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手工繡花鞋傳承人蔣麗娟固守這份執(zhí)著與真情
2017年7月下旬舉辦的“地壇廟會全球行”活動,吸引了幾十萬人次的瀏覽駐足。其間,40位中國非遺和民俗手工藝大師給廟會活動增添了濃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氣氛。40位傳承人中,有京城實力派民俗畫家楊信,有微型核桃面人非遺技藝大師彭小平,有雕漆設計與制作傳承人李志剛,有葡萄常傳承人常弘,有“北京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徐陽,有第五代手工繡花鞋傳承人蔣麗娟,還有泥人張、絹花、絹人、京繡、皮雕、糖畫、紫砂陶藝、木版年畫等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
蔣麗娟是此次活動當中一位高級工程師、高級工藝美術師、第五代繡花鞋傳承人。她自幼跟隨母親學做手工繡花鞋,幾十年來耳濡目染、刻苦鉆研,繼承傳統(tǒng)技藝,同時堅持創(chuàng)新,形成了十二生肖、繡花鞋、手藝鞋等系列繡花鞋。她被北京市科委、市婦聯(lián)授予“京都巧娘”,她的繡花鞋、手工盤扣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多年來,她應邀到全國各地及海外進行傳統(tǒng)手工藝展演,獲得交口稱贊,她的系列產(chǎn)品被海內外人士喜愛和收藏。十二生肖鞋、三寸金蓮鞋被國家旅游局授予銀獎,虎頭鞋系列被團中央授予中華民族傳承特別貢獻獎。
蔣麗娟今年60歲了,她原是北京第一機械工業(yè)部的一位高級工程師,為何改弦更張做起了與她專業(yè)毫不相干的京繡行業(yè)呢?原來,“京都巧娘”蔣麗娟背后有著別樣的藝術人生。
蔣麗娟出生在撫寧縣長城腳下一個小山村里,她的外婆不僅會做繡花鞋,還會做繡花旗袍、鏡衣、枕頂?shù)龋际蔷赖睦C品。受家庭的熏陶,使她比一般的女孩子過早地拿起了針線。當時,年歲尚小的她不理解姥姥和媽媽為什么繡每一個花都要那么講究。民謠說:“要看媳婦巧不巧,先看針線好不好。”時間久了,她才慢慢從姥姥和媽媽的口中了解到,在過去,評價一個女子的賢德與否并不是看她讀多少書、識多少字,主要就是看她有沒有一手好女紅,能否為家人牽針引線、縫衣納鞋。她記得第一次是用6塊小布片給自己縫制的布包;長到十幾歲時,便開始跟外婆和母親學做繡花鞋。起先,手不聽使喚,小手指常常被扎破。然而膽大、心細的她卻照做不誤,且十分癡迷。盡管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在讀書,但始終沒撂下針線活,做完作業(yè),尤其是放了假,一直把它當作一項業(yè)余愛好。大學畢業(yè)時,同學之間互贈紀念品,別人一般送紀念冊、鋼筆什么的,而她送的卻是繡花鞋。大學畢業(yè)后,她分配到北京工作。工作之余,繡花、做鞋的愛好一直沒有間斷。
到了20世紀末,蔣麗娟的外婆去世了,母親也進入古稀之年。她母親不僅會做各種繡花鞋,還會多種盤扣。她看到母親一直堅持做各種手工繡品,固守著這份執(zhí)著與真情,感覺真是不容易啊。在工業(yè)化的今天,衣服、鞋、帽應有盡有,買著穿便宜又方便,即使是農(nóng)村,也很少有人自己動手制作了。一想到未來,就覺得一代代傳下來的手工藝眼看就有斷檔失傳的危險,心里有些難過。多少個夜晚,她從柜子里拿出包了一層又一層的祖?zhèn)麈?zhèn)宅之寶:刺繡珍品鏡衣“梅蘭竹菊”和蓋布繡品“百子圖”,久久地凝視著它們,情緒激動。鏡衣“梅蘭竹菊”是外祖母出嫁時的陪嫁物,是外祖母的母親繡的,大約繡于1801年——1805年,這件寬54厘米,長71厘米的繡品上繡的是松、竹、梅、蘭及禽、獸等吉祥物,象征夫妻恩愛、平安幸福,也纏繞著一位母親無盡的愛。蓋布繡品“百子圖”則出自外祖母之手,是在綠色緞面上繡的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活潑可愛的童男童女。她想,流傳了幾代人的手工藝不能讓它走到人死藝亡的絕境,一定要千方百計地保留下來,傳遞下去。于是,她在2001年8月毅然決然地申請了內退,把全部心思都傾注在了繡花鞋的研究上,以弘揚中國鞋文化。剛開始時,她天天往國家圖書館跑,查閱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資料,積累素材。她還親自到北京的商業(yè)集中地王府井商業(yè)區(qū)及旅游商品商店做調研。很快,她就在家里開辦了巧娘工作室,讓刺繡高手、經(jīng)驗豐富的母親擔任指導老師,采用口傳心授的方法培養(yǎng)了一批“京都巧娘”,使她們掌握了京繡技藝和制作繡花鞋的工序:構圖、描圖、替樣、打袼褙、選面料、配線、剪鞋底、納底、繡花幫、帖金、掛里……
不到1年的工夫,就制作完成了包括兒童工藝布鞋、虎枕、繡鞋、肚兜、香包、耳枕等50多種的手工刺繡產(chǎn)品。大大小小、琳瑯滿目的繡花鞋,足有兩千多雙,大到長約七八十厘米的大紅繡花鞋,小到只有三四厘米的袖珍“金蓮”,雙雙做工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