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的特異性為100%(1111),外周血T-SPOT.TB試驗與其他兩種檢驗方法的特異性比較如表2。
表2 外周血T-SPOT.TB試驗與其他兩種檢驗方法特異性比較
由表2可知∶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特異性高于胸水ADA(P<0.05);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特異性與胸水結核菌培養(yǎng)無明顯區(qū)別(P>0.05)。
T-SPOT.TB試驗是在2001年由Lalvani等人發(fā)明,并在4年后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視作結核菌感染的快速診斷方法,近來已經(jīng)在美國、歐洲等國家得到了一致認可。T-SPOT.TB試驗原理基于以下2點∶(1)ESAT-6和CFP-10可刺激人體T淋巴細胞成為效應T細胞,進而產(chǎn)生γ因子;(2)T-SPOT.TB檢測是由ELISPOT(一種新型的酶聯(lián)免疫技術)發(fā)展而來的,通過此項技術檢測產(chǎn)生γ干擾素的單個T細胞,進而判斷機體是否處于結核菌感染狀態(tài)。本實驗結果顯示,對于外周血T-SPOT.TB試驗,無論是斑點形成數(shù)目還是陽性率,A組均高于B組。
Lee等對45例胸腔積液患者(其中20例確診為結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積液和外周血分別進行了T-SPOT.TB試驗,胸腔積液T-SPOT.TB試驗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94.5%、80.7%,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78.8%、89.5%,本實驗的敏感性高于Lee等的研究結果,特異性與Lee等的研究結果相類似。Lois等認為胸腔積液中的單核細胞比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更加具有診斷價值,但外周血T-SPOT.TB試驗作為一種非創(chuàng)傷性檢驗手段,仍有其存在價值。
研究顯示,效應T淋巴細胞伴隨著結核菌存在或消失,因此檢查效應T淋巴細胞也能判斷人體有沒有結核菌,進而進行治療效果評定。因本實驗實驗對象較少,希望將來有更多的實驗進一步支持。
綜上所述,對于外周血T-SPOT.TB試驗的優(yōu)點總結如下∶(1)體外試驗,非創(chuàng)傷性;(2)檢測快速,檢測全過程只需24一48h;(3)特異性高,不受卡介苗接種的影響,交叉反應較少;(4)敏感性高,可以從100 0000個細胞因子分泌細胞中檢測出單個細胞。因此外周血T-SPOT.TB試驗在結核性胸膜炎的診斷中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作者單位:佳木斯大學)
[1]陸曉欣.佳木斯市結核病防治院2003~2007年復治肺結核病例統(tǒng)計分析[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08,31(2):77-79.
[2]中華醫(y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中國結核病分類法,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8,46(12):716-717.
[3]馬瑪.提高我國結核性胸膜炎的診治水平[J].中國抗癆雜志,2009,31(1):1-2
[4]ELzinga G,Raviglione MC,Maher D.Scale up: meeting targets in global tuberculosis control[J].Lancet, 2004,5,(4):814-819.
[5]趙莉.痰細胞細菌培養(yǎng)的臨床意義[J].黑龍江醫(yī)藥科學,2013,36(5):9-10.
[6]Sakurara M, Masuda K,llebisawa A,et al.’fhoracoscopic pleural biopsy for tuberculous pleurisy under local anesthesia.Ann’fhorac Cardiovasc Surg,2006,12(4):245-248.
[7]Gopi A, Madhaven SM, Sharma SK,et al.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uberculous pleural effusion in 2006[J].Chest,2007,31 (3):880一884.
[8]Richeldi L.Vapid identification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infection[J].Clin Microbiol lnfect,2006,12 (Suppl 9):34-36.
[9]Pai M,Zwerling A,Menzies D,et al.Systematic Review:T-cell-based assays for the Diagnosis of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An Update[J].Ann Intern Med,2008,149(3):177-184.
鄒曉穎(1973~),女,在讀研究生。
王柏欣(1969~),男,佳木斯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