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偉楊軍
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在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
●白偉1楊軍2
目的:探討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在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我社區(qū)接收的患者64例,隨機分均為治療組與常規(guī)組,各為32例。常規(guī)組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治療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實施漸進式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訓練。比較兩組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狀況。結果:治療6周后,治療組患者BBS、Holden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5)。結論:對腦卒中患者患者行漸進式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訓練,較常規(guī)訓練平衡及步行能力改善作用顯著。
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腦卒中;步行能力
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常由大腦內動脈血管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腦組織損傷所致。臨床上以大腦一過性或永久性神經功能局灶性障礙為主要臨床特征,常伴有偏癱等表現(xiàn)形式。流行學研究顯示[1],我國每年新發(fā)生腦卒中患者達到150萬,存活者中約有70%~80%遺留下不同程度的殘疾,5年內復發(fā)率高達41%,由此成為嚴重影響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促進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的康復進程,本研究將漸進式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訓練在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我社區(qū)2014年7月~2015年8月接診的64例腦卒中患者依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與常規(guī)組,每組均為32例。治療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62.79±5.27)歲;病程3~10個月,平均病程(6.48±1.74)個月;9例腦梗塞,5例腦出血,11例左側偏癱,7例右側偏癱。常規(guī)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1.67±5.63)歲;病程2~11個月,平均病程(6.83±1.48)年;8例腦梗塞,6例腦出血,9例左側偏癱,9右側偏癱。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常規(guī)組行常規(guī)康復訓練,內容包括肌力訓練、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訓練及姿勢控制訓練等,20分鐘/次,每日1次,持續(xù)進行6周。治療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采取漸進式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訓練,分為2個療程,每個療程均為3周。第1療程方法∶①腹部呼吸訓練∶指導患者呈仰臥體位,并嘗試吸氣4秒,然后憋氣7秒,最后將其緩慢地呼出,重復此過程3次,每日2次呼氣訓練。同時邊做收縮肛門的動作,每日10~20次。②Bobath平衡訓練∶訓練時,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床邊,雙足平置于地面,使雙上肢平衡握手伸肘,肩膀充分前伸,軀干前傾抬頭,朝前方患側方向觸碰目標物,每日15分鐘。③橋式運動∶指導患者取仰臥,然后伸髖、屈膝,雙足底板平踏至床面,并用力提臀脫離床面,維持5~10秒后緩慢放下,重復10次。④指導患者雙腿呈跪立位,雙手扶墻維持5分鐘。第2階段療程為3周,方法∶①平衡墊站立∶患者在平衡墊上雙足站立,盡量保持身體平衡,醫(yī)者據其平衡狀況適當將難度提高,將雙眼全部閉合,以刺激其感受神經。此外,若患者患側具有承受身體全部重量的能力,則可將試著依靠患側單腿站立;②平衡墊平衡式∶患者坐于平衡墊上,用尾骨肌支撐以保持平衡。將雙手在身體后側撐起,并嘗試收縮盆底中線。再緩慢將下肢患側伸直提高,并使雙手離開地面,伸直腰背,維持身體平衡。③平衡墊俯臥撐∶平衡墊放置于地面,保持與患者肩同寬,雙手放于平衡墊中心位置,行俯臥撐動作訓練。期間,身體由頭至腳呈一條直線,下落至肘關節(jié)90°,注意起來時不要超身肘關節(ji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平衡及步行能力分別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2]與Holden步行功能分級[3]進行有效評定。BBS量表共有14項內容,每項得分范圍在0~4分之間,滿分56分。評分越高。代表平衡能力越好。Holden步行功能分級分0~5級,共5分。評分越高,代表步行能力越好。
治療前治療組與常規(guī)組BBS與Holden評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各評分較均較治療前高(P<0.05);治療后治療組各評分均較常規(guī)組高,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BBS與Holden評分變化比較(±s ,分)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BBS與Holden評分變化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常規(guī)組比較,P<0.05。
組別 BBS評分 Holden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n=32) 21.45±2.16 43.37±3.18#*2.07±0.57 3.51±0.29#*常規(guī)組(n=32) 20.69±2.14 36.75±1.76# 2.14±0.63 2.87±0.20#
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手段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腦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但其預后日常生活能力仍然較差,平衡能力與行走速度仍然存在較大局限。因而,在康復治療期間,加強患者的肢體康復訓練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至關重要。相關研究顯示[4],平衡與步行能力的維持不僅受到神經機制的支配,而且與人體骨骼肌尤其是核心肌群的運動控制緊密相關。而加強核心肌群的穩(wěn)定性,對于促進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恢復大有裨益。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漸進式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訓練,多在不穩(wěn)定的支撐面上進行,且軀干屈伸訓練的體位存在諸多不同,繼而使得腰腹核心肌群訓練牽涉的層次結構更加全面,最終通過該訓練方法可實現(xiàn)中央軀干肌肉、髖部深層肌肉與盆骨之間的協(xié)調性。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BBS、Holden評分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表明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期間實施漸進式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訓練,可顯著提高其平衡及步行能力。
綜上所述,在康復治療過程中應用漸進式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提高具有較大幫助,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訓練方案。
(作者單位:1中日友好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2北京市朝陽區(qū)香河園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1]李文立,何小英.社區(qū)康復中運用漸進式核心肌群訓練對腦卒中患者步行穩(wěn)定性的影響[J].新醫(yī)學,2014,45(4):262-265
[2]Blum L,Korner-Bitensky N.Usefulness of the Berg Balance Scale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a systematic review[J].Physical Therapy,2008,88(5):559
[3]惲曉平.康復療法評定學[M].華夏出版社,2005
[4]歐陽迎,吳毅,周立晨,等.Bobath理念引導下的核心肌群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行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6):424-427
楊軍,主治醫(y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