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忙趁東風放紙鳶”,是清代高鼎《村居》詩中的一句,全詩是“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边@首詩描寫的是兒童春天放風箏的情景。
紙鳶,是風箏的古稱。古時風箏有兩種,一種有竹哨,經(jīng)風一吹發(fā)出優(yōu)美動聽的哨音,稱為風箏;沒有竹哨不能發(fā)出哨音的,稱為紙鳶。
說起放風箏,我并不陌生,兒時在農(nóng)村,放風箏幾乎是唯一的文娛體育活動。放風箏的時間是春秋兩季,因為春風和秋風比較平穩(wěn),風向相對固定,較少大起大落,飄忽不定,基本沒有胡亂刮的旋風;夏季和冬季則不然,風力不穩(wěn),時大時小,時強時弱,風向不定,瞬息萬變,常有旋風出現(xiàn),不適合放風箏。
現(xiàn)在回想起來,兒時放風箏的情景,尚歷歷在目。放風箏的時間一般是在傍晚,太陽將落未落的時候,夕陽散錦,晚霞滿天。地里沒有了莊稼,一馬平川,了無遮擋。村里的人,大多是年輕人和孩子,不約而同來到野外,幾乎人手一只風箏,五顏六色的風箏在空中攢動,爭奇斗艷,與璀璨的晚霞交相輝映,場面蔚為壯觀。
那時的風箏大都是自己做的,很少有人花錢買。一來當時剛解放,人們都不富裕,舍不得花錢買沒實際用處的玩物;二來糊風箏也是一種樂趣。村里人包括孩子幾乎都會糊風箏,我也會。方法是把竹簽劈好,磨細磨光,不然會有細刺扎手。然后,用火像眼鏡店里的師傅窩眼鏡腿一樣窩出風箏的翅膀。這是很要技術(shù)的,兩只翅膀要窩得一樣,兜的風才一樣,放起來才平穩(wěn),不會翻跟斗。否則,兜風不一樣,失去重心,是放不起來的。檢驗兜風是否一樣的方法是,提著風箏中軸線上的定線,看兩只翅膀是否一般平,如果一般平,說明兩只翅膀重量一樣,兜風也一樣,能放起來,而且平穩(wěn)。當時,我制作過各種樣式的風箏,硬翅的、軟翅的、兩個翅膀的、四個翅膀的,還有一長串的“蜈蚣”?,F(xiàn)在都忘了,做不出來了。
現(xiàn)在城市里的風箏,是放不高的,可能是有樓房阻擋,風不夠大的緣故。而鄉(xiāng)下沒有高大建筑物阻擋,風不但大而且很平穩(wěn)。所以,那時的風箏是放得很高的,能穿過云彩,有的只能看到一個小小的黑點兒,有的甚至看不見蹤影,消失在廣袤的宇宙里。那感覺很是刺激。當時小,因為聽多了神話故事,認為天上住著神仙,以為風箏是飛上了天宮。
風箏除了放得高以外,還有許多花樣。有的風箏眼睛像風車一樣嘩啦嘩啦轉(zhuǎn)動;有的尾巴很長,像長長的鱔魚,飄飄忽忽,宛若仙女舞綢子……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種給風箏“送飯”的裝置。那東西也是竹篾扎成的,有兩只紙糊的花花翅膀,樣子像蝴蝶,翅膀與身子連接的地方有軸,能夠張開和合上。高空不受地面建筑物和樹木影響,風箏越放得高越平穩(wěn),彷佛停在高空一動不動,這時,將這種“送飯”的裝置掛在風箏的引線上,張開翅膀,便在風的作用下,沿著引線向高空的風箏飛去。風箏的定線和引線由一根小木棍連接,當“送飯”的裝置以極快的速度撞到木棍時,啪的一聲,張開的翅膀便合攏在一起,失去了風的托浮力,沿著引線順原路折返回來,當撞到下面的小木棍時,閉合的翅膀重新張開,再次向風箏飛去。來來回回,十分好看。鄉(xiāng)里人農(nóng)忙時為了搶時間,往往不回村吃飯,而由家人送到田里。鄉(xiāng)下人就說那東西是去給風箏送飯,這便是“送飯”的來歷。
風箏起源于何時,我沒有考察過。我見到最早的記載是《墨子》,該書《魯問》中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就是公輸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魯班,是木匠的祖師爺,是第一個制作風箏的人?!俄n非子》則說第一個制作風箏的是墨子,該書《外儲說左上》中說“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蹦陨诖呵锬┢冢n非生在戰(zhàn)國末期,與墨子晚了大約二百多年。墨子與魯班不僅是同時人,而且是師徒關(guān)系,《墨子》的記載應該是可信的。有人認為墨子先制作的風箏是木制的,較重,不易起飛,魯班做了改進,改木為竹,成為現(xiàn)代風箏的雛形。第一個制作風箏的無論是墨翟還是魯班,第一只風箏產(chǎn)生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在唐以前,風箏主要用于軍事。據(jù)記載,韓信曾制作帶有竹哨、弓弦的風箏,夜間放到楚營上空,使其發(fā)出怪異瘮人的聲音,恫嚇瓦解楚軍。南北朝梁武帝時,侯景大軍圍困臺城,簡文把求救信綁在風箏上,放出城請求救援,被侯景射落。唐朝以后,風箏漸漸成為娛樂項目,到了宋朝大為流行,先在宮中,后傳到民間,成為大眾喜愛的娛樂活動。
古代文人墨客對風箏多有歌詠,我見到最早詠風箏的詩是唐朝高駢的《風箏》:“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diào)中?!北淘赂呖?,夜深人靜,傳來風箏的歌吟,別有一番情趣。清代鄭板橋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醉美畫面:“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眿膳奈迳_裙與蝴蝶形的風箏比美爭艷,美不勝收。說到風箏,不得不提曹雪芹,在他的巨著《紅樓夢》中,有不少風箏的描寫,第七十回里說:“……賈寶玉領(lǐng)著林黛玉、李紈、探春和一班丫頭在大觀園里賦詩,忽然窗外飄來一個大蝴蝶風箏,于是大家也紛紛加入放風箏的隊伍……”探春放的一只大鳳凰風箏突然被一個來路不明的風箏沖撞,引線被撞斷,成為斷線風箏,隨風飄零。曹雪芹在這里,用失去引線的風箏暗示探春的命運。曹雪芹的一首詠風箏的詩:“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币灿∽C了這一點。
小時候,我對風箏格外羨慕,望著高得幾乎隱沒于天際的風箏,遐想天上的情景,幻想著也像風箏一樣飛到天上去,看看天宮是什么樣子。長大以后,對風箏漸漸失去好感。首先是風箏在天空的樣子,居高臨下,搖頭擺尾,一副不可一世、藐視眾生的傲慢相。“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東坡是厭惡高高在上的“瓊樓玉宇”的,而風箏彷佛并不厭惡,而是極為向往,拚命往高處鉆,不到“瓊樓玉宇”誓不甘休。但是,風箏的高傲是盲目而可笑的,本身實在沒有什么本領(lǐng),正如清朝吳友如說的“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升上高空不是憑自身,而是風的助力,沒有風別說飛上天空,連小孩玩的紙飛機也不如。更可悲的是,無論飛多么高,都要被別人牽著,受人操控、擺布,沒有一點自己的意愿和意志,與提線木偶無異。一旦主人松開牽引的繩子,或是繩子斷了,便成了無頭蒼蠅,隨風飄蕩,墜落于樹梢、泥淖、荒野,萎靡于泥土荒草間,化為烏有。
其實,我的感慨也好,吳友如的“憑風力”、曹雪芹的“怨別離”也好,都是文人的借題發(fā)揮。放風箏就是放風箏,一件人們喜愛的娛樂活動而已。endprint